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隨著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科學技術的不斷更新,人們更加注重精神需求與終極關懷,而要想有效解決終極關懷問題,就必須積極開展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中華文化的歷史長河中,儒家構建了一套完整的終極關懷理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可以從其中汲取精華,根據實際情況,實現兩者的有機融合,從而進一步解決現代大學生的終極關懷問題,滿足人們的深層精神需求。本文主要就儒家終極關懷理論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應用進行詳細分析,以期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學效果。

【關鍵詞】高校 思想政治教育 儒家 終極關懷理論 應用

儒家終極關懷理論

儒家終極關懷理論的價值體系是以對人的本質或特性的特定認識為基礎的。在孔孟以后,儒家人性論的理論立場就是“人性本善”,其在發展演變中,雖有異議,但是在人的終極價值是“成為圣賢”上始終保持高度一致,由此,進一步確定了儒家人性論思想的基本理論指向。個體生命是儒家思想最為關注的核心部分,而儒家的終極關懷理論與人生命本源的追溯息息相關。儒家終極關懷理論的本質在于通過追尋人的生命本源,以感恩之情正確對待生命本源,從而約束人的生命實踐過程,進而獲得生命終極價值和意義,在個體生命的安頓上主要以“孝”的觀念全面體現,即為天地盡孝、為社會盡孝、為父母盡孝。

1.天地

“天人合一”就是為天地盡孝所達到的一種理想境界。人為天地盡孝就應該遵守天地法規,效仿天地準則,以其作為約束,規范自身行為習慣。在儒家看來,天地的最佳德性是通過天覆地載促使萬物得以持續生存和發展,并始終保持健康狀態。在根源精神方面,其與仁德是相一致的。人要經過修身養性實現兩者的有機融合,要在日常生產生活中將遵守天地準則作為基本責任,通過自身道德品質實踐并促成天地生生之德,如此,便能夠與天地德性相契合,將短暫的生命與天地精神有機融合,并在此過程中領悟人生的真正價值。

2.社會

在儒家文化中,“三不朽”是指立德、立功、立言,皆是為社會盡力所獲得的偉業,是可以獲得長久不衰的人生意義的重要方式。社會創造了文化與萬物,在社會文化的耳濡目染下,人們的生命與精神實現了質的飛躍。社會文化是成就人生命與精神的重要條件,因此,人為社會盡孝,就應該通過自身品德與智慧為社會發展與文化傳承建功立業。在這個過程中,雖然個體生命難以打破自然體系的局限而長久存在,但社會是由不同年代的人構成的,其體現了長久的延續性,所以,若是把小我的局限放到大我的無限中去,便可以形成儒家思想中的生命終極價值。

3.父母

儒家認為,在包含普通人在內的所有社會成員中,生命的延續都是從為父母盡孝中所獲得,通過盡孝使個體生命精神與生生不息的天地精神相融合。自我生命與精神既是父母所賜,又會在后代中得到繼承和發揚。這樣一來,個體的有限生命則會成為從父母到后代的無盡生命延續中的關鍵環節。我們可以更加真實地從中感受到個體生命的重要性,打破了個體生命的局限性,體會綿延不盡的生命價值。因此,個體只需要適當履行自身應承擔的人生職責和義務,便能夠從真正意義上獲得人生永恒。

儒家終極關懷理論的價值

在新形勢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對大學生進行終極關懷教育與引導時,儒家終極關懷理論的許多內容經過詳細評析,依舊可以利用。

1.教育方式

在教育方式上,儒家不僅重視言教,還十分注重身教,即要求在灌輸理論知識的同時,也重視身體力行,強調要通過實踐行為體現終極信念,從而提高思想的感染力與影響力。因此,高校將儒家終極關懷理論融入思想政治教育時要做好以下幾點。其一,要求思想政治教師必須具備堅定的政治立場和崇高的共產主義信仰,要與時俱進,能圍繞共產主義理想開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其二,高校要不斷加大對模范人物的宣傳力度。他們為社會發展作出突出貢獻,是為共產主義理想而奮斗的杰出代表。模范人物的先進事跡具備良好的終極關懷意義和價值,能夠為大學生提供更加充足的精神食糧,滿足其精神需求。同時,高校在進行模范人物宣傳時,應注重真實性,不能脫離實際,讓大學生真切感受到模范人物的精神力量。另外,還需注意群眾性,要進一步拓寬模范人物的選擇范圍,深入挖掘各個行業的先進典型,使各個專業的大學生都能感受到榜樣的力量,促進相關活動的開展。

2.教育內容

儒家終極關懷理論具有較強的系統性和可接受性,大多使用平實、親切、容易識記的語言對生死觀、人生觀、終極信念等進行闡述。首先,在生死觀上,儒家主張要珍惜并善待生命,對待生活應持有積極向上的態度,并具備崇高的獻身精神。生命是非常短暫的,所以,需要時刻珍惜,一旦遇到困境,應積極樂觀,不能輕易放棄,要始終保持正向的態度去面對人生。在人的一生中,事業、感情與理想都是必需的,而在實現及擁有它們的過程中不是一帆風順的,經常能遇到困難。對此,大學生應該學會汲取和借鑒儒家思想中的積極部分去面對挫折,要辨證地分析問題,要把困難和挫折當成磨煉自己的機會,努力實現生命價值。每個人都不愿意無謂地失去生命,但是,在珍惜生命的同時,儒家也認為“志士仁人,無求生以害仁,有殺身以成仁”,將生命與死亡賦予使命與責任。因此,當為“仁義”而獻身時,儒家主張應義無反顧,得有“舍生取義”的精神。這種對于生死的詮釋,是珍惜和善待生命的進一步升華。在實現人生價值上,儒家強調要努力奮斗,去創造豐功偉績,始終持有為國家和社會作貢獻的態度。在現代化社會中,全面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是當代大學生的責任與追求,大學生應樹立偉大的理想、崇高的信念,積極開拓創新,為社會服務。大學生在為社會奉獻的過程中實現了自身價值,把有限的生命轉換成無限的價值。

3.信念信仰

在信念信仰上,儒家主張著眼于未來,始終堅定信念和信仰,并不斷追求遠大的理想。在儒家“天下為公”的“大同”思想中,詳細描述了人們期望的美好生活,該觀點與我國人民的心理愿望十分契合。因此,思想政治教師可以對此進行比較分析,從“大同”思想中吸收精華,使之與實現共產主義理想相結合,以此強化思想政治教育的影響力和感染力。

同時,高校教師還應清楚地意識到,儒家的終極關懷無法替代現代社會人們的終極關懷,其具有一定的歷史局限性和階級局限性,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應選擇性使用。儒家的建功立業思想帶有鮮明的個人主義色彩,對此,教師在對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與引導時應注意:其一,正確定位思想。當前,大學生要有大局意識,應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為實現共產主義理想而奮斗,要將國家利益放在重要位置。其二,正確定位“功”。對于大學生而言,不好高騖遠,腳踏實地,加強自身專業知識學習,掌握豐富的科學知識,更好地為國為民服務,就是立“功”。其三,正確定位時代。高校思政教育應將建功立業與時代要求相結合,始終堅持創新,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而努力。

在大學生的學業、事業奮斗中,只有確保思想方向的正確性,其人生理想與價值追求才會得到社會認同。而儒家的“大同”思想屬于原始的共產主義設想,不同于物質豐富、供需平衡的共產主義社會。因此,要實現共產主義理想,必須全體人員共同努力,尤其要注重青年一代的發展。大學生作為國家的未來,更要對他們進行正確的思想政治教育,引導他們健康成長。反之,要是在大學生的成長中忽視了思想教育,使他們太過注重眼前利益,極度功利化,他們就會迷失前進的方向,脫離現實談論理想,容易誤入歧途。

總而言之,作為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組成部分,儒家終極關懷理論的大多數內容對現代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依舊發揮著重要作用。但是,思想政治教師要從客觀視角對其進行正確評價和判斷,汲取精華,切實結合實際情況進行創造性工作。這樣,勢必會在很大程度上推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開展,從而提高大學生的思想品質與綜合素質,使其為構建和諧社會,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作出巨大貢獻。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儒家終極關懷理論的應用

1.重視終極關懷

重視終極關懷是我們黨的優良傳統。黨和國家領導人都一直注重終極關懷。在戰爭時代,毛澤東同志曾明確指出:“‘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輕于鴻毛。’為人民利益而死,就比泰山還重;替法西斯賣力,替剝削人民和壓迫人民的人去死,就比鴻毛還輕。”1980年,鄧小平同志在中央工作會議上提出應該大力提倡和表彰“五個莊嚴革命口號”,即“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個人服從組織”“大公無私”“毫不利己、專門利人”“一不怕苦、二不怕死”。另外,他還多次教導,要對青年進行共產主義教育,使青年樹立共產主義的遠大理想。針對新形勢、新時代以及干部隊伍的不斷演變,江澤民同志曾指出,每位領導干部都應明確參加革命的原因和意義,要時刻把人民的利益、黨和國家的利益放在首位。大學生作為國家的未來支柱和新生力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正確引導他們,培養他們的終極關懷意識,樹立正確的思想觀念。

2.發揮終極關懷理論的人生指導作用

終極關懷與人生走向息息相關,在現代化社會生活中,終極關懷目標不同,為大學生指導的人生道路也不相同。大學生即將進入社會,他們的思想還不夠成熟,需要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去引領生活,這樣他們才能選擇正確的人生道路。對此,高校應積極采取有效措施,全面開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教學中適當融入儒家終極關懷理論,促進大學生健康成長。

3.正確引導大學生的終極關懷

高校應對大學生的終極關懷給予正確引導,并不斷創新思想政治教育形式,促使學生樹立崇高的共產主義理想,這主要是由大學生在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中所占的重要位置以及所發揮的關鍵性作用而決定的。第一,大學生承擔著全面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重要責任,同時社會發展也為大學生提供了實現自身價值的平臺。因此,大學生應嚴格要求自己,把握正確的方向,努力使自己成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合格建設者、可靠接班人和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第二,大學生對于社會而言是人才和希望,其終極關懷如何,是否具備堅定的、正確的信念,直接影響著我國未來的發展。第三,社會發展形勢要求必須強化對大學生終極關懷的引導。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發展,時代的進步,大學生備受網絡影響,有時會產生消極態度,此時,高校教師要對其進行正確引導,只有這樣才能夠保證大學生積極健康發展。

結 語

綜上所述,儒家終極關懷理論是我國優秀傳統文化的組成部分,其大多數內容都直接影響著現代終極關懷教育。高校思想政治教師必須從客觀角度對其進行評析和借鑒,進一步落實馬克思主義世界觀教育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相結合的要求,使現代大學生的終極關懷問題得以合理解決,激發大學生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而奮斗。

參考文獻:

[1]王艷麗:《儒家倫理道德觀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應用淺析》,《才智》2015年第20期。

[2]王思遠:《先秦儒家倫理道德觀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應用》,學位論文,東北農業大學,2013。

[3]朱敏達:《儒家德育思想在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價值研究》,學位論文,揚州大學,2016。

[4]宛惠哲:《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對儒家文化的借鑒》,學位論文,石家莊鐵道大學,2015。

作者單位:榆林學院 陜西榆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