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引外聯,相得益彰——小學語文課外閱讀方法探析
作者:趙春華
發布時間:2019-03-25 16:28:39 來源:陜西教育報刊社
從閱讀教學目標來看,無論是課內閱讀還是課外閱讀,都需要教師給予積極、有效的指導,幫助學生掌握閱讀方法,提升閱讀素養。事實上,課內外閱讀是相互促進的,教師既要重視課內閱讀,又要拓展課外閱讀,讓學生從不同體裁、不同文本閱讀中增長知識,提高文學素養。如何整合課內外閱讀呢?
一、注重課內閱讀能力培養,為課外閱讀奠定基礎
面對新課標提出的閱讀量目標,單純地組織課內閱讀是難以完成閱讀量要求的。因此,教師在協同課內外閱讀關系上,應該跳出課內閱讀講解、文章分析為主的思路,在課內閱讀中多以方法指導為主,拓展學生的閱讀視野,積極為學生推薦適合的課外閱讀素材,引領學生從課外閱讀中,增強閱讀興趣,夯實閱讀功底,提高閱讀能力。教師要鼓勵學生發問,對閱讀內容提出質疑,訓練學生獨立分析、獨立思考、獨立解決閱讀問題的能力。
二、優選課外閱讀素材,鞏固學生的閱讀能力
由課內閱讀轉向課外閱讀,并非隨意閱讀,而是要由教師依托課內閱讀現狀及文本特點,有計劃、有目的地拓展課外閱讀素材,給予學生合理的引導,科學地篩選讀物。在提升學生閱讀自主性上,教師要整合閱讀素材,實現課外閱讀對課內閱讀的促進。如在學習《別董大》一詩后,如何拓展課外閱讀呢?教師可以結合該詩的時代、作者、寫作背景以及相關的詩文評論,讓學生自主查閱資料,也可以設定具體的閱讀內容,讓學生從閱讀中了解詩文的感情基調,加深對詩文情感的共鳴與理解。通過閱讀相關資料,學生了解到該詩是高適與董大久別重逢、短暫聚會后又各奔東西的贈別詩。學生從課外閱讀中,對該詩的寓意、內涵有了更深刻的理解,提升了對詩文的品鑒力,提升了閱讀感悟水平。當然,在課外閱讀內容篩選上,教師還要結合小學生的實際,設置定時定量的閱讀任務。將課外閱讀培養成為一種習慣,讓學生認識到課外閱讀的價值。小學生自我控制能力差,需要在教師的監督下完成閱讀,特別是要從課外閱讀時間、空間、閱讀量的合理設置中,進行良好閱讀情感的培養。
三、依托豐富的課外閱讀活動,讓學生感受閱讀樂趣
課外閱讀的有序開展,離不開豐富的閱讀活動,特別是在小學階段,教師要順應小學生身心成長特點,開展多樣化閱讀活動,讓學生能夠從中感受到閱讀的樂趣,如讀書交流會、演講比賽、經典背誦、情景劇表演等活動。在學習《和時間賽跑》后,我組織學生開展“關于珍惜時間”的主題討論。有學生認為“光陰似箭,歲月如梭”,讓我們看到時間不知不覺地溜走了,我們應該珍惜時間,抓住有限的時間來學習;有學生認為“所有時間里的事物,都永遠不會回來了”,說明時間不會等待我們,過去的時光,永遠不會回來,正所謂“一寸光陰一寸金,寸金難買寸光陰”。通過對時間的探討,讓很多學生增強了時間觀念,認識到珍惜時間的重要性。每月定期開展演講會,而演講的主題、演講的內容,需要學生自己通過廣泛閱讀來積累、準備,由此來激發學生參與課外閱讀、從廣泛閱讀中提煉演講內容的積極性。另外,針對課內教學,定期設置主題閱讀活動。主題閱讀就是圍繞某一主題展開的多樣化閱讀。如小學生勵志教育主題“有志者,事竟成”,低年級學生可以從《一年級大個子 二年級小個子》《寶葫蘆的秘密》《查理與巧克力工廠》等讀物中選取生動的閱讀故事;中高年級可以從《居里夫人》閱讀中,尋找討論的要點,鼓勵學生自主閱讀,激發辯證分析意識。還可以通過讀書分享活動,讓學生自由交流讀書經驗和方法,收獲閱讀的快樂。
從課內延伸到課外,教師在營造閱讀環境過程中,還要關注家長作用的發揮。通過家校合作,教師借助家長會等方式,結合學生制定的相應課外閱讀指導方案,由教師、家長、學生共同參與,來促進學生靜心閱讀,潛移默化地吸收語文知識,實現課內外閱讀的有效對接,提高小學語文閱讀教學水平。
作者單位 山東省滕州市木石鎮中心小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