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過程式習作學習活動的初步思考
作者:朱 娟
發布時間:2019-03-21 15:32:58 來源:陜西教育報刊社
過程式習作學習活動,從訓練目標內涵來看,不再局限于單篇訓練,而是結合整個小學階段習作學習目標進行統籌規劃,全盤考慮;相比過去的單打獨斗,其訓練目標更系統。從具體訓練內容來看,其過程不再單純局限于寫,而是集閱讀思考、資料搜集與交流評價于一體的過程性學習。通俗地說,主要是指借助閱讀教學,引導學生從其閱讀中領悟寫作技巧,以便實現閱讀與習作的有效對接,真正使閱讀指向寫作。
一、結合目標導向,做到全盤統籌
貫穿于閱讀中的過程式習作學習活動目標制訂,既要有閱讀教學目標的整體意識,也要有相應習作指導的訓練意識。對于過程式習作學習活動來說,教師應摒棄單篇訓練思維,不再局限于一段一篇的訓練,而是結合整個小學習作訓練目標整體考慮,全盤統籌,并結合相應單元閱讀目標,巧妙細化落實到相應習作指導之中,有效促進學生語言表達能力的提升。
就習作訓練目標來說,即便是同一訓練內容,由于年段不同,訓練目標也就不同。對此,教師要有清醒的認識。比如關于人的外貌習作訓練,對于三年級學生,要求能夠按照一定的順序進行有序描寫;對于四年級學生,要求對人的外貌特點進行重點描寫,不再面面俱到;而到了五年級,則要求能通過外貌描寫刻畫出人物的具體性格、特征。如果教師不掌握相應學段要求,不同年段采取同一標準,必然會影響學生習作水平的發展。
教師要系統掌握習作訓練目標,并結合不同年段閱讀內容,進一步細化成不同的訓練點具體落實到相應的習作教學活動中。這樣既能體現習作指導的系統性、連貫性,在對接上一年段訓練要求的基礎上,使訓練要求能夠貼合學生實際,同時也能體現學生寫作訓練能力的有序提升。
二、結合興趣發展,做到讀寫鏈接
一般情況下,教師要先借助相應閱讀內容,讓學生理解寫作內容,還要從中借鑒寫作方式,然后小組討論具體怎么寫。在降低習作難度的基礎上,結合學生發展需求,激發他們的寫作興趣。最好的方式就是隨文練筆,整合閱讀與習作,做到讀寫有效鏈接。學生有了相應的素材積累、寫作感悟,習作自然也會變得得心應手。
一篇文本,從字詞句到段章結構,讀寫鏈接的角度是多元的,可以有素材積累,比如結合《九寨溝》積累優美字詞,結合《公儀休拒收禮物》了解戲劇特征,結合《給家鄉孩子的信》了解書信體裁,結合《云雀的心愿》了解總分構段模式等。從素材積累、內容拓展到主題深化,乃至語言風格,具體鏈接的點有很多。
另外,教師要認識到寫作水平的提高是一個漫長的過程。教師要認識到過程的復雜性,不追求學生寫作水平的短暫提高,而是追求一次訓練一次進步。對于過程式習作學習活動來說,閱讀教學是學生讀寫有效鏈接的前提。因而,教師要在讀上下工夫,以便有效體現 “過程式”,為學生習作水平的提升奠定堅實的基礎。但對于學生來說,教材中的篇目大多選自名家名作,很多寫作技巧,即便學生能夠領悟到,但是要運用到寫作
中,還有很長的一段距離。
三、結合閱讀感悟,做到借鑒遷移
閱讀指向習作。閱讀教學中,教師要改變傳統教學思維,從要求學生理解轉變為引導學生從中借鑒,以便有效體現 “過程式”。另外,教師不應局限于具體的課文內容,而要學會剪裁,精心選擇恰當內容,引導學生從中閱讀感悟,為其進一步借鑒遷移做好準備,為習作提供語言素材、思路乃至寫作技巧等。
比如,蘇教版第八冊“習作5”寫作要求是組織學生選擇一兩株植物進行觀察,并將發現寫下來。教師要先引導學生讀范文,并分析習作思路,然后組織學生按照范文的寫作順序進行布局謀篇。教師可以進一步拓展《宋慶齡故居的樟樹》中的外形描寫的內容,引導學生從中借鑒寫作順序,可以拓展《泉城》《桂花雨》的相關內容,引導學生感知語言表達技巧。
仿寫是寫作的開始。教材是最好的例子。在過程式習作學習活動中,教師要充分發揮“閱讀”效能,引導學生進行閱讀感悟,從中對比遷移。不過需要注意的是,閱讀是為學生的寫服務的。因而在教學中,教師要從課堂實效性出發,選擇相應的句子、段落,組織學生進行練筆、借鑒。
而言之,對于過程式習作學習活動來說,過程才是關鍵,要重在讓學生感悟積累,引導學生進行感悟體驗遷移,為寫積累素材,奠定基礎。只有這樣,學生的習作能力才能得到有效提升,語文綜合素養才會得到提高。
作者單位 江蘇省徐州經濟技術開發區實驗學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