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民族音樂與高校素質教育的融合
作者:郭姍姍
發(fā)布時間:2019-03-14 16:17:01 來源:陜西教育報刊社
【摘 要】民族音樂就是源自于民間,流傳于民間,表現民間生活、生產的歌曲或樂曲。中國的民族音樂是世界上非常有特色的一種藝術形式,中華民族在幾千年的文明中創(chuàng)造了大量優(yōu)秀的民族音樂文化,形成了有著深刻內涵和豐富內容的民族音樂體系,這一體系在世界音樂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民族音樂是國家文化的一塊瑰寶,新時期實施素質教育缺不了民族音樂,但目前高校對民族音樂和素質教育認識還不夠全面,將民族音樂與高校素質教育進行融合還存在不少問題。本文從民族音樂對高校素質教育的積極意義出發(fā),闡述了民族音樂與高校素質教育的融合現狀。
【關鍵詞】民族音樂 高校藝術 素質教育
基金項目:陜西社會科學藝術項目(2017)年度課題《網絡文化視角下“神曲”的音樂形態(tài)與傳播研究》(課題編號:SY2017050)。
民族音樂狹義地講就是祖祖輩輩生活、繁衍在中國這片土地上的各民族,從古到今在悠久歷史文化傳統(tǒng)上創(chuàng)造的具有民族特色、能夠體現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的音樂。從廣義上來講,民族音樂泛指中國音樂家所創(chuàng)作的音樂和具有中國民族特色的音樂。中國的民族音樂是世界上非常具有特色的一種藝術形式,中華民族在幾千年的文明中創(chuàng)造了大量優(yōu)秀的民族音樂文化,形成了有著深刻內涵和豐富內容的民族音樂體系,這一體系在世界音樂中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民族音樂是國家文化的一塊瑰寶。民族音樂與高校素質教育有很多相通之處,它可以擴大學生的文化視野,能夠提高學生的音樂鑒賞能力。優(yōu)秀的民族音樂是社會思想與藝術高度發(fā)展的歷史積淀,反映著人民群眾的愿望和要求,是廣大人民群眾不可或缺的精神食糧,可以激發(fā)廣大人民群眾的愛國主義精神,增強民族自豪感。目前,我國高校素質教育還處于發(fā)展完善的階段,多元文化、各民族文化都是素質教育的優(yōu)秀資源。對于高校素質教育而言,民族音樂的融入對培養(yǎng)學生民族文化意識和愛國意識有著積極的意義。
民族音樂與高校素質教育融合的意義
高校公共藝術教育對提高整個國民的綜合素質,尤其是多元文化意識、音樂思維訓練和身心發(fā)展都有著重要的啟發(fā)作用。學生綜合素質不是單純依靠知識傳授訓練出來的,而是在豐富多樣的實踐活動中發(fā)展而成的,公共藝術課程是圍繞素質教育目標設置的,不是專業(yè)的音樂教育,公共藝術教育與專業(yè)音樂教育是不一樣的,非專業(yè)性降低了音樂的門檻,讓更多學習者通過學習這門課程,提高了自身綜合素質。高校公共藝術課程的開設沒有按照思想道德課程規(guī)定內容執(zhí)行,但在《普通高等學校中普及藝術教育的意見》中提出要將藝術選修課納入教學計劃中。目前,許多高校都做了相關工作,如清華大學、上海同濟大學、武漢大學等十幾所高校相繼成立了音樂教研室,開設了各種類型的公共音樂課程。21世紀,音樂已經成為一種全民性的娛樂活動,受到大眾的歡迎,但作為真正的藝術教育,還缺乏完善的教學結構和課程標準,音樂教育體系還不健全,要實現音樂課程的價值和教育目標,高校還需要制訂更為明確的課程標準。民族音樂是民族文化的結晶,得到了民眾的自發(fā)傳承,在民間傳承中缺乏類似于正統(tǒng)的體系傳承,雖然現在很多民歌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獲得了更多的關注,但高校沒有將民族音樂作為一種整體的文化現象加以研究學習。
音樂在國民教育中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一方面音樂的地位越來越高,另一方面民族音樂作為一種傳統(tǒng)文化逐漸衰落,兩者之間的互幫互助似乎已經成為一種共識。隨著漢語國際地位的不斷提高,母語音樂文化和地域民族文化在教育界被逐漸認同,母語音樂教育作為一種教育資源改革創(chuàng)新被提出來。最具母語音樂教育代表性的就是民族音樂,民族音樂通過方言來表現,承載著當地的文化,是當地居民生活的真實反映。音樂從小學開始就一直是國民教育體系中的素質教育課程,到了大學階段,高校作為一個社會化的文化載體,是大學生接觸社會的第一個場所,是傳承和發(fā)揚優(yōu)秀民族音樂文化的最佳場所。如果民族音樂作為高校素質教育的優(yōu)質教學資源獲得尊重和發(fā)揚,不僅可以提高民族音樂的文化地位,傳承傳統(tǒng)文化,還可以豐富現有的高校音樂教育資源。因此,民族音樂的融入對促進高校素質教育有著積極的意義。
民族音樂在高校素質教育中的傳承現狀及問題
1.民族音樂在高校素質教育中的傳承
音樂是打開素質教育大門的一把鑰匙,傳統(tǒng)的民族音樂是中國文化的組成部分,但是在音樂教育中卻處于從屬的位置。民族音樂是民間文化的結晶,高校素質教育能夠通過音樂類選修課程實現。高校音樂課程遵從的是西方音樂教學體系,音樂教師在民族文化方面意識不強,以西方音樂為正統(tǒng)教育模式。中國傳統(tǒng)音樂包括民族音樂在內,都沒有在高校音樂教育中占據主位,雖然民族音樂作為文化遺產的地位越來越高,但是隨著多元文化的侵入,互聯網將世界的距離變得更小,多樣的外來音樂文化對傳統(tǒng)音樂文化的沖擊導致民族音樂被邊緣化。在高校音樂教育中融入民族音樂不僅可以增強音樂教育的文化性,也能夠將民族音樂這一非物質文化遺產更好地傳承下來。高校音樂教育不斷進行教學創(chuàng)新,不斷走專業(yè)化發(fā)展道路的同時,卻忽視了民族音樂的傳承與發(fā)展,民族音樂在大學生群體中的認知度遠遠低于流行音樂和西方古典音樂,流行音樂受歡迎度以絕對的優(yōu)勢占據著音樂領域的大比例,民族音樂如果不能利用高校素質教育進行傳承與發(fā)展,那就無法改變它逐漸被邊緣化的現狀。
2.民族音樂在高校素質教育中存在的問題
(1)認識不全面。民族音樂沒有被積極應用到高校音樂教育中的首要原因是高校對民族音樂認知不全面,忽視了民族音樂的教育意義,民族音樂被置于邊緣地位,更多的是以選修課形式出現,素質教育某種程度上變成了才藝教育,參加比賽拿名次,學幾首民歌可以表演,這種粗淺的民族音樂教育不僅實現不了素質教育的目的,也不能讓民族音樂真正走進學生的內心。
(2)民族音樂師資缺乏。師資隊伍的強弱是影響教學質量的關鍵因素,民族音樂教師隊伍建設相對薄弱,存在人數少、專業(yè)性弱、教學水平有限的問題。民族音樂的專業(yè)性更多的來自于實踐,對文化的深層理解需要時間的積累,民族音樂教師在繼續(xù)教育方面沒有充足的進修機會,教學理念得不到及時更新、方法得不到及時改變,專業(yè)程度高的民族音樂教師數量極度缺乏,這些問題都是阻礙民族音樂發(fā)展的因素。所以,只有提高民族音樂師資力量才能有效發(fā)揮素質教育的作用。
(3)課程設置不合理。民族音樂因其自身特點存在教學內容單一、缺乏新穎性的問題,由此產生的教學問題也很明顯。傳統(tǒng)的音樂教學大都以模仿練習為主,對民族音樂而言,學生學習之前缺乏相應的認知和了解,無法體會民歌所承載的質樸情感。民歌演唱具有一定的技巧性,民歌唱法對學生而言是無法忽視的困難。課程設置如果不能兼顧這些問題,就會限制學生學習民族音樂的熱情,難以實現培養(yǎng)學生音樂文化意識的教學目的。
對民族音樂與高校素質教育融合的思考
1.創(chuàng)新教育理念
教師作為教學的主導者,其教育理念直接影響著教學效果,要以提高素質作為音樂教學的目的,就要充分考慮傳統(tǒng)音樂教學與現代化教學之間的契合點。首要任務是教師要及時更新教育理念。隨著社會的不斷進步和發(fā)展,現代化的高校越來越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綜合素質,而不再是簡單體現學生的應試能力。這種教育理念的創(chuàng)新需要高校教師及時掌握社會發(fā)展動向,及時更新自身教育理念,尤其是在互聯網時代,信息快速傳播讓教育隨時隨地都能實現,讓教育成為一種更為零碎和片面的學習形式,固化的知識不再是學習的內容,更重要的是學習力的掌握,也就是學會學習。民族音樂作為經過歷史沉淀和生活檢驗的文化遺產,雖然與當下的生活生產方式有了出入,但其所蘊含的傳統(tǒng)文化、地域文化和民族文化是西方音樂無法替代的。因此,高校教師應該及時更新自身教育理念,樹立正確的教育觀,及時把握自身定位,做好引導者的角色。
2.加強民族音樂師資隊伍建設
教師被稱為“人類靈魂的工程師”,社會的進步讓教師的社會地位和職業(yè)作用發(fā)生了很大的變化。教學中,教師的地位由神圣的教學主體轉變成了“引導者”,在素質教育課堂上,教師的角色更是“引導者”和“助手”,他們能夠正確引導學生學習音樂,幫助學生提高音樂審美意識,提升學生的音樂素養(yǎng)。因此,教師的音樂素養(yǎng)需要具備一定的專業(yè)性,尤其是在民族音樂這種技能要求很高的教學領域。音樂教師不僅要具備專業(yè)的民族音樂樂理知識和演唱技巧,還要熟知民族音樂背后的文化承載,并能夠正確合理地傳達給學生,讓學生對民族音樂有更客觀、全面的認知。高校只有加強民族音樂師資隊伍建設,才能實現文化轉換,才能培養(yǎng)學生的民族意識和文化意識。
3.完善民族音樂課程設置
民族音樂所代表的民族文化是因民族和地域而異的,不僅對學習者的思維方式和精神氣質有著重要影響,還對學習者的文化觀念也有影響,而這種影響的積極程度取決于課程設置能否適應學習者的學習習慣和需求。民族音樂豐富多彩,各種類型的民歌、民族樂器都帶著濃郁的民族文化符號走進了高校課堂,高校在傳承與發(fā)展民族音樂時,要樹立空杯意識,也就是學習者在接觸民族音樂之前,可能從來沒有相關的認知,所以教學內容要遵循從簡至難、由淺入深的原則。另外,高校還可以與當地音樂機構合作,積極開發(fā)具有地域特色的優(yōu)質民族音樂課程,如廣西京族的獨弦琴、馬骨胡等。通過與當地民間藝人合作,既能豐富教學內容和方式方法,也能將更純正的民族音樂文化帶入課堂,起到傳承傳統(tǒng)文化的教育目的。
參考文獻:
[1]劉也愚:《高校音樂教學與民族音樂文化傳承》,《黃河之聲》(教育研究)2015年第18期,第56-58頁。
[2]馮曉莉:《中國傳統(tǒng)音樂在普通高校公共藝術教育中傳承的現狀與思考》,學位論文,首都師范大學,2007。
作者單位:陜西財經職業(yè)技術學院 陜西咸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