陜西交院黨委書記楊云峰:爭做交通類高職高技能人才培養排頭兵
發布時間:2019-03-22 12:51:30 來源:陜西教育新聞網
2019年陜西省高等職業院校分類考試即將開始,陜西教育新聞網邀請陜西交通職業技術學院黨委書記楊云峰聊了聊學院的專業特色、招生政策和培養方案,以期讓廣大考生更加深入地了解陜西交通職業技術學院。
陜西教育新聞網:陜西交通職業技術學院如何搶抓機遇,搭上這趟職教大發展的“春天的地鐵”?請談談學院未來的發展與打算。
楊云峰:李克強總理在報告中明確指出:加快發展現代職業教育,既有利于緩解當前就業壓力,也是解決高技能人才短缺的戰略之舉。改革完善高職院??荚囌猩k法,鼓勵更多應屆高中畢業生和退役軍人、下崗職工、農民工等報考,今年大規模擴招100萬人。擴大高職院校獎助學金覆蓋面、提高補助標準,加快學歷證書和職業技能等級證書互通銜接。改革高職院校辦學體制,提高辦學質量。中央財政大幅增加對高職院校的投入,地方財政也要加強支持。
總理鏗鏘有力的講話,讓全國高等職業教育工作者鮮明地看到了職業教育在國家教育體系中的重要地位,看到了國家推進職業教育發展的空前力度,看到了國家賦予職業教育發展的多元目標,讓我們倍感精神振奮、倍感信心滿滿、倍感前途輝煌。陜西交院作為陜西省內唯一一所交通運輸類公辦高職院校,肩負著為我省乃至西部地區交通事業發展培養高技能短缺人才的重擔。
下一步,我們將從3個方面搶抓機遇,力爭成為全國交通類高職院校緊缺型高技能人才培養工作的排頭兵。一是認真學習落實中共中央、國務院《中國教育現代化2035》目標要求,主動參與和積極探索職業教育人才培養質量標準研究制定工作,力爭在全國率先制定出緊跟時代發展的多元化的交通類緊缺型高技能人才培養質量標準,使學院成為新時代高職教育發展的牽引車和發動機。二是認真學習落實國務院《國家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目標要求,積極申報中國特色高水平高等職業學校和骨干專業(群),持續深入推進產教融合、校企合作,在“建設300個具有輻射引領作用的高水平專業化產教融合實訓基地”的國家戰略目標中,爭取到學校的一席之地,為國家培養更多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三是牢牢把握學院創建國家優質高職院校和陜西省“一流學院”的契機,瞄準《中國教育現代化2035》中“綜合運用招生計劃、就業反饋、撥款、標準、評估等方式,引導高等學校和職業學校及時調整學科專業結構”的政策調整方向,不斷優化人才培養結構,動態調整學科專業設置,充分利用政策導向的紅利,爭取國家和陜西省更多教育資源、政策傾斜,為學院健康持續發展建立科學的體制機制。
陜西教育新聞網:請介紹一下近年來學校高考招生和自主招生的情況,談談擴大生源范圍對高職的意義?
楊云峰:學院自2015年實施示范院校單獨考試招生以來,單招規模不斷擴大,到2018年已經占到當年錄取新生的70%以上。同時,面向職中、職高、技校等“三校生”的招生專業也逐年擴大,目前已經實現全部專業均可報考。
此次政府報告對擴大生源范圍以及加快學歷證書和職業技能等級證書互通銜接的要求,實際上明確了高職院校下一步的發展方向。擴大生源范圍,既能滿足社會對技術技能人才逐年增長的需求,同時對退役軍人、下崗職工、農民工等群體希望接受職業教育的愿望搭建了正規平臺。實現了促進社會穩定和就業需求的雙贏。但擴大生源范圍,也對高職教育的發展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新的挑戰,高職院校必須及時理清思路、調研分析、研判對策,提前做好生源變化帶來的專業設置、師資培養、教育方式隨之調整的各種準備工作。
陜西教育新聞網:退役軍人、農民工、下崗職工,這個群體和應屆高中生不一樣,他們本來就有工作經驗。在招生時是否需要改變人才選拔的標準,如何在分數與能力這兩個選拔標準之間找到平衡?在教學過程中如何更好地因材施教?
陜西交通職業技術學院經濟管理學院市場營銷教研室教師李穎:具備一定的社會閱歷、工作經驗和專業技能,但文化和專業基礎知識薄弱,是退役軍人、農民工、下崗職工這個群體區別于普通高中畢業生最鮮明的特點。因此,我們制定人才選拔標準時,一定不能簡單套用普高生的評價標準,而是要圍繞他們實際掌握的專業技能制定考核標準,積極探索建立“職教高考”制度,主動完善“文化素質+職業技能”的考試招生辦法,為退役軍人、農民工、下崗職工這個群體接受高等職業教育提供多種入學方式和學習方式。
實際教學工作中,首先是要按照“理實一體、以實為主”的原則量身打造人才培養方案,在突出提升專業技能的同時,兼顧文化素養的提升和專業理論知識的補充完善;其次是要注意結合本人已經具備的基本專業技能,在具體教學設計環節要更加注重因材施教,立足解決實際問題、結合典型工作場景開展教學活動;最后是要改革學生管理制度,按照“育訓結合、長短結合、內外結合的要求”,探索走讀制、線上線下結合教學、短期集中和分散教學等教育培訓形式,實事求是地為退役軍人、農民工、下崗職工這個群體創造多元化、人性化、定制化的日常管理新模式,最大程度激發他們投身理論學習和技能實訓的積極主動性,確保實現高標準、高要求、高質量的人才培養工作工作目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