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職以來,經歷過諸多培訓,而思維導學研討培訓給予我的啟發最為明顯。自2018年9月在高新二中的觀摩學習,到11月高新灃東的教學實踐,再到南校區的交流研討,讓我在對“思維導學”理解逐漸深入的同時,也使我的課堂潛移默化地滲入了“思維引導,有效教學”的理念。下文我想從理念認知、實踐總結、教學啟發三個角度來反思思維導學在高中語文課堂上的應用。

思維導學的理念認知

何謂“思維導學”?房超平校長在《思維第一》中明確了概念,在這個概念中,有系列的教育學、教育方法學的術語,讀來甚覺模糊,初聽講座,再閱書籍,于字斟句酌中不得要領,唯知三層目標、知識導圖,以為此即思維導學,不過翻轉課堂、高效課堂的“蒙面再造”,因此內心頗為抵觸。之后,思維導學改革進駐灃東校區,被“推上”試驗臺,經歷了一輪教學嘗試之后,我對思維導學的認知有了一定的改變。而在最近的教學之中,總會不自覺地把“思維導學”理念滲透在教學實踐之中。具體說來,每每為教學進度著急,不自覺“大灌特灌”,準備擼袖子“上場”的時候,“退到學生中間”“做思維的引導者”這樣的理念就在心頭閃過,只這一瞬,讓即將“滔滔不絕”的說教又咽回了心底。

“口不能言而心能知之”,“思維導學”是什么也許不再那么重要,具體怎樣概括也不再那么重要,具體流程是什么也不再那么重要,而“學生主體”“思維第一”“退到學生中間”這些理念卻深深地烙印在腦中,并應用在課上。

思維導學的實踐總結

思維導學課程改革在我校開展后,由我承擔高中語文的實驗任務。我選取的課題是人教版必修二第一單元的第二課《故都的秋》。基于文本,我選取的教學重點是“情”與“景”關系的探討,在“思維導學”路徑的引導下,我采取三步走策略:第一,梳理文本的結構導圖,預習完成;第二,賞析文本的情景關系,課堂重點;第三,基于情景關系的寫作,課下完成。三個步驟都是圍繞“以情馭景,以景顯情”展開的,內容明確,重點鮮明。

這是第三次講《故都的秋》。前兩次講這篇課文,似乎都沒有明確的重點,目標取舍不夠清晰,從頭講到尾,面面俱到,逐段賞析,“情”“景”關系沒有說清楚,而寫景手法的賞析也沒有到位,學生更是被動不已,記手法、記結論,整個被教師“拽著”,既缺乏主動性,也“缺乏”積極性。

但在這次的思維導學研討中,房校長一次次強調“學生主體”,要老師“退到學生中間,成為學生群體之一”,因此,面對文本我做了大膽的取舍,把“情”“景”關系作為重點,手法作為側重點,與南方秋天的對比直接舍去,使重點更加突出;同時,通過語段的賞析,結合郁達夫“情感外露”的寫作風格,得出“以情定景,以景顯情”的結論,并以此指導我們的寫景抒情文章;另外,在教學過程中,把思維導學展示、文段賞析、文段寫作作為學生的活動,只把示范賞析作為教師的內容,課堂在一定程度上實現了“學生主體,教師引導,思維第一,設計引領”的效果。

思維導學的教學啟發

在灃東校區的研討課完成之后,我又觀摩學習了南校區的展示課。他們的研討核心是“關鍵問題”,以問題設計的方式串聯文本,突破教學的重難點。他們選取的課題是《詩經·衛風·氓》,設計的“胖問題”是“氓和衛女的人物形象分析”,并圍繞這個“胖問題”完成了文本內容的分析。這個問題雖為人物分析,卻串聯起了內容和主旨,高屋建瓴,統攝全文。

兩次的觀摩學習和一次的教學實踐,給予了我一定的教學啟發,且這啟發在研討課結束之后愈發明顯,愈發在課堂上彰顯其意義。

“眼中有學生”源自于“心中有學生”。“學生本位”的教學觀念在高中教學中常常被提及,但如何落到實踐,以怎樣的程度落到實踐,都一直是極為模糊的概念。傳統的授課模式只在一定程度上關注到了學生,而所謂的“翻轉課堂”“微課”“高效課堂”等新課改理念下的新課堂模式就完全地關注到了學生。

作者單位:西安高新一中灃東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