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時一周的思維導學教學展示落下帷幕,每個人心中都感慨萬千,有收獲的喜悅,也有不足的懊惱。于我而言,更多的是贊嘆,“贊”這次活動老師們的努力、校領導的重視、房超平校長及其團隊的辛苦付出;“嘆”思維導學的實施必將是一把火炬,照亮新高考改革之路。

當前,“創新”成為新時期人才精神的靈魂,“素養”成為新時期人才的必備品格,課堂作為“廠房”,對思維加工的方式至關重要,“流水線式”要成為“個性化定制式”。思維導學教學目標從“三維”改為“三層”就已經為教學的“個性化定制”奠定了基礎。而實施路徑通過學習地圖的指引能夠快速掌握知識,更重要的是可以通過改編習題,創新靈活運用知識,并結合自己的生活情境落實到實踐中去,提高學習效率并體會學習的樂趣。

基礎性目標要求全體學生都必須達成,通過課前前置性預習——學習本框題的基本內容和基本概念,課堂中只需要通過小組討論交流核對答案來實現。如唐老師設計的《征稅與納稅》基礎性目標為:1.閱讀教材,我能說出稅收的含義、稅收的本質及稅收的特征。2.我能通過情境分析,進一步理解稅收的三個基本特征及其關系。這個目標的完成只用了五分鐘,學生對本框題的基本知識便已掌握。

拓展性目標要求學生通過實力模仿、文本思考、初步解讀等自主學習途徑完成拓展性目標所涉及的內容的學習。如唐老師設計的拓展性目標為:1.通過情境分析,我能體會個人所得稅與增值稅的作用。2.通過情境分析,如果我是企業主(個人),我應該樹立怎樣的納稅意識。課堂中,通過小組合作交流、辯論、展講,學生在論中思,在辯中明。教師只是適時點撥,看似教師已無用,但實際對教師的要求更高:情境的設計必須科學嚴謹,緊貼實際,如唐老師在設計個人所得稅與增值稅的作用時,通過給學生角色體驗,假如你是“藍領哥”或“白領姐”,對這兩個角色的工資單進行展示,學生通過計算便可自主得出個人所得稅。這些都培養了學生政治學科的科學精神與公共參與素養。

唐老師設計的挑戰性目標為:通過查閱美國的稅收制度,對中美稅收的來源與支出進行對比,體會我國稅收制度的優越性,增強道路自信與制度自信。挑戰性目標不要求所有學生完成,由學有余力的同學課后討論完成,教師適當點撥即可。這樣的實施路徑以目標為導航,能有效調動每個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做到分層教學,能夠切實培養學生政治學科核心素養,體現“立德樹人”,并促使教師成為研究型教師而非“教書匠”。這便是我“嘆”思維導學教學的力量之一。

我“嘆”思維導學教學的力量之二在于思維導學能夠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熊老師在講授《收入分配與社會公平》時,教學重點在引導學生編題、改題,著重解決作業問題,讓作業的“含金量”更高。具體做法為:將每一道作業題都變成“胖問題”,讓高階思維訓練成為課堂常態,側重引導思維的訓練,激發學生的創造性。

如熊老師在設置識記性知識“按勞分配是什么”時,按照布魯姆教學目標分類法改變為以下幾個維度:1.理解:按勞分配存在于哪些經濟成分中?具體是如何分配?2.應用:舉例說明生活中按勞分配的現象有哪些?3.分析:假設我們全班同學都是一家國企的員工,我們共同創造了一個大蛋糕,怎樣分配最合理?如果按需分配或平均分配,會出現什么問題?4.評價:某國有經營單位改革分配機制,將職工工資分為固定工資和績效工資部分,績效工資的分配與員工的績效考核得分息息相關。請你對這種分配方式進行評價。5.創造:根據按勞分配的原則,就如何評價小組成員對課堂的貢獻拿出一個方案。這樣的問題改編,如雪球滾動,由此及彼,邏輯清楚,一個階梯接著一個階梯幫助學生“滾雪球”。“滾雪球”的過程不僅是在識記,更是在理解、運用知識,并鍛煉學生的思維品質,提高學生參與課堂的熱情,達到“舉一反三”。

此次的思維導學教學展示,更加堅定了我在每節課堂中都實施的決心,有了思維導學教學的保駕護航,我相信在新一輪高考改革中,如何進行課堂革命,我們將不再迷茫。

作者單位:西安高新第二高級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