陜西省非物質文化遺產融入高校公共藝術教育課程的實施路徑
作者:姬 靜
發布時間:2019-03-08 09:52:37 來源:陜西教育報刊社
【摘 要】陜西省是全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重要代表地區。高校公共藝術教育課程是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重要陣地。本文基于陜西省非物質文化遺產融入高校公共藝術教育遇到的授課教師認知局限、課程資源不足、課程設計難度較大等問題,從系統師資培訓、精品課程建設、高校資源共享、第二課堂延伸等方面提出優化策略,以有效提升高校公共藝術教育的實效性。
【關鍵詞】陜西 非物質文化遺產 公共藝術教育課程 路徑
基金項目:咸陽師范學院“青年骨干教師”培養計劃(項目編號:XSYGG201627);陜西省教育廳專項科研計劃項目《現代家居環境的智能化設計研究》(項目編號:17JK0812)。
中華民族文化重要發祥地之一的陜西省,在其漫長的歷史演變過程中孕育了豐富多元、特色鮮明的民間文化,使其成為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集聚地。高校公共藝術教育課程是非物質文化遺產普及、宣傳的重要陣地。本文以訪談調研為主要方法,與陜西省部分高校的公共藝術教育課程授課教師進行深入交流,梳理陜西省非物質文化遺產融入高校公共藝術教育所遇到的授課教師認知局限、課程資源不足、課程設計難度較大等問題,并從系統師資培訓、精品課程建設、高校資源共享、第二課堂延伸等方面提出針對性優化策略,以有效提升其課程實效性。
陜西省非物質文化遺產融入高校公共藝術教育課程的重要作用
非物質文化遺產融入高校公共藝術教育,不僅有利于創新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發展路徑,豐富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播方式,還有助于拓展公共藝術教育課程的教學模式,豐富課程內容,提高課程吸引力和認同度。
1.拓展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路徑,擴大其傳播面和普及面
非物質文化遺產涵蓋了社會發展歷史脈絡、觀念表述、價值取向和知識技能。陜西省是非物質文化遺產大省,非遺文化資源豐富,省級非遺項目總數達到600個,其中西安鼓樂、中國剪紙、中國皮影戲3個項目被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為保護和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近年來陜西省各級政府采取了多種舉措,取得了一定的成效。陜西省成立了“陜西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制定并頒布了《陜西省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認定與管理暫行辦法》等規章制度;系統地挖掘、整理非物質文化遺產,建立了“非物質文化遺產專題數據庫”;認定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167名,并給予其一定的生活補助。
然而,陜西省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現狀依然堪憂。一是傳承人年齡普遍偏大,“從業人數減少,傳統技藝后繼乏人”。[1]由于非物質文化技藝的特殊性,傳承方式基本為師徒制,依靠口傳心授。但是,由于部分非物質文化遺產難以帶來現實的經濟利益,導致青年人對此缺乏興趣,不愿以此為生。例如,安塞農民畫、黃陵民間工匠畫都因缺少傳承人,而即將導致人亡藝絕的情況。二是部分地區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意識淡薄,表現為重視項目申報,輕視管理保護,出現了非物質文化遺產原生態保護狀況較差的現象。三是以圖片、視頻、書籍等為主的靜態保護相對容易,但是動態保護、活態傳承依然是較為困難的現實問題。高校公共藝術教育課程選課學生多,覆蓋面廣。在公共藝術教育課程中融入陜西省非物質文化遺產相關內容,有利于學生了解非物質文化遺產,推廣和普及非物質文化遺產知識,從而拓展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播面,培養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潛在傳承者,實現項目傳承和項目推廣。
2.豐富公共藝術教育課程內容,提高課程吸引力
公共藝術教育課程在高校處于“食之無味,棄之可惜”的雞肋境遇。造成這一尷尬境地除了領導重視不足、師資力量薄弱、配套設施欠缺等外部原因,內在重要原因是教學內容過于理論化、技能化,部分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出現了角色混淆和角色錯位,未能有效區分專業學生和非專業學生的區別,對非藝術類學生采用專業教學的教授方式,導致學生望而卻步。“公共藝術課程的設置和實施,要與專業藝術課程有所區別,改變專業藝術課程的專業性和單一性特點,而強調課程的整合性和通識性。”[2]非物質文化遺產應以通識教育為著力點,在理論傳授和技能傳授之間尋找動態平衡點,確保教學不至于因理論抽象而感到枯燥,也不至于因基礎技能訓練而感到乏味。
3.有效拓展公共藝術教育課程的教學模式,提升學生對課程的認同感
當前,高校公共藝術教育課程的教學形式主要以教師講授為主,教師“填鴨式”地給學生灌輸,學生被動地聽講,缺少參與度和代入感,容易形成“你講我聽,聽過就忘”的負面效果。而若將非物質文化遺產融入公共藝術教育課程,就能培養學生對本土文化的認同感,增強他們的傳統文化遺產保護意識,培育其民間藝術文化的審美情趣。在這個教學過程中,要保持理論教學和實踐教學的有機統一和動態平衡。一方面,理論展示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歷史淵源、發展形態、現實表征等歷史流程,細致梳理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民俗表象、文化元素、基本樣態等基本內容。另一方面,實踐演示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基本形式、基本種類、制作流程,吸引學生的興趣。這樣的公共藝術教育課程教學既注重基本理論知識的講解,便于學生學習、理解基本知識,又注重實踐練習,使學生能親身體驗民間文化的藝術魅力,從而激發他們對傳統民間文化的熱愛,樹立正確的審美觀念。
陜西省非物質文化遺產融入高校公共藝術教育課程中存在的問題
非物質文化遺產融入高校公共藝術教育課程是一項新課題和新挑戰。通過訪談調研發現,其存在的問題主要在師資建設、課程資源、課程轉化等方面。
1.授課教師積累有限
通過調研可知,大部分授課教師未接受過專門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培訓,對所要傳承的文化的重大價值缺乏足夠認識,對文化認同認知有限。并且,由于高校教師與陜西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缺乏聯系,互動較少,導致高校教師對其了解相對粗淺,未能深入到傳承項目內部。例如,筆者訪談陜西省某高校教授公共藝術課的李老師時,他坦言在講述吳起糜粘畫工藝等非物質文化遺產時,主要通過網絡、學術專著收集相關資料,缺乏第一手的感性資料。
目前,公共藝術教育教師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研究動力不足,囿于高校職稱評審的價值導向,教師更傾向于將精力投入科研項目中,爭取更多的學術產出。因非物質文化遺產教學投入與科研產出難以產生直接的關聯性,故弱化了教師的研究主動性。
2.課程資源選擇面較窄
教師在備課過程中會選擇性摒棄掉部分類型,僅保留視覺屬性鮮明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非遺”包括口頭傳統、表演藝術、禮儀節慶活動、傳統手工藝等。在調研過程中,教師對民間藝術和傳統手工技藝涉及較多,對于民間音樂、民間舞蹈、雜技與競技等關注較少。實際上,民間舞蹈中擁有眾多的藝術元素和視覺圖像,是公共藝術教育課程的重要資源。例如,陜北秧歌中的“卷心菜”舞蹈造型、安塞腰鼓的場地鼓表演形式等,都具有較高的藝術審美價值。
同時,教師要對非物質文化遺產中潛存的原始崇拜、民間巫術等價值觀進行必要的審視、重構和評價。例如,鳳翔木版年畫的題材主要包括祭祀畫、谷雨畫和吉祥畫等。祭祀畫用于人們祭祀灶神、龍王、槽馬侯、土地神、財神等神靈;谷雨畫用于祭祀張天師等降邪鎮宅的神話人物;吉祥畫用于祈福納祥,有“吉祥如意”“蓮生貴子”“吉慶有余”等內容。在講述鳳翔木版年畫的過程中,教師應將傳統習俗與封建迷信進行明確劃分,并對部分價值觀給予精準的評價與引導。
3.課程設計難度較大
在調研過程中,筆者發現教師授課時存在重視歷史知識闡述,輕視工藝技巧實踐的傾向。工藝技巧是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重要組成部分。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需要從復雜的工藝技巧中梳理出易于掌握、難度較低的技藝傳承。如何在有限的課時中尋求技藝傳承的特殊形式,是講授非物質文化的重要聚焦點。教師應在技藝講解中找準切合點,引導學生理解復雜技藝的精妙,通過感性認識和切身實踐在技術層面拓展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形式和內涵,深化其所承載的審美與文化特質。
在高校公共藝術教育課程中,要全面展現非物質文化遺產整體內涵的難度較大。“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民間藝術是一種長久被忽視的活態文化傳統。”[3]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民間藝術蘊含多重藝術知識,包括藝術領域中的客觀性知識、概念性知識、程序性知識、審美性知識等。以安塞農民畫為例,客觀性知識指安塞農民畫的生成背景,如所在區域、地理位置、氣候環境、歷史文化、封閉環境、瀕危狀況等;概念性知識指安塞農民畫的基本內容,如取材于歷史人物、家常動物、日常花卉等,以夸張、狂放、變形的手法表現其價值訴求;程序性知識指創造安塞農民畫所需要的畫板、毛筆、勾線筆、水粉紙、水粉顏料等,以及其制作過程;審美性知識包括畫中的意境神態、鮮活顏色、簡練構圖、樸實的基調等。在調研過程中,有授課教師坦言,在有限的兩個教學課時中,要對安塞農民畫進行整體性細微介紹,課程設計難度較大,完成效果差強人意。
陜西省非物質文化遺產融入高校公共藝術教育課程的優化策略
針對上述問題,本文從師資建設、精品課程、資源共享、第二課堂等方面提出優化策略。其中,師資建設是核心,在課程優化中發揮主導作用。精品課程是依托,將陜西省非物質文化遺產課程固態化。資源共享是平臺,有利于非物質文化遺產課程的普及、交流和推廣。第二課堂是補充,為非物質文化遺產融入高校公共藝術教育課程提供必要的鞏固、延伸和拓展。
1.加強公共藝術教育課程的師資力量培訓
在非物質文化遺產融入公共藝術教育課程的教學中,教師占據主導性地位,引導著課程的正常運行。一要制訂定期開展非物質文化遺產培訓機制,提高公共藝術教育教師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認知程度,明確非物質文明遺產的重大意義和價值。二要定期開展非物質文化遺產公共藝術教育的觀摩課、公開課、示范課和交流課。以教育專家的觀摩課、公開課為抓手,提高公共藝術教育教師的專業教學能力;以青年骨干教師的示范課和交流課為基礎,幫助公共藝術教育教師提高備課能力、課程資源轉化能力及非物質文化遺產開發能力。
2.打造精品的公共藝術教育課程
以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為核心,契合大學生認知特點和興趣特質,打造精品的公共藝術教育課程。在教學中,教師應考慮章節內容的容量、范圍,考慮課程的連續性和梯度性,考慮課程傳授的實際操作性,實現精品課程的引領示范效應。例如,某教師以定邊剪紙為題,先從定邊剪紙藝術的歷史淵源和項目價值入手,闡述定邊剪紙是陜北農耕社會生產發展、民俗風情、價值形態的具體縮影,對社會發展有積極貢獻,尤其是在革命戰爭時期,大量反映邊區人民生活、勞動、戰斗的新剪紙提高了廣大農村婦女的思想覺悟,鼓舞了人民群眾對敵斗爭的信心。隨后,教師指導學生用小剪刀、白紙、鉛筆、摹本等工具進行簡單的實踐操作。在此過程中,引導學生留意該藝術題材廣泛、夸張變形、構圖飽滿、線條如絲、剪工細膩等特征,并相互分享經驗體會。教師還可以以多媒體設備相輔助,闡述定邊剪紙的主要作用,如節慶環境美化、洞房裝飾、刺繡禮品饋贈、迷信禮儀活動,同時還用于宣傳活動,如宣傳革命、改革開放等。教師可以用圖片展示經典作品,有《老鼠吃葡萄》《娃娃坐蓮花》《騎白馬掛洋槍》《八獅滾繡球》《送郎參軍》《一路清廉》《養豬》《養兔大戶》《圈羊》等。最后,教師講述定邊剪紙藝術的瀕危狀況,介紹學校的剪紙社團和網絡教學平臺,鼓勵有興趣的同學在課后深入學習,為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貢獻力量。
3.提高技術,加快資源整合和共享
高校應發揮學校交流平臺,探索資源共享制度。非物質文化遺產學習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需要持續不斷學習。學生應從藝術教育主線學習橫向拓展到不同領域知識的體驗,縱向拓展到不同歷史階段的展示,從而理解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立體性和豐富性,有效促進其文化認同和價值認同。要達到這一效果,依靠授課教師孤軍作戰是難以實現的,高校應實行以地域素材為主的項目制課程開發,對民族性、地域性非物質文化遺產進行傾斜式探索。在此基礎上,高校之間還應建立良性的資源共享制度,互通有無,定期交流,共同發展。
此外,政府部門也要重視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和傳承,對學校的相關舉措給予大力支持,應建立具有較好的人機交互性、操作性能強、角色體驗感佳的資源共享平臺,輔助學生進行課后延伸學習。
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統采集方式主要借助照片、文字等方式,難以完整呈現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的制作工藝和藝術特點。相較而言,信息化技術可通過全息攝像、三維掃描、動態捕捉等方式對制作工藝進行整體匯總,還能準確進行分析、整理、復制、檢索等數字處理。在教學過程中,授課教師應充分借助資源共享平臺,引導學生通過手機、電腦在線瀏覽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歷史傳承、發展現狀、文化基礎、項目特征、制作流程等信息,實現課堂教學與課后復習的良性互動。
4.延伸第二課堂,建立學分獎勵制度
第二課堂是在課堂教學之后從事與第一課堂相關的教學活動。第二課堂教學內容豐富,教學形式鮮活多樣,教學場地局限性少。非物質文化遺產教學需要將第一課堂和第二課堂有機結合,遵循普及——交流——提升——拓展的邏輯環節,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可由相關學生社團進行宣傳,讓志同道合的學生在一起交流分享,將課堂所學所思在課后進行充分實踐和拓展。高校還應建立學分置換制度,聘任相應的社團指導教師對學生進行較為專業的理論和技能培訓,鼓勵學生以此為方向開展大學生創新創業項目、青年紅色筑夢之旅等項目的研究,并對其給予相應的學分或獎勵。
參考文獻:
[1]李朝霞:《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現狀、問題與對策》,《文藝理論與批評》2012年第7期,第137頁。
[2]佟賀等:《高校公共藝術課程的整合研究——以東北師范大學〈藝術綜合體驗與表現〉課程為個案》,《東北師大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7年5期,第203頁。
[3]喬曉光:《作為非物質文化的民間藝術分類》,《天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年第3期,第123頁。
作者單位:咸陽師范學院設計學院 陜西咸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