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走在幸福的大道上——收獲教師成就感的“三個案例”
作者:孟大軍
發布時間:2019-03-18 09:54:53 來源:陜西教育報刊社
習近平總書記要求:“廣大教師要做學生錘煉品格的引路人,要做學生學習知識的引路人,要做學生創新思維的引路人,要做學生奉獻祖國的引路人?!痹谖覐慕痰恼魍旧?,始終堅守“師者,傳道授業解惑也?!笔冀K堅持“一切為了學生,為了一切學生,為了學生的一切”理念,針對學生特點,開展有效教育,收獲了自我發展的成長,也收獲了自認為的成就,在幸福的大道上幸福地行走。
親情傳遞:學生信心和力量的“加油站”
【案例情境】我在擔任班主任期間,曾經遇到過一個學生:臉上很少有笑容,上課時也不積極參與發言互動,下課后大多是一個人坐在教室里或者孤獨地站在墻角處,學習成績也一直不太好。經過一段時間的觀察后,我與這位學生幾次接觸,并到他家中家訪,了解到原來就在前年,他爸爸在車禍中去世,媽媽扔下他們離家出走,他只能與年邁的奶奶相依為命,靠奶奶平時撿破爛的收入維持生活。了解情況后,我經常找這位學生談心,送給他一些學習用品,輔導他學習,引導他參加班級的集體活動。一段時間后,這位學生變得開朗了許多,原來一些不好的品行逐漸消失,學習成績也有所提高。
【實踐經驗】學校的一切問題都是家庭問題的一種折射,而學校的復雜的教育過程中產生的一切困難的根源也都可以追溯到家庭。當前社會,由于一些變故,“家庭缺失”學生人數占一定的比例,相對于正常家庭的孩子,家庭的變故對孩子的影響是巨大的,對于他們來說,最需要的是親情的關愛、家庭的溫暖,這時往往一句話、一個眼神就能改變孩子一生的發展。作為老師,需要耐心細致,不能讓這些學生在“可塑期內”缺失關愛教育,要讓他們感受到關心和溫暖,從而在心理上得到健康發展。
多年的班主任工作實踐證明:關心關愛“問題”學生不僅是老師教育教學的任務,更是一份沉甸甸的社會責任。教師應該是一個主動幫助別人的人,應該有一顆善良的心,有一種悲天憫人的情懷,對弱者有著天然的同情。我在每接手一個班級時,首先是通過與前任班主任和任課老師交流,重點了解班級中“問題”學生的基本情況,如家庭狀況、學習態度和個性特點等,以便制訂針對性的教育措施。尤其是對于那些生活困難、缺少家庭溫暖的學生,把他們列為重點關照對象,在生活上多關心、學習上多幫助。我們對學生的愛應是發自肺腑的對朋友的愛,表達既是無微不至的,又是不由自主的。我們要把每一位學生,特別是那些需要我們關愛的學生,看作自己的孩子一樣對待,在生活上力所能及地幫助他們,同時要動員全班同學關心幫助他們,在他們生病時,組織學生去探望,在他們學習有困難時,組織學生互助組輔導他們。在精神上多鼓勵、行為上多引導,平時多與他們交流,及時掌握他們的所思所想,在他們情緒低落時,從正面加以引導,給他們以正能量的激勵,在他們出現錯誤時,以寬容的態度對待他們,給他們改正的機會,這樣才能讓他們真正感受到大家庭的溫暖,不讓一個學生掉隊。
換位思考:影響并改變學生行為的“體驗館”
【案例情境】有一天,我擔任班主任班級的音樂老師氣沖沖地來到我辦公室“告狀”:我們班有一名男生上課期間違反課堂紀律,不聽老師提醒,不服從老師教育,還在課堂上公開頂撞老師。我在安撫任課老師之后,向班級的學生干部和其他同學了解課堂上發生事情的經過,并沒有立即對這名學生進行“處理”,而是利用第二天學校組織外出遠足體驗活動的機會,和這名同學進行交流,談學習、談做事、談為人,然后,我抓住時機問這名同學:如果現在自己就是一名老師,你會怎么對待一個犯錯的學生。這名學生從老師的角度談了自己的看法,最后他也意識到自己的錯誤行為,主動當面向音樂老師進行了道歉。
【實踐經驗】每個人的觀點不同,實際上就是自己所處的位置、看問題的角度不同。對于我們老師來講,要成為學生最信賴的朋友,就要積極引導學生“角色”轉換,從不同角度去看待問題、思考問題和解決問題。隨著學生年齡的增長,知識的逐漸增多,見識逐漸拓寬,他們對好、壞、善、惡、美、丑都有一定的辨別能力,他們各個方面的潛能也在不斷地被開發,所以,老師要能根據學生的心理,充分地相信他們,引導他們從不同角度去理解體會,從而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要成為學生信賴的人,達到老師和學生真正像知心朋友一樣“零距離”相處,就要善于站在學生的角度,去尋找和發現學生的閃光點。每個學生身上都存在著優點和缺點,這就要看老師怎樣去教育引導。我認為,應以誠心與學生相處,讓他們充分地相信你,把你當作他們的知心朋友,愿意毫無保留地和你進行交流。同時,給學生改正的機會,每個學生都不可能不犯錯誤,關鍵是讓他們通過不同的角度思考分析和權衡利弊,從而認識錯誤,并改正錯誤。在實際教育工作中,由于存在教育的個性化問題,因此在提出要求時,要充分考慮學生的差異性,既要考慮整體要求,也要照顧個別學生特點。我在教育教學實踐中,從有利于班級整體管理的角度出發,制訂學生干部“輪值制”,實行班級“管理崗位”一日體驗,讓每一位學生都能參與到不同崗位的管理和自我管理之中,從而讓學生在實踐體驗過程中感受到自己的差距和不足,激發自我進取意識,將班級的管理制度轉化為學生的意愿,使學生自覺及時對照,適時改進,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以達到“自我管理,自我提高”的教育目的。
行為熏陶:收獲成功喜悅的“添加劑”
【案例情境】在某一年教師節,我收到了一名六年前曾經教過、被上海外國語大學提前錄取的學生的來信,信中情真意切的話語讓我很受感動:“印象最深刻的是每天拿到的那份油印的作業紙了。您總把它制作得像一個藝術品。我那時思想特別單純,覺得做作業不認真對不起那么漂亮的作業紙,每次寫作業都像在練字一般。好幾次作業紙被粘破了,覺得沒臉交上去,都要把題重抄在白紙上再謄寫一遍才心安。每當回憶起這些細節,我就會愈加感激您,慶幸自己有機會成為您的學生。您的細致、嚴謹、敬業盡責……深深感動了我。您對我的鼓勵讓我每每失落時都會重拾信心?!睆淖掷镄虚g我讀出了學生的感恩,讀出了教師的成功,領略了收獲的喜悅,我為學生的成長而高興,更為學生對我的評價而自豪。我自豪,我是一名光榮的人民教師。
【實踐經驗】“學高為師,身正為范”。作為老師,首先要做的就是成為學生的表率,老師的言傳身教,對學生起著潛移默化的作用,實際上也可能影響著學生的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而學生對老師的尊重和信任,是建立在老師在孩子心目中的威信基礎之上。這種威信不是依靠獨斷、強制和嚴懲獲得的,而是在與學生的情感交流中,在老師“以身作則”無聲的行為中體現出來的。
我在教育教學中有兩點深刻的體會,一點是作為老師必須要做到“言必行”,即老師對學生說過的話、承諾過的事,要在工作中遵照實施,老師對學生許諾過的要不折不扣“兌現”,必須及時、公正、合理處理好學生的問題,做到一視同仁,讓學生感到你是遵守諾言、大公無私的老師,這不僅能提高老師在學生心目中的威信,還能很好地促進班級各項常規管理工作有效開展。另一點是,老師在日常教育教學過程中,要及時對學生滲透“行必果”的理念,教育學生要言行統一,不做語言的巨人、行動的矮子,培養學生的責任感。在具體操作中,我充分利用班隊會、晨會以及各種活動讓學生就相關問題開展討論,促進學生的行為自覺,逐步由“要我怎么做”向“我應該怎么做”轉變。這樣,師生關系更加融洽,教育效果更加明顯。同時,老師要激勵學生發展,為學生搭建發展和展示的平臺,讓學生發揮自己的特長,給他們充分展示自我的機會,以增強他們的信心。在實際工作中,我設立了“話題討論”“明星擂臺”等平臺,讓每一位學生都有機會在同學面前“露臉”,登上“光榮榜”,以“打擂臺”的形式激勵他們在實踐鍛煉中不斷進步,不斷提高,增強學生競爭意識和集體榮譽感。
作者單位:江蘇省濱海縣教師發展中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