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教育斬斷貧困代際傳遞之“鏈”
作者:王昶榕
發布時間:2019-03-07 10:08:18 來源:陜西教育報刊社
“二代”一詞在人們眼中曝光的次數越來越多,“富二代”“拆二代”“窮二代”等標簽式詞語頻頻出現在社會公眾眼中。“二代”一詞體現的本質是代際收入與社會經濟地位所具有的流動性,也就是平常我們所說的子承父業、財富傳遞等。家庭背景較差的子代相較于普通人群,缺少包括財富資本、人脈資本和教育資源的社會資本。社會資本作為會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子女未來發展的社會網絡關系,會將貧富差距進一步拉大。但是,教育尤其是基礎教育,是對社會成員人力資本的投入與專業技能的培養,有助于削弱貧困的代際傳遞,縮小貧富差距。
我國于1986年開始逐步推行并普及九年義務教育制度,其本質就是使教育資源趨于公平化。在盡可能保障公平的同時,最大限度使各社會成員獲得教育的總量達到最大。義務教育作為一項社會公共服務,能夠直接并且非常有效地優化社會勞動力的配置狀況,對勞動力結構進行調控,同時也可以提升人力資本質量。隨著我國經濟的逐漸發展,即使是家庭背景較差的社會成員在進入職場后,他們的需求也逐步從滿足自我生活保障轉向自我實現、自我發展的更為高端的需求,教育作為一種能夠滿足自我實現、自我發展需求的有效途徑,對滿足不同社會階層的需求起到了不可忽視的作用。
同時,義務教育也會顯著提升群眾的消費水平,促進當地經濟發展。在義務教育普及前,教育費用及學雜費均由學生家庭承擔,如果學費與接受教育所需要的其他學雜費增加,將會導致貧困家庭對教育的被動投資負擔逐步增加。義務教育普及后,教育的價格逐漸降低,使家庭背景情況不好的子女入學成本降低,提升了貧困家庭在其他生活方面的消費水平,提高了其生活質量,同時,子女的人力資本的提升也會反作用于家庭對未來收入的預期水平,促進我國的經濟繼續迅猛發展。
從代際傳遞角度來看,教育的確會影響社會經濟地位與收入情況,義務教育制度的普及會有效降低父代職業、社會經濟地位對子代職業獲得以及經濟狀況的影響程度,有效地降低了貧困的代際傳遞,促進社會的流動性。從國家和社會角度來看,教育是不同收入階級都需要的社會公共資源,教育的公平也就是社會的公平。義務教育是維護社會穩定公平,促進經濟繁榮發展的必要手段。
義務教育的普及,提升了我國人均受教育年限,提升了國民素質,降低了貧困的代際傳遞,有利于社會的進步與經濟的發展。因此,義務教育制度在很大程度上緩解了貧困的代際傳遞。
教育保障政策是社會和政府嘗試弱化乃至消除貧困代際傳遞的最直接、最有效的方法之一。不論背景,不論社會地位,社會中的每一個成員都有最基本的生理需求與基本利益,尤其是來自貧困地區的家庭,保障他們的基本利益與基本需求是當前政府的主要目標和首要職責。因此,政府應當盡全力保障弱勢群體的受教育權利,消除因教育不公平所導致的貧困代際傳遞。
首先,政府要繼續堅持普及義務教育。在貧困地區,政府不僅要進行教育補貼,還應繼續大力宣傳普及教育的重要性,因為我國依然有很多落后地區具有強烈的重男輕女、女孩子讀書無用的陳舊觀念,對這些地區進行教育重要性的普及和宣傳,能夠使每一個貧困學生平等地接受基礎教育,爭取使整個區域的知識文化水平得到普遍提升。
其次,要不斷縮小城鄉差別,保障農村居民子女享受平等的教育機會。城鄉差距依舊是我國面臨的最嚴峻的問題之一,縮小城鄉差距是我國21世紀面臨的難題與挑戰。近些年來,農村地區的教育收益率盡管還是要明顯低于城鎮,但已有很大提升,越來越多的農村人意識到了教育的重要性,所以要繼續提升家庭背景較差的子代的教育待遇,加快教育扶貧戰略,把農村義務教育的普及和縮小城鄉教育資源差距作為重中之重。
最后,要促進教育資源配置的合理化、均衡化,建立相應的優惠政策和機制,促進教育均衡化發展。“擇校熱”實際上就是教育資源不均衡的一種現實表現,促進教育的均衡發展,解決“上學難,上好學校更難”的困境,有利于不同階層的社會成員獲得大致相同的教育機會和社會競爭力。盡可能地消除義務教育中各學校間過大的教育資源的不平等,同時大力發展高等教育,開展公平公正的入學選拔性考試,通過改造教育水平較差的學校,實現中小學教育水平的均衡化,促進教育公平。
作者單位:中南財經政法大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