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新課改理念的不斷深化,其對傳統課堂教學產生了極大的影響。新課程標準提倡學生運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因此,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探究式學習逐漸得到了廣泛應用。探究式學習不是一種簡單的學習方法,而是一種最新的教學形態,它為每一位學生創設了充足的學習空間,也為我們教師不斷更新和豐富教學方法帶來了機遇和挑戰。探究式學習注重學生自己探究獲得知識,培養學生的探索精神和進取精神,將學生學習的主觀能動性充分調動起來,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我認為探究式學習在小學數學教學中的應用需注重以下幾個方面。

一、創設問題情境,激發探究欲望

對于探究積極性而言,一般情況下從新奇、疑問重重的情境中,人們會帶著疑惑或不解去探究它的源頭,想方設法弄清楚是怎么回事。換言之,則是在教材內容與學生求知之間制造不協調,為學生創設同問題相關的教學情境。小學數學教學中,我們老師更要充分利用這些問題情境,使學生真正深入進來,借助問題情境,學生對探究目標予以明確,產生極強的探究欲,從而為接下來的探究性學習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例如,在教學“簡易方程”時,教師可以為學生設置一個懸念:“同學們,請你們把自己喜歡的一個數字記在心里,老師說你心中的數和哪個數相加,然后再減去哪個數,用結果乘以一個數,只要你將結果說出,老師便可以知道你心里想的是哪個數,你們相信嗎?”學生異口同聲地說:“不信!”這時教師又說:“不信我們可以試一試。”這時候每一位學生的注意力都十分集中,專注地聽老師的回答,并迫切想要知道其中的奧妙。在這種探究式教學情境中,學生的思想逐漸從“要我學”轉變為“我要學”,全身心投入到課堂學習中。

二、參與合作交流,提高探究效率

目前,科學研究過程中普遍采用集體研究方法。采取小組合作的方式,基于同一個計劃開展相應的研究,逐漸完成研究任務。探究式學習同這一研究方法具有很多相似之處,引導學生參與到探究活動中。在合作交流過程中,通過師生、生生之間的頻繁交流,在思維方式、知識結構等方面實現了優勢互補,這一做法不僅實現了高效教學,而且使學生感受到了探究的樂趣與成功的喜悅。在合作交流活動中,學生可以共同努力,最終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在這一過程中,學生的主體地位得以鞏固,主觀能動性被調動,積極投入到學習探究中。

以“平行四邊形和梯形”為例,教師在教學時可以把學生分成小組,讓其對這些圖形的特征展開討論,并找出生活中這樣的圖形有哪些。學生在積極討論的過程中得到了各種各樣的答案,從而使學生的思維得到了發散,其合作意識和探究能力得到了有效培養,促進了學生學習效果的提升。所以,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鼓勵學生展開合作探究,使學生在合作探究的過程中不斷提升自己的能力,實現學習的高效性。

三、篩選教學內容,獲得探究成果

借助對教學內容的篩選,開展形式多樣的教學活動,可以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同時可有效消除學困生的自卑心理,使學困生學習的盲目性得到改善,進而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學習效率得以提高,圓滿完成教學任務。學生之間存在差異性,因此,教師應對不同層次的學生采用不同的教學方法進行教學,讓學困生有所收獲,學習能力強的學生“吃得飽”。

例如,在教學“平行和相交”時,針對不同層次的學生可以設置不同的教學目標,針對學習能力強的學生,可以讓其一邊學習理論知識,一邊和實際生活相聯系,對平行和相交的含義進行學習和理解;針對學習能力稍弱的學生,可以讓他們把平行和相交畫出來再進行學習,使學生對知識的認識和理解更為直觀。借助目標分層,將每一位學生的實際情況考慮到,再采用相應的教學方式,這樣才能將學習效果轉化成學習成果。

探究式學習是一種創造性的學習方式,對培養學生良好的思維習慣和養成科學的思維方式會產生積極的影響。教學的成效并不是學生獲得了極大的創新成果,而是學生獲得了自主探索、獨立思考的態度傾向,探究式學習符合新課改理念,為學生的長遠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因此,在小學數學教學中運用探究式學習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通過教學實踐,教師應認真總結與分析,尋求最佳的探究學習方法,提高學生的數學學習能力。

作者單位 江西省南昌市文教路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