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新教育理念下高校體育教學的困境與突破
作者:劉 勇
發布時間:2019-03-08 10:28:19 來源:陜西教育報刊社
【摘 要】在素質教育深化發展的背景下,創新教育應運而生,且成為現代體育教育的前沿引領,是培養創新型人才的有效之徑。基于創新教育理念開展體育教學,可實現理論與實踐的自然銜接、傳統到現代教育觀念的有機轉化,推動體育教學實踐化、創新化發展。
【關鍵詞】創新教育理念 體育教學 思路 實踐
基金項目:2017年榆林學院教改項目《社會體育指導與管理專業課程培養體系研究》(項目編號:TJG1752)。
體育教學是一項極具實踐性、體驗性的學科,體育教學方法是開展體育教學方法論的基礎,直接關系到體育教學活動的質量與精彩程度。近年來,教育理念的更新化、教育思想的多元化為體育教學方法創新帶來了新的契機,以學生為主體,以提高學生創新能力、自主學習能力為基礎的啟發式、探究式、合作式教學方法成為體育教學活動的主流趨向,這種教學方法的創新、創新人才的培養皆是創新教育理念的集中展現。創新教育理念引領下的體育教學,于教師能引導其更新教學觀念,轉變教育角色;于學生能指導其端正學習態度,樹立自主探究、積極創新的思想意識。這對于現代體育教育而言,無疑是創新性的發展與突破性的前行。但是通觀當前創新教育理念在體育教學改革中的實踐,仍存在諸多阻礙因素,亟待深入探索與研究,高校應深入把握創新教育理念的精髓,切實而有效地推動體育教學活動的創新。
創新教育理念
創新教育是基于教育理念、教學方法、教學內容的創新,從素質、精神兩方面培養學生的自主性、能動性、創新性,以學生為主體,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挖掘學生的創新潛能,全面提升學生的綜合素質,培養與時代發展相契合的高素質、創新型人才。創新教育理念從培養創新人才視域出發,理性認知教育本質,客觀遵循教育規律,突破傳統教育理念,實現對傳統教育的指導性改革。較之素質教育,創新教育與其有著明顯的趨同性,譬如,兩種教育理念皆是超越傳統教育理念的新型教育思想,是具有時代性、前瞻性的理論指導。在這兩種理念下,教育不再是教師單一性的理論灌輸,而是著力于對學生創造力、自主性、主動性的激發與引導,旨在培養全面發展的創新型人才。將之用于體育教學中,就是讓學生在“玩中學、學中悟、悟中得”,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與個性發展,鍛煉學生的實踐能力,培養學生的團結、協作、創新等精神,不斷提高學生的創新能力,實現培養“適應于未來社會發展的應變性人才”的目標。
阻礙創新教育理念用于體育教學的主要因素
近年來,各種新型教育思想、教育理念不斷涌入現代體育教學改革中,推動了體育教育的進步與發展。但是,傳統體育教育理念仍根深蒂固地存在,如對體育教學重視程度不足、教學時間匱缺、學生身體素質不達標、課程建設不夠完善等問題,已成為創新教育理念下制約體育教學改革的桎梏。
1.各方參與主體對體育教育重視程度不足
體育教學活動的有效開展需要教師與學生的共同參與,需要學校與家庭的協同支持。然而,在我國體育教學中普遍存在各方參與主體積極性不高、對體育教學活動不重視的現象。
學校層面:在長期的應試教育環境影響下,學校對于體育教學的重視程度不足,課時安排上偏重于應試科目,忽略了體育課程。有些學校在體育課時的安排上未達到國家規定的課時量,或者其他課時常占用體育課時,使體育課時大幅縮減,教學質量難以得到保障。
教師層面:仍然沿襲傳統教學方法,在指導學生開展探究式學習、合作式學習上重形式而輕內容;在與學生的交流上有溫度而少深度,究其根本,主要囿于傳統教育理念與教學方法的束縛。此外,多數體育教師進入體育教學崗位后很少參加進修培訓,而在這個信息快速更新的時代,體育教師若仍固守傳統教育思想與方法,必會陷入與時代發展要求不相適宜的窘境。
學生層面:“體育課程可有可無”的不良思想似乎一直存在于學生的思想意識中。有的學生僅將體育課作為放松身心的課程,而不是發展、提升自我的課程,參與體育活動時往往敷衍了事。
家庭層面:家長對孩子多抱有“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期望,對孩子的文化課學習極為重視,卻忽視了孩子的體育發展,對孩子參與體育活動的熱情不高,支持力度不夠,致使很多學生如溫室的花朵經不起風吹雨打,整體身體素質狀況不佳。譬如,我國中小學學生身體素質調查發現,近視發生率低齡化,近視率不減反增的問題突出;體重超標學生較多,耐力水平不達標的問題突出,學生身體素質亟待加強。
2.體育課程建設尚存不合理之處
第一,教學方法單一陳舊。在信息化、多元化時代,現代學生有著更加廣泛的信息獲取渠道,視野開拓,且獵奇心理較強,因此,他們厭倦單一陳舊的傳統體育教學活動,更青睞多元化、活躍的體育課堂。在單一教學模式下,課堂氛圍沉悶無趣,易使學生產生排斥心理,教學效果堪憂。
第二,教學內容枯燥乏味。學校對體育教學的不重視使得教師教學積極性不高,有些教師為減輕教學任務在教學上復制以往的必修課內容,選修課與校本課程則被拋棄,教學內容枯燥,難以吸引學生的興趣。在傳統體育教學思維影響下,體育教學中過度注重強化技術,忽視了理論學習,使體育教學活動虛而不實,教學實效性不強。
第三,考核機制不夠合理。時下,高校的體育課考核仍以教師印象、相關體育項目的達標值作為主要依據,考查學生的運動技能水平與學習態度。盡管這種考核方式顧及了學生的主觀能動性,但其考評仍以量化結果為主,評價形式與內容不夠全面、客觀,未能體現知行合一的體育教學目標,難以調動學生的體育學習興趣,與素質教育理念相背離。
創新教育理念下體育教學的設計思路
1.秉承創新教育思想精髓
創新教育以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為核心,改變傳統課堂教學“知識核心”的教學架構,因此,教師在教學方法的設計與選擇上要始終秉持“培養學生創新精神”的思想,緊握培養“創新精神”這一核心,不管是在新課程改革中,抑或是在素質教育推廣中,都將創新教育作為要點。另外,在現代體育教學方法的設計上應將創新教育作為重心,不斷創新教學方法,激發學生參與體育活動的熱情,落實新課改,切實實現素質教育。
2.準確定位教師角色
創新教育注重構建民主和諧的教學環境。體育教學關鍵在于讓學生在輕松、愉悅、自由的環境中開展體能與技能的訓練,而這一環境的創設需要教師轉變傳統“主導型”“傳授者”“教書匠”的身份,應以“引導者”“組織者”“促進者”的身份與學生建立平等、民主、友好、信任的關系,在輕松愉悅的氛圍中促使學生自主參與體育活動。
3.提升教學方法的藝術性
教學方法不僅是一種教學技能,更是一種教學藝術,這種藝術性特征來源于教師的合理把控,即使是相同的教學方法,被不同教師的應用也會產生不同的效果。在創新教育理念下,教學方法的設計與創新不是對傳統教學方法的全然摒棄,也不是對現代教學方法的機械照搬,而應既不能泥古守舊,也不可畫蛇添足。教師要將兩者進行有機融合,取兩者之長,開展教學方法的創新,提高教學藝術性,讓學生喜歡、愿意、樂于跟隨教師參與體育活動。
4.為學生搭建展示平臺
體育教學的目的在于讓學生身體力行、知行合一,在實踐鍛煉中提升綜合素質,培養創新意識,造就學生的創新能力。這就需要教師在教學方法的設計上顧及學生實踐技能的訓練與展示,可為學生提供專門的自我展示平臺,讓其感受成功的喜悅,促使學生樹立對體育運動的自信,激發他們參與體育活動的熱情,以自主學習為助力,更加積極踴躍地投入到體育教學的各個環節中。
基于創新教育理念的體育教學改革路向
1.以轉變主體參與意識為著眼點,創新體育教學思維
在創新教育理念下,體育教學創新應從轉變體育教育主體的參與觀念入手,使學校、教師、學生、家長都能樹立積極的體育參與意識,擺脫傳統觀念的桎梏,提高對體育教學的重視度。學校與家長應加大對體育教育的支持力度;教師要加強對體育教學方法、教學內容的創新;學生應更加積極地參與到體育教學活動。從教育觀念的更新出發,確保教師“教有所依”,學生“學有所得”。對于教師而言,在體育教學方法的創新上要始終遵循“以學生為本”的原則,從學生實際出發,明確學生的興趣點,針對性地設計教學方法,激發學生的體育參與興趣,發揮學生體育特長,讓學生充分感受到參與體育活動的歡快感與成就感。此外,教師在實施某種教學方法后,要對實施效果進行總結與反思,不斷改進教學方法,使教學方法更適宜于學生的成長與發展。對于學生而言,應充分認識到體育課程對于自身身心發展的有益之處,以積極的心態參與體育教學活動。學生在體育課中主動學習科學的體育鍛煉方式,既能調整身心狀態,又能在潛移默化中形成終身體育的科學理念,切實提升體育教學實效。
2.以促進學生未來發展為核心,創新體育教學方法
體育教學不僅是增強學生體質、促進學生身心健康發展的途徑,還是促進學生價值觀念與個性發展的養成性課程,對于學生的未來健康發展尤為重要。體育教學包含諸多運動項目,每一種運動項目對學生的身心發展都有積極作用。譬如,長跑鍛煉學生的耐力,籃球、足球等運動鍛煉學生的團結協作意識,體育精神對培養學生的價值觀有深刻影響。在創新教育理念下,體育教育更加注重對學生長遠發展的影響,基于此,在教學方法的設計與實踐上應從學生未來發展出發,整合并創新教學方法。體育教學方法是實現教學目標的基礎途徑,而通過教學方法達到教學目標的途徑卻是多樣的,這就需要教師具有前瞻性意識,能從眾多教學方法中精心篩選,統籌整合,切實提高體育教學的實效。
參考文獻:
[1]姜敏、張春合:《基于citespaceⅢ的體育創新能力研究熱點分析》,《湖北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7年第37卷第3期,第82-86頁。
[2]左海燕:《基于創新教育的高師院校體育教師教育理念構建研究》,《渭南師范學院學報》2017年第32卷第6期,第10-14頁。
[3]華寶元:《教育管理學四大范疇視角下高校體育教學管理創新研究》,《廣州體育學院學報》2017年第37卷第1期,第107-109頁。
[4]徐明偉:《新形勢下體育教育專業人才培養模式的構建與創新——評〈體育教師職業技能〉》,《中國教育學刊》2017年第1期,第131頁。
作者單位:榆林學院 陜西榆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