陜西:高職發展正逢其時
作者:郭妍
發布時間:2019-03-20 11:03:27 來源:陜西日報
“2019年全國高職要擴招100萬人!”這個讓全國1400多所高職院校為之振奮的消息被寫進了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在全社會引起了強烈反響。
“高等職業教育再一次迎來了發展的春天!”陜西工業職業技術學院院長張曉云得知這個消息后,內心十分激動,她立刻在學院的微信群里轉發了這一消息。
“改革開放的實踐證明,高職教育在服務區域經濟發展和產業轉型升級、實現高等教育大眾化、提供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等方面作出了重要貢獻。”張曉云認為,“這次政府工作報告提出的高職擴招100萬人,既滿足新時代人民群眾對優質職業教育的需求,又是促進高職教育服務國家建設、融入區域發展、促進產業升級的重要舉措,對高職院校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1 契合市場需求 就業率一路走高
陜西的高職教育一直堅持以就業為導向,著力培養大批國家發展急需的高素質技術技能型人才,發展態勢良好。高職教育正逐步成為經濟社會發展的驅動力、人生出彩的“金鑰匙”。
3月7日,記者就我省高職教育發展情況,采訪了省教育廳相關處室負責人。
據這位負責人介紹,目前陜西擁有獨立設置高職院校39所,在校生41萬人,設置了330種專業共計1540個專業點。目前,全省已建成6所國家示范性(骨干)高職院校、8所省級示范性高職院校,還有4所省級示范性高職院校正在建設。
近兩年,全省高職新增專業點110個,其中與“中國制造2025”“互聯網+”“一帶一路”等國家發展密切相關的專業點45個;與金融、信息、交通運輸、物流、醫療衛生、養老服務等我省支柱和新興產業密切相關的專業點35個;符合辦學定位與特色、就業形勢較好的專業點30個;撤銷同質化嚴重、教學條件不足、招生就業萎縮的專業點73個。同時,我省還組織專家對85個新設專業建設情況進行檢查,撤銷22個、整改20個。陜西各高職院校每年都會發布畢業生就業質量報告,一組組亮麗的就業數據顯示出陜西高職蓬勃發展的良好態勢。“專業設置貼近學業、貼近產業、貼近就業”的培養模式,保障了高職學生就業率近年來一路走高。
《陜西鐵路工程職業技術學院2018屆畢業生就業質量報告》顯示,學院2018屆畢業生4211人,畢業生初次就業率達96.72%,其中87.48%畢業生在中國中鐵、中國鐵建、中國交建、中國建筑等國有大中型企業就業,畢業生就業率、就業質量都走在全省高職院校前列。
陜西鐵路工程職業技術學院院長王津介紹說:“2018年,學院的鐵道機車車輛、盾構施工技術、高速鐵道技術、工程測量技術等12個專業的就業率均在98%以上;道路橋梁工程技術、工程機械控制技術、機電一體化技術等7個與行業發展相契合的專業就業率更是達到了100%。這些都說明,只要辦學方向瞄準國家重大需求,實施產教融合、校企合作,學生就業就不用愁。”
2 打造校企合作“朋友圈” 學生就業無憂
在辦學方面,全省高職院校通過“集團化辦學”“現代學徒制”“企業訂單班”“頂崗實習”“引企入校辦學”“混合所有制改革”“共建實訓基地”等多種形式,紛紛與企業建立了長效、穩定、運行良好的合作關系,積極打造校企合作“朋友圈”。
據統計,2016年至2018年,全省高職院校與合作企業開設訂單班766個,培養訂單學生2.5萬人。2018年我省新增4所教育部現代學徒制試點高職院校,使現代學徒制試點高職院校總數達到16所,占全省高職院校的41%。這些現代學徒制試點高職院校與112家企業聯合開展人才培養,累計投入資金5200余萬元,培養學徒3500人。
關于校企合作的意義,張曉云向記者介紹說:“校企合作的‘朋友圈’讓雙方建立起牢固的合作關系,在實現合作共贏的同時,也為學生打造了一條就業通途。陜西工業職業技術學院與國內500余家大中型企事業單位建立了長期、穩固的用人合作關系,牽頭成立了校企協同育人戰略聯盟,設立企業冠名訂單班達174個,畢業生就業面向機械制造、航空航天、石油化工、紡織服裝等多個行業和領域,人才輸出覆蓋全國29個省區市。”
除了校企合作外,全省高職還在積極拓寬國際化辦學渠道,走出國門與德國、美國、英國、日本等國家和地區的高等院校、教育機構以及行業企業建立合作關系并開展合作辦學項目。
2月21日,陜西工業職業技術學院迎來了3名來自俄羅斯、孟加拉國的留學生,至此陜西工業職業技術學院留學生規模走在了全省高職院校前列。來自印度尼西亞的2018級留學生林義源說:“學院的教學理念、教學方法非常先進。我在陜西學習旅游管理,希望能把在中國的所學帶回印尼,幫助我們國家更深度地融入‘一帶一路’建設。”
陜西的職業教育正在為世界職業教育發展提供中國資源、作出中國貢獻。
3 搶抓機遇 登上春天的列車
在采訪中,高職教育工作者紛紛表示,一定要抓住國家給予高職的發展機遇,努力拼搏,登上這趟春天的列車。
陜西交通職業技術學院黨委書記楊云峰向記者介紹說:“學院自2015年實施示范院校單獨考試招生以來,單招規模不斷擴大,2018年已經占到當年錄取新生的60%以上。同時,面向職中、職高、技校等‘三校生’招生的專業也逐年擴大,目前已經實現全部專業均可報考。”
楊云峰認為:“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對擴大生源范圍以及加快學歷證書和職業技能等級證書互通銜接的要求,實際上明確了高職院校下一步的發展方向。擴大生源范圍,既能滿足社會對技術技能人才逐年增長的需求,同時面向退役軍人、下崗職工、農民工等希望接受職業教育的群體搭建了正規平臺,實現了促進社會穩定和就業需求的雙贏。擴大生源范圍,也對高職教育的發展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新的挑戰,高職院校必須及時理清思路、調研分析,提前做好生源變化帶來的專業設置、師資培養、教學模式、教育方式等方面隨之調整的各種準備工作。”
“具備一定的社會閱歷、工作經驗和專業技能,但文化和專業基礎知識薄弱,是退役軍人、農民工、下崗職工這個群體區別于普通高中畢業生最鮮明的特點。因此,我們制定人才選拔標準時,一定不能簡單套用普高生的評價標準,而是要圍繞他們實際掌握的專業技能制定考核標準,積極探索建立‘職教高考’制度,主動完善‘文化素質+職業技能’的考試招生辦法,為他們提供多種入學方式和學習方式。”陜西交通職業技術學院經濟管理學院市場營銷教研室教師李穎建議,“實際教學工作中,首先要為退役軍人、農民工、下崗職工量身打造人才培養方案,在突出提升專業技能的同時,兼顧文化素養的提升和專業理論知識的補充完善;其次是要注意結合本人已經具備的基本專業技能,在具體教學設計環節要更加注重因材施教,立足解決實際問題,結合典型工作場景開展教學活動;最后是要改革學生管理制度,探索走讀制、線上線下結合教學、短期集中和分散教學等教育培訓形式,實事求是地為退役軍人、農民工、下崗職工這個群體創造多元化、人性化、定制化的日常管理新模式,最大程度激發他們投身理論學習和技能實訓的積極主動性,確保實現高標準、高要求、高質量的人才培養目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