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九寒天、山高路遠,擋不住教育人求索的腳步。2018年12月27日—28日,來自北京、浙江、四川等25個省(區、市)的教育局局長、校長、教師以及教研人員齊聚寶雞高新第三小學,觀摩該校四年磨出來的心智教育。

初春時節,乍暖還寒。2019年2月27日,寶雞教師進修學校與寶雞市陳倉區實驗小學一行7人專程到寶雞高新第三小學(以下簡稱三小)參觀學習心智教育。

三小的心智教育究竟有何魔力,吸引省內外教育人紛紛來取經?

心智,教育的根脈

做了幾十年教育工作,三小校長郭冬梅總在求索“什么樣的教育是最好的教育”。2014年在聽南京濯源心智文化發展研究院院長劉濯源講學科思維導圖的過程中,郭冬梅注意到劉院長多次提到的一個詞語——“心智”,她心中多年的追尋終于找到了答案。

何為心智?劉濯源院長認為,心智即指人的感性之維和理性之維,或指心之維和智之維。“心之維”,從橫向結構看,包括心力(內驅力)、心尺和心態,其中心尺最為重要。“心尺”是衡量事件意義和價值的一把尺子,由各種內化的觀念組成。同一事件,心尺不同,就會有不同的意義和價值。而對事件的價值和意義的判斷又決定了個體的投入程度。學習也是如此。所以在心智教育中,對心尺進行調適,要幫助學生形成正確的學習觀和人生觀。在智之維上,培育孩子的思維能力,尤其是創新性思維。

在劉院長看來,“心之維”和“智之維”兩者協同發展,不可偏廢。人的心智在每一個發展階段都有不同的關鍵發展任務和發展可能性,教育者要順勢而為,促進受教者心智發展。

“如果把教育比作一棵樹,教的知識和技能是其‘枝枝葉葉、花花果果’,枝葉和花果當然是必要的,但不是根基,根基則是心智,如果這個根基沒有打牢或者壞掉了,那么上面的枝枝葉葉、花花果果終究會枯萎。”郭校長表示,“所以,心智是教育的根脈。心智若實現了發展,核心素養自然會拔節生長。發展學生核心素養,首先要聚焦心智的發展。”

于是,三小教育人從2014年建校起,重構理念、課堂、課程、校園空間……系統化地開始實施心智教育。

發現式學習:心智發展的課堂路徑

“康德說,幫助幼兒成為獨立生活的人的活動,就是教育。這樣的活動,必須讓兒童自己去了解和頓悟。讓兒童自己了解和頓悟,這是教育過程中最為核心的一個點。”郭冬梅說。

為了讓學生自己了解和頓悟,三小教育人在汲取布魯納的“認知—發現”理論營養的基礎上,探索形成了發現式學習法,在課堂上夯實運用,來發展學生的心智。

在一堂《翠鳥》課上,任亞萍老師讓學生帶著“發現了翠鳥的什么”的問題去觀看翠鳥的視頻,學生看完視頻后爭相從翠鳥的羽毛、捕食等方面回答了自己的發現。接著任老師引導學生讀讀作者筆下的翠鳥。各小組學生利用平板電腦上傳了各自小組的發現,發現和理解的內容變成了學生畫出來的一張張學科思維導圖,電子屏上顯示的各個小組的畫法不盡相同,但都是圍繞翠鳥的外觀、動作、住所、生活習性、聲音等進行的。小組之間互相展示、追問和評價后,孩子們當堂創作了賞析文章。

學生踴躍的狀態、驚人的發現、流利的表達、質疑的思維、天馬行空的創作,師生的互動、生生的互動,顯然不是一日之功的表現。

早在2014年10月起,三小語文學科開始大膽的變革與嘗試,讓學生畫出對文本的發現和理解。“起初作為教研組長的我是極力反對,心想,小孩子能識字讀懂文章就不錯了,還能發現什么呢?”任亞萍老師說,“可是做下來后,孩子們的發現力給了我們無限驚喜。”

在幾年的探索中,語文學科形成了“賞析—發現”法,數學學科形成了“探讀—發現”法,英語學科形成了“興趣—輸入—圖式—輸出”法,美術學科形成了“體驗—探索—發現—表達”法,體育學科形成了游戲“體驗—發現”法。 而三小探索的發現式學習離不開學科思維導圖和醍摩豆智慧教學系統的支持。 學科思維導圖首先從語文學科著力,依據學生思維的進階發展,從簡到難、從形象到抽象,畫出一個思維世界。一二年級學生重在形象思維,自由繪制心路圖;三年級為過渡期,利用思維導圖進行單篇文本的學習,進一步形成結構意識;四至六年級開展大單元學習,進一步建構主題單元結構。

“學科思維導圖的真正價值在于能使學習者個體發現信息、提取信息、整理信息,通過轉化并建構,讓思維得以顯現。學科思維導圖是使學科的基本結構轉變為學生頭腦中認知結構的工具。圖是形,結構化思維是核,這是學科思維導圖和其他思維導圖的區別。”談起學科思維導圖,郭冬梅有說不完的感觸。“學生在讀文本、繪圖、講圖、評圖、創作的過程中,發現力越來越強、思維越來越清晰、情感越來越豐富、表達越來越深刻,心智一步步走向成熟。”

學生馬藝丹對學科思維導圖同樣有著獨特體會:“學科思維導圖讓我擁有了結構化的思維方式,漫步汪洋學海,我像獲得一塊塊信息積木塊,可以用不同的思維組合,讓它們變成風格迥異的建筑藝術。平常遇到一些問題時,我會不自覺地在腦海中繪制思維導圖來分析問題。”

語文學科對思維導圖的探索沒有止步于對課文的學習,更是滲透到語文學習的方方面面,如引領單元賞析文章的書寫、建構各類作文思路的框架、展示整本書閱讀的成果、統領綜合實踐活動的實施,讓學生的思維不斷生長。

學科思維導圖也沒有止步于語文學科,逐步遷移到數學、英語、科學等不同學科。

在三小課堂上,還有一種特別的教具——擁有可視化、高交互、大數據三大特點的醍摩豆智慧教學系統,是學生自我發現、生生發現、師生發現的給力幫手,目前在省內其他學校少見。該教學系統支持的智連環學習法是基于數據決策的學習法。實時生成數據圖表、小組差異圖等,學生通過看圖,了解自己、小組和全班情況。教師提問學生反饋后,實時生成數據,全班、各小組,甚至每一位學生的思考,彼此都能看得見。電子屏上展示的小組合作的成果或作品,匯聚了不同看法,教師從中看出差異、因材施教;學生不經意間產生了多元思考。

有限的篇幅不能全面展現心智教育,而三小教育人從理念、課堂、課程、校園空間、教師培養以及家長認知等系統性推進心智教育的腳步一直在勇毅奮進,期待在心智教育的潤澤下,孩子們個個長成參天大樹。

責任編輯:楊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