閱讀是理解、領悟、吸收、鑒賞、評價和探究的思維過程,也是培養閱讀力、思考力和寫作力的過程。大文科建設背景下,閱讀的地位和功效日益彰顯,采用何種閱讀方式,在有限的時間里提高學生的學習效能是實踐的關鍵。筆者經多年實踐發現,有目的、有組織地開展批注式閱讀是其重要方式。《論語》早有告誡:“學而不思則罔”。批注式閱讀是把學生放在主角的位置上,無時不學無時不思。它以文字和符號為媒介,以問題探究為載體,激發學生對文本主動探究的熱情,其獨特的互動生成性、主體性和共生性,助力學生形成自主閱讀的能力和習慣,更能促進思維發展與提升、語言建構與運用以及審美鑒賞與創造。

一、“三個充分”確保批注式閱讀的效能

1. 充分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實施批注式閱讀能夠助力學生對知識的主動理解、個性理解和縱深理解。批注式閱讀課堂,對教師的要求較高。首先,在布置學生閱讀之前,教師要提出問題,引領學生批注的基本方向;其次,在學生閱讀的過程中,教師要對學生的批注給予針對性點撥,于迷津處撥亂,在有限的時間內實現師生的有效互動;再次,縱觀學生的實時批注情況,于課堂的關鍵節點點撥,利于生生交流互動的開展和深入;最后,對學生的批注閃光點做好記錄。

2.充分凸顯學生的主體性。實施批注式閱讀教學時,學生不必像“一言堂”式課堂中那樣奮筆疾書,精準記錄,也不會像“活動單課堂”中那樣自始至終地圍繞老師的問題熱熱鬧熱的交流互動,而是真正做到了“我的課堂我做主,我手寫我心,自學時靜如處子,交流時動如脫兔”。

3.充分貫徹新課標的總體要求。高中語文新課標要求語文閱讀要珍視每一個學生的切身體驗。在實施批注式閱讀教學的過程中,教師要尊重學生的理解,對未及預料的課堂生成要容得下、等得起,對不確定的課堂生成,教師要舍得花時間去研究、去驗證,發現學生思維的價值。

二、“四次對話”提升批注式閱讀的效能

1.初讀其文,展開文本的解讀式對話批注。學生自主完成閱讀任務,明了文本大意和課堂學習的重點,一般圍繞文章標題、關鍵詞語、語段、課后練習題、作者情感等主要抓手作批注。如閱讀《我與地壇》時,可以瞄準題目作批注,即主人公、地點、我與地壇的幾件事情、我對地壇的感情,選出自己喜歡的一小節,從用詞、標點、修辭等角度說說喜歡的理由。

2.再讀其文,展開師生的互動啟發式對話批注。這一次批注屬于立體式解讀,在交流中推進深層次閱讀。如閱讀《林黛玉進賈府》時,抓住一句話“這林黛玉常聽得母親說過,他外祖母家與別家不同”,圍繞“不同”這個詞作閱讀批注。借學生的“俊眼”找出不同,以此引入人物身份和背景,賞析人物性格和成因,也可以對預習中的個性化解讀批注進行交流。

3.三讀其文,展開與作者、編者的對話式批注。走近作者,把作品放在特定的背景下理解,往往能生成新的體驗和感悟,也能明確編者的用意。如通過《可以預約的雪》去認識生命里的“常”與“變”,并因而生出憫恕之心,對生命的恒常有祝福之念,對生命的變化有寬容之心。在了解林清玄寫作之初的心境后,學生進行了很多有關生命和生活的思考。這些也許是作者當初寫作時都未必想表達的意思。

4.四讀其文,展開與自己內心的創造式對話批注。學生在閱讀中的多次批注,就是在進行全方位、多角度的交流。運用批注法學習課文,學生學到的不僅僅是重點文言字詞或特殊句式,更是在積淀獨特感受,是閱讀鑒賞方面的技巧解讀,是寫作技巧或素材的啟發與運用,是生活的積極態度、處事的法則。

由此,在“三個充分”和“四次對話”中實施高中語文批注式閱讀教學,的確可以提升學習的效能,激勵師生不斷地探究與體驗、反思與感悟,不斷地挑戰自我、完善自我。

作者單位 江蘇省啟東市匯龍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