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作學習不但在改善課堂氣氛,幫助學生形成良好的品質方面效果明顯,而且在學生集體主義精神的養成中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如何培養孩子合作學習的能力?筆者從營造氛圍、多維激勵、大膽放手、問題研討、聯系生活五個方面進行闡述。

一、營造氛圍,讓學生合作解決問題

與他人合作解決問題,體驗團隊的力量,是思品課程孜孜以求的目標。首先,教師應與學生建立一種和諧的合作關系,正所謂“親其師信其道”。學生喜歡你這人,才會以你為榜樣,也會相信你所講的道理或者規范,當然也會遵從你的管理。其次,營造民主、平等的課堂學習氛圍,促進合作學習的開展。心理學研究表明:學生在民主、平等的環境中學習,才能思路開闊、思維敏捷,才更容易產生創新的靈感。最后,根據教學內容創設懸念,活躍學生思維,引發合作契機。創新源于問題,問題始于情境。教師要運用各種方法創設懸念式情境,最大程度激發學生的好奇心、發現欲,從而引發合作學習的契機,探究解決問題的方法,讓學生經歷由獨立思考的“百思不解”到同伴合作之后的“豁然開朗”的體驗過程。

二、多維激勵,樹立學生合作學習的信心

生活和學習中遇到的問題,需要我們教師引導和激勵學生與同伴合作。首先要從低年級開始,幫助學生與同伴合作、樹立其信心,讓學生從小就有積極進取的人生態度,以飽滿的熱情投入到學習生活中。激勵的方式有很多種:目標激勵、過程激勵、責任激勵、情感激勵等。教師應根據具體情況,采用不同的激勵方式,幫助學生樹立信心,習慣于同伴和小組以及班級的幫助,同時也要理解自己在集體環境里的位置角色等。

比如,在學習思品教材第八冊第三課《熱愛科學 勤奮學習 勇于創新》時,需要搭建的是思維的激發平臺:在二十一世紀的今天,沒有科學行嗎?孩子們,不行。請大家跟著老師一起走進本節課的學習,看看科學發明與創新的過程是經歷了怎樣的合作環節,通過引導激勵他們與老師交流,與同伴互助來解決問題。

三、大膽放手,讓學生體驗合作學習的喜悅

在檢查合作學習效果時,學生躍躍欲試,因此教師應該將時間留給孩子,讓他們把文中的道理、圖中的含義、課后練習的理解、受到的教育和自己的感受講出來,這樣學生的多向思維才能得到拓展。

在教學《我的勞動感受》一課時,我一方面引導學生學會關注他人,一方面讓學生參與力所能及的勞動,有意識地讓他們嘗試不同的工作崗位,體驗勞動的過程與收獲的喜悅,激發他們對勞動的熱愛和對勞動者的理解與尊重,同時在勞動實踐中培養學生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引發學生的創新意識。

四、問題研討,助力學生均衡發展

不同于其他課程,思品課通常聯系學生的生活實際,多是問題呈現、歸納梳理、小組討論,最后達成一般性的結論。筆者通常讓學生分組,先以發散思維的策略讓大家暢所欲言,讓盡可能多的同學貢獻出自己的成果,然后小組推出代表班級交流,分享小組發現。這一做法的深層意義在于:集體是產生智慧的,集體可以解決任何問題,每個孩子都要維護自己所在集體的榮譽。

五、聯系生活,延展合作學習的深度

思品課的教學應注重課堂明理、課外導行,在思品課教學中,除了課內教學、校內訓練,還要有意識地抓住各種教育時機,組織學生主動地進行實踐活動,從而獲得豐富的感性認識,形成道德評價的能力,從而促進道德素質的提高。

在學習《我們的生命》時,我就充分相信孩子,讓他們制作成長相冊帶到課堂上,介紹自己的成長故事,讓其體會生命的偉大、成長的幸福,從而珍惜當下,體驗成長的美好。

合作學習中所涵養出的團隊精神是“立德樹人”的核心素養之一,按照小學生生理心理的發展規律,最佳的途徑就是在思品課程實踐中,突出溝通與合作環節,借此涵養學生愛集體、愛班級、愛他人的素養。

作者單位 陜西省旬陽縣師訓教研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