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絡棧道”架起秦巴山區教師成長高速路
作者:特約記者 馮麗
發布時間:2019-03-15 14:59:40 來源:教師報
前不久的一個下午,陜西省漢中市西鄉縣峽口鎮中心學校會議室,五六名教師圍坐一起,認真觀看大屏幕上六年級上冊《百分數的認識》課堂錄像,并在漢中市數學名師、蓮花小學教科研處主任徐義忠的主持下,開展看課評課活動。參與此次遠程同步研討的還有其他兩所山區學校的教師,最遠的距離縣城100多公里。
“類似的同步教研活動,學校每周至少搞三四次,教師參與度高,引領帶動效果好,教師的教學水平普遍得到提升。”峽口鎮中心學校校長嚴磊說。
峽口鎮中心學校共有35名教師,634名學生。兩年前,當李靜從大城市來到這所位于秦嶺深處的山區小學任教時,她有些忐忑,窩在這閉塞偏遠的山溝溝,可能不出幾年就跟不上外面的發展了。沒想到兩年過去,她不僅沒落伍,還成長為學校的骨干教師,并承擔有省級課題。
“信息化給學校帶來了大變化,尤其是極大便捷了教師培訓工作。教師們不離崗、不出校門就能共享優質教育資源,隨時上網學習、接受培訓。”分管教學的副校長汪波說,以前教師培訓要么得離崗外出,要么需要城里教師送教送培,多多少少對教學有影響。現在好了,信息化技術實現了遠程同步教學研討,城鄉教師一起做課前設計、課后研討和學習培訓,教師們參與熱情高,極大促進了教師專業化水平的提升。近三年來,學校承擔了6個省級課題,4個市級課題和9個縣級課題。
漢中市地處秦巴山區,山高路險。自古以來,當地群眾就夢想大路通衢。昔日蜀道之難,難于上青天,遂有棧道形成通途。如今,一根根細細的網絡光纖搭建成“網絡棧道”,將大山深處的學校與外面的世界瞬時聯接。早在2006年,漢中市就在各縣區組織教師開展遠程互動課堂展示、交流教研活動。隨著互聯網提速和平臺功能完善,利用遠程教學平臺開展常態化的城鄉同步課堂、同步教研成為現實。
西鄉縣蓮花小學是一所縣直完全小學,近年來,學校先后投入300余萬元用于信息化基礎設施建設。學校現有計算機378臺,每間教室都安裝有交互式電子白板,建設錄播教室2間,微機室、語音室2個,“遠程互動在線課堂”互動教室1間,全面實現了寬帶網絡和教育資源班班通。
“我們積極探索信息技術與各類課程的整合,初步形成‘多媒體教學設備堂堂用、多媒體教學軟件經常用、教研比賽活動必須用’的新常態。”校長付賢榮常掛嘴邊的一句話是,“電子白板用爛也不能放爛。”
教育信息化有力支撐、引領了蓮花小學的內涵發展。學校先后涌現出省級教學能手4名,18人次榮獲漢中市教學能手、學科帶頭人和名師稱號,20節課堂實錄獲得國家級獎勵。學校借助信息化技術,開展常態化遠程教學交流、研討活動,有力輻射、帶動了周邊山區學校發展。
喜人的成績是漢中市教育信息化發展的結果。截至目前,全市中小學校實現寬帶網絡“校校通”、優質資源“班班通”全覆蓋,教師“人人通”開通率90%以上。教育部“一師一優課、一課一名師”活動中,全市累計有33066人參與國家教育資源公共服務平臺曬課,共曬54674堂,課堂實錄7241節,其中,獲省級優課497節、部級優課99節,漢中市連續兩年獲全省“優秀組織單位”。
教育信息化催生了教育教學新模式。漢中市405學校、漢師附小、洋縣南街小學、寧強縣燕子砭初中等城鎮學校開展智慧課堂應用研究,探索實施因材施教、個性化學習的新型教學方式。405學校教師人人積極參與智慧課堂應用研究,將翻轉課堂理念方法與教育教學深度融合,成為全市探索基于“互聯網+”以學生為中心的課堂教學新模式的先行者。去年舉辦的漢中市智慧課堂培訓暨研討會,以現場展示及網絡直播的形式,線上線下展示了信息化環境下的課堂教學新形式,在線觀看人數達1.26萬人次。
專遞課堂促進城鄉教育均衡發展。西鄉縣、洋縣等聚焦精準扶貧,推動“一校帶多點、一校帶多校”的教學、教研組織模式,以縣城中心小學為主課堂,輻射貧困面較大、貧困學生較多的邊遠鎮村小和教學點,通過在線直播、錄播、在線共享等手段,搭建資源共享平臺,實現了優質資源共享的遠程互動教學,有效緩解了農村學校薄弱學科師資不足的問題。
教育科研推進教師專業成長。近三年來,漢中市千余名教師參與的國家級課題《信息化環境下“翻轉課堂”研究與實踐》和《信息化環境下教與學模式的研究與實踐》已順利結題。在陜西省基礎教育“十三五”教育技術研究規劃課題和漢中市教育信息化“十三五”規劃課題中,全市共獲280個省市級課題立項,2000余名教師參與研究。通過教育科研,廣大教師逐步由教書匠向研究者轉型、提升,聲音也越過連綿起伏的秦嶺與全國對話。2016年,寧強縣廣坪小學在全國教育信息化工作會上做交流發言,并連續兩年被教育部收錄為典型案例;2017年全國新媒體新技術教學應用研討會上,漢中市區域案例和寧強縣廣坪小學案例分別作現場發言,漢中經驗在全國推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