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班級的量化管理一般是以學校為主體來實施的,即便有些班主任在自己班級中實行了量化管理,但大多也缺少系統性和指向性,效果一般。以班級為主體的量化管理是管理班級的科學手段,也是實現規范管理和學生自主管理的有效途徑,所以,建議班主任對班級主體量化管理進行系統化。

當前,很多初中班主任在管理班級時過于強調所謂的人性化、自主化,對量化管理持反對意見。一般來說,班級管理的量化是由學校來實施,如學校組織檢查紀律、衛生、考核成績等,反饋給教師作為其管理班級的依據。而其實以班級為主體的量化管理有其不可替代的作用,如果操作適宜,不僅不會影響人性化、自主化,而且還會對其起到促進和保障作用,從而促進管理規范化。

一、初中班級主體量化管理界定

首先,需要強調的是班級主體量化管理的目的不是為了考核,而是將其作為一種管理手段,這是必須要準確定位的。

通常班級主體量化管理可以起到以下作用:一是使管理條理化、規范化。如果只采取就事論事的管理策略,很容易造成學生無所適從。班主任處理問題的標準、方式,可能每一次都不一樣,學生也不是特別明確,有了量化指標,有利于學生規范遵守。二是能激發學生自我管理意識,使他們主動管理。初中生自尊心比較強,有強烈的自我表現意識,對分數看得比較重。因此,量化分值可以激發他們的競爭性和自律性,促使他們自主、自覺地管理自己。三是給管理提供科學大數據,使管理更合理、更有明確指向。如通過某位學生紀律分值的變化,發現其品德發展趨勢,從而對其進行針對性教育。

二、初中班級主體量化策略

我們沒必要對量化具體項目展開闡述,班主任對這些內容都已非常熟悉,而且具體量化項目應根據班級自身需要去設置,不能生搬硬套。一般來說,量化項目應指向學生綜合發展,照顧到德智體美勞方方面面。

量化考核對象的設置,除了對單個學生設置個人量化賬戶之外,以小組為單位的量化管理更值得關注,對小組量化不僅可以激發學生的競爭意識,而且還能促進學生團隊合作、互相監督,對班風建設尤為有效。

量化考核是個繁雜的工作,不可能由班主任單獨完成。一般來說,量化操作者應包括班主任、科任教師、班干部、課代表。我主張采用量化輪換制和互換制,比如衛生考核不設置固定的人,而由學生每周輪換,大家都有參與管理的機會;再如小組量化,由相鄰小組互相考核,這樣更能激發學生的參與熱情,并體現其自主性。

三、班級主體量化數據應用

班級主體量化不是為了獲得分數,而是為了管理。有效利用量化大數據去管理班級,是班主任必須要考量并掌握的技能。通常用這些大數據,可以實現激勵、獎罰、指導、管理體系構建等。

激勵作用:班主任定期公示量化分數,并設計一些有利于激發學生向上的形式。如“月度紀律標兵”“月度學習標兵”“最佳進步獎”“高效學習小組”等,以量化分激勵學生;獎罰作用:除了上面提到的各種標兵評選作為獎勵,在期末三好學生、優秀團員等方面的薦選中,以綜合量化分結合師生評價為依據,而不以教師個人喜好為依據,避免這些獎勵的薦選過于情感化,要時刻體現管理公平。處罰應參考量化分進行衡量,不以學生單次錯誤定性。

班主任通過對學生量化數據的分析,找到學生的問題點,并依此分別采取有針對性的個別教育或整體引導。如量化數據顯示學生整體某學科成績下降,就去和學科教師、學生溝通,尋找改善方法。

管理體系動態構建依據是每學期依據量化分,重新組建管理團隊。比如,誰的某科量化值高就可以成為下學期的課代表,誰的綜合分值高就與學生評價結合,重新選舉班干部。還如,以量化值為依據重新組建小組,在動態中保證小組成員“組間同質、組員異質”的合理配置。

綜上所述,量化不僅是學校對班級進行管理的方法,也應是班主任對班級進行管理的主要手段。實施量化管理時,班主任需注意幾點:一是量化目標不是分值,而是服務于管理;二是量化管理應動態化,不宜以一次量化值定性;三是量化數據應用要符合初中生特征,以激勵、引導為主,盡量淡化處罰。

作者單位 山東省曲阜師范大學附屬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