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目前,高校民族聲樂教育主要以西方發聲方法為主,民族唱法為輔,這一教育理念正是西方文化對我國民族聲樂教育沖擊的結果。隨著西方流行音樂作品的不斷涌入,我國高校民族聲樂教育進入與大眾文化爭奪話語權的不良局面中,而單純強調以西方唱法改變民族唱法,不僅會使高級人才漸漸流失,還會在一定程度上抑制學生的想象力與創造力。所以,基于中西文化對比分析,進一步探索高校民族聲樂教育,恢復我國民族聲樂的生態屬性勢在必行。

關鍵詞】中西文化對比 高校 民族聲樂 教育

高校民族聲樂教育改革的現實意義

我國是個多民族國家,民族聲樂自產生以來,一直備受廣大民眾的青睞。作為高校音樂課程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民族聲樂既是音樂教育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又是實施素質教育,培養高素質、高技能人才的主要載體。因此,高校聲樂教育不僅要與教學指導綱領相符,還要在教學過程中切實體現聲樂課程鮮明的特性,即文化性與實用性。高校民族聲樂教育內涵并不是單純地提高學生聲樂技能,強化學生文化素養,而是在繼承社會文化與實踐教育中,充分發揮其應有的積極作用。隨著中西文化的融合,社會經濟發展形勢不斷變化,文化越來越多元化,這在很大程度上對我國高校聲樂教育產生了一定影響,推動著高校聲樂教育理念與中西方文化的有機融合。

高校民族聲樂教育面臨的挑戰

1.西化后過于重視知識與技能,忽略了民族文化情感教育

高校民族聲樂教育中,教師應注重學生高、精聲樂演唱技巧的培養,積極研究聲樂原理與正確的發聲方式,探究西方聲樂文化的唯美形式。在此形勢下,高校培養的學生聲音情感不足,空有審美意識。高校在民族聲樂課程設置中,并沒有基于民族文化構建具有自身特色的教育體系,高校民族聲樂專業學生根本無法體會聲音所蘊藏的深層內涵與文化精神。音樂不僅包括審美意識,還包括娛樂、交流、象征等功能,音樂在社會、政治、文化等各個方面都有著既定的功能。所以,民族聲樂必須具備一定的地域特色,與日常生活狀況相貼近,與社會生活相融合,這樣一來,民族聲樂才能夠進一步實現可持續發展。但現階段,高校仍然把具有地域特色的民族聲樂局限于音樂教育體系框架內,在高校音樂教育過程中,民族聲樂依然沒有得到重視。我國民族聲樂所包含的文化特色不可預估,其一旦與文化內涵相脫離,音樂故事將會失去本真。高校民族聲樂教育目前呈現的規模化、科學化趨勢,與傳統民族聲樂口耳相傳的教學模式相比較,太過注重人體生理學實際知識與發聲方法的講授,盡管在一定程度上為我國民族聲樂教育增添了新動力,但其像是批量生產的產品已經失去了個性化,其所應具備的獨特氣質已經轉變成能夠復制和還原的抽象聲音了,在此基礎上構建的考核評價體系,也就忽略了音樂所蘊含的文化與社會因素等。

2.西化后,各種沖突使我國高校民族聲樂教育產生了困境

在西方聲樂藝術理論與教學深化研究過程中,科學突出的美聲唱法開始被我國民族聲樂所吸納,高校學院風的民族聲樂教育體系就是由此衍生的,漸漸形成了以西方聲樂為主、民族聲樂為輔的教育體系。中西文化的碰撞,直接推動了民族聲樂的多元化發展,但土與洋之間存在的沖突是不可忽視的。土與洋的競爭加劇了民族聲樂學院派與原生態之間的競爭,但選擇何種唱法、風格、教學模式、發聲方式等都是毫無意義的爭執,其中所蘊含的內在文化特色才是關鍵。盲目賦予太多溢美之詞的西方唱法,本質上是歐洲文化理論的演變物,若以西方聲樂為本體,我國民族聲樂則轉變成了派生體。如果我國高校民族聲樂教育依舊沿用西方唱法而改變民族唱法,或者只關注西方聲樂文化,而忽略民族聲樂文化,那么就會產生膚淺、表面、形式化的不良后果。改革開放后,西方流行音樂、明星等開始成為我國廣大民眾熟知的時尚標簽。特別是近年來,在大眾傳媒包裝與大力宣傳下,音樂作品創作、生產、消費形成了環環相扣的商業化產業鏈,其被大量復制、加工和生產,再加上科學技術水平的不斷提升,各種先進設備也推動著音樂產業的商業化進程,特別是新媒體、互聯網與智能手機的有機結合,進一步為我國流行音樂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在中西方文化的沖擊下,我國聲樂藝術逐漸積極與西方聲樂相結合,導致高校民族聲樂教育與流行音樂產生了競爭局面。流行音樂之所以在我國備受歡迎,不僅因為它是商品經濟時代快節奏生產、生活方式的重要產物,還因為它與我國時代發展的必然趨勢相符。流行音樂傳入我國后,確實找到了特定意義上與原生態類似的生存空間,為我國音樂發展輸入了新鮮血液,但其弊端是不容忽視的。

基于中西文化對比分析高校民族聲樂教育

1.加強理論基礎教育

高校是傳承與發揚我國傳統民族聲樂文化的主要載體,教師在進行民族聲樂理論課程教學時,應先講述理論基礎知識,幫助學生進一步了解和熟悉我國民族聲樂的特性,指導學生認識民族聲樂在整個音樂教育中占據著不可替代的重要位置。我國歷史文化悠久,蘊藏著豐富的文化內涵,高校可以借助傳統美學形式與哲學理念,融入現代化聲樂元素,以此形成全新的民族聲樂表達方式,只有具備特色化的傳統民族風格,才能夠切實體現我國民族聲樂文化重視程度。在發揚民族聲樂特色的同時,還可以傳承我國傳統民族文化,可謂一舉兩得。隨著現代化社會的到來,人們對美的認知與期待開始不斷提高,并形成了新的審美標準。我國傳統民族聲樂時代較為久遠,很難得到現代社會群體的認同。所以,作為傳承文化載體的高校在確保民族聲樂藝術發揚光大的同時,融入現代化聲樂文化元素,通過古典與現代結合的方式繼承與傳揚民族聲樂文化藝術,以此促使更多社會群體接受和喜歡民族聲樂藝術。民族聲樂藝術并非只能被少數藝術家所了解,其應發展成為一種適合所有群體的藝術,讓更多的人在聆聽音樂的同時,將自身情緒、情感宣泄出來。我國民族聲樂文化藝術具有多樣性和個性化的特點,學生在練習時,應確保此特性得到傳承與發揚,促使傳統民族聲樂藝術走上社會,走進各個群體的生活。

2.多元化民族聲樂教學

(1)注重原生態

原生態民歌是我國各族人民在生產生活實踐中創造的、在民間廣泛流傳的“原汁原味”的民間歌唱音樂形式,是中華民族“口頭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重要部分,是各族人民智慧的結晶,是各個歷史時期人民生活的生動寫照。其產生于民間,并長期流傳于農人、船夫、趕腳人、牧羊漢以及廣大婦女中間,反映著時代生活的方方面面,可以說是各個歷史時期人民生活的生動畫卷。這些歌由大眾口頭創作,并在流傳中不斷豐富和發展,歌詞越加精煉,曲調日臻完美,具有很高的藝術價值。民歌的語言生動傳神,它并不是將簡單的生活語言直接拿來,而是講究韻律、講究比興等傳統的詩歌手法,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是百姓的杰作,是大眾語言的精華,其與生活十分貼切,有著厚重的原始味道。因此,高校應積極采取措施調動學生學習民族聲樂的興趣,確保民族聲樂教育具備多樣性與民族性。

(2)優化課程教材

為了進一步鍛煉學生感官靈敏度,教師應全面加強學生的聲樂練習,同樣的作品對于不同的學生來說,表演形式也存在一定的特殊性。因此,提高學生的音樂理解能力,是幫助學生理解作品深層內涵的主要方式。

3.促進中西唱法有機融合

對于高校民族聲樂教育而言,部分學生在演唱時存在一定的呼吸問題,特別是吸氣量嚴重不足等。教師應借鑒西方美聲唱法,讓學生通過胸腹呼吸,以此確保其在聲樂演唱中能夠保持均勻的呼吸。就本質來講,美聲唱法與民族聲樂唱法是相同的,需要有大量的聲線練習,才能夠更加透徹、全方位地展現音樂作品。美聲練習可以總結為:男聲e、i母音練習,女聲u母音練習,具有掩蓋色彩的o、u母音練習,等等。另外,教師還應幫助學生熟練掌握正確的呼吸方式,這是確保音色飽滿的基礎條件。就美聲來講,胸腹式呼吸法的氣息儲存容量比較大,但要對腹部肌肉進行科學合理的控制,這是目前美聲唱法中最常見的呼吸技巧。為了熟練掌握演唱的呼吸技巧,學生必須掌握胸腹式呼吸法的要領,并不斷進行練習,只有這樣,才能在表演過程中應用自如,從而使聲音、氣息、情緒、情感有機融合,帶動觀眾的情緒、情感,帶領觀眾深入領會聲樂作品的深層內涵,認識聲樂藝術的真正價值。

4.創新民族聲樂教育方式

多元化的教育方式是民族聲樂藝術發展的重要方向,也是民族聲樂教育發展的必經之路。西方許多聲樂教育方式都值得我們借鑒和學習,在確保我國學生學習傳統民族聲樂的基礎上,適當融入西方聲樂教育理念,能夠進一步使學生從中吸取更多的知識。在此基礎上,我們要避免采用西方固有的模式,應改革和創新具有我國本土特色的民族聲樂教育模式,在保證民族聲樂教育工作有序開展的同時,推動民族聲樂的長遠發展。

5.有機聯系民族聲樂與民族文化

民族聲樂是基于民族文化背景產生并大力發展的,能夠充分體現民族傳統文化特色。我國傳統民族聲樂文化具有不確定性,民族聲樂的發展與傳承勢必會在一定程度上受地域因素的影響,但民族聲樂的發展與創新離不開民族傳統文化的影響,大部分民族聲樂都是民間藝人在傳統文化作品上,根據當地語言風格、民族文化加以創作或改編的。

結 語

在現代化社會快速發展的進程中,融合地方特色的民族聲樂文化已經逐漸失去了本真,這就需要高校深入挖掘各民族的獨特禮儀風俗,恢復民族聲樂的原生態,并為傳承和發揚優秀的傳統文化作出貢獻。同時,高校應基于中西文化開啟多元音樂文化視野,對各民族不同文化進行詳細分析,進一步滲透不同地域的文化,在多元文化社會中相互借鑒。只有以此傳授不同文化內涵的民族聲樂藝術,培養優秀的創作型人才,才能推動高校民族聲樂教育的健康長遠發展。

參考文獻:

[1]孫作東:《民族文化視閾下的高校音樂教育探索》,《東北師大學報》(哲學)2013年第4期,第265-266頁。

[2]王媛:《多元文化發展背景下的高校音樂教育探索——評〈文化與音樂教學〉》,《高教探索》2016年第11期。

[3]甘泉:《基于貴州民族文化的高校禮儀教育探索》,《魅力中國》2017年第Z2期。

[4]馬笛:《淺析多元文化視野下的民族聲樂教育探索》,《當代教育實踐與教學研究》2017年第1期。

[5]馬茜:《多元文化視野下的民族聲樂教育探索》,《北方音樂》2015年第16期,第38頁。

作者單位:榆林職院技術學院農學院 陜西榆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