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事必“言事”,漢陸賈《新語術事》中說:“故說事者上陳五帝之功,而思之于身;下列桀、紂之敗,而戒之于己。”是說做人之道;說事必“敘事”,宋王讜《唐語林·補遺四》中說“故為記之體,貴其說事詳雅,不為茍飾。”是說撰文之理;說事必“說情”,張之《〈紅樓夢〉新補》第八十六回中說:“那孫紹祖自知理虧,央了幾個至近官員前來說事,無奈賈璉全不理睬。”這是說人情事態。而唐朝劉知幾在《史通·浮詞》中說:“欲云司馬安四至九卿,而先以巧宦標目。所謂說事之端也。”是的,說事總該有個起端。

于是,忽然聯想起現在的一些新任校長來。他們說事,往往以“過往之事”發端,沉溺于“五帝之功”而不思于“未來之變”, 高歌“桃花依舊”忘卻“吾攜你走”,往往“顧后”而不“瞻前”。長此以往,勢必失去變革之勢、創新之態,威望大跌不說,還延誤了整體事業的發展。因此,新任校長還是要少拿“過往”說事為好,“學古不可泥古”,過往便是過往了,何必糾纏不放?個中原委姑且讓我復述了。

新任校長要少拿“老經驗”說事

相對于新經驗來說,老經驗應該屬于“過往”了。新任校長善于拿老經驗這個“過往”說事的不在少數。新任校長的關鍵詞是“新”。圍繞一個新字,可以作出很多“文章”來:新上任的校長可能年輕有為,魄力四射;可能初生牛犢不怕虎,為事果敢,敢于碰硬;可能不謀私利,清正廉潔,做事公道……然而,新官上任,環境陌生,情況不明,也很容易失去方向;新官上任,舉目無親,人脈不旺,也很容易孤立無援;新官上任經驗不足,跌跌撞撞,摸索前行,也很容易馬失前蹄……

新媳婦難做,難就難在一個“新”上。新環境、新組閣、新習俗,難免讓人無所適從,無從著手。改變總得有個過程,于是依舊保持在閨閣中大大咧咧的原始姿態,而新家庭里偏偏都不是大大咧咧的人,于是,就是錯;閨閣中的人喜歡吃素食,炒菜添不得肉,新家庭里的人偏偏喜歡吃肉食,且是食不厭精,膾不厭細,于是,又是錯……如果你覺得好生冤枉,那就不對了,因為你是拿著老經驗對付新問題的,適合“老家庭”的事情不見得適合“新家庭”,生活的常規是各有一套的。一個家庭有一個家庭的活法,是混淆不得的。

同理,新校長難做,也是難在一個“新”上。新環境、新組閣、新習慣,難免讓人無所適從,無從下手。改變總是得個過程,于是依舊保持原有的姿態,憑著老經驗說事,拿著過去的思維分析現在的問題,挪用舊時代的“枝條”嫁接新時期的“木本”,穿著舊鞋走老路,情況總會有些不妙。比方說,一位新提拔上來的中學新校長,沒有現成的管理經驗,又一時開拓不出新思路,搞不出什么名堂來,于是就臨時抱佛腳,憑著想象對他讀書或工作時的學校管理方法,信手拈來,管理現在的新學校:老師遲到或早退一次,罰款若干,公示于眾。對老師的教學管理還是那么死板、教條,讓老師們哼哧哼哧寫備課本,一個學期下來“著作等身”,似乎是寫的東西越多越光榮……若有哪位不知趣的下屬提出異議,他會將身子一歪,哼聲道:“咋了?這都是老經驗!”

咋了?老經驗就一定是對的嗎?就是放之四海而皆準的真理嗎?就一定能夠適合解決當前的新問題嗎?記得幾年前曾經讀過一篇叫作《教師,謹防經驗敗》的文章,論述了老師們因固守老經驗而挫敗的道理。其實,這一勸誡同樣適用于教育管理者。我們鐘愛老經驗,因為老經驗畢竟是前人智慧的積累,是我們伸手可取的做事準則。但是呢,在當今瞬息萬變的新時代,老經驗已經不能代表一切了,恪守老經驗也不一定是正確的了,也更加阻礙創新思維的發揮了。有一個故事(當然不一定是真實)是足以說明這個道理的。說是有一艘船觸礁了,9名船員散落在一個孤島上,在烈日的炙烤下,口渴難耐,老經驗告訴他們海水是不能飲用的。幾天過去之后就先后有8位船員活活渴死了,最后一位船員忍受不住了,終于打破了老經驗的束縛,跳進海里喝了一肚子海水,他卻生存下來了。專家化驗后發現,正好在那片海底下有一口地下泉,泉水不斷翻涌,于是這里的海水實際上就是可口的泉水了。

“海水是咸的,不可飲用。”老經驗害死人呀,而那個顛覆了老經驗,做出了異于常人舉動的人,卻獲得了生存的希望。老經驗告訴我們的只是過去成功的流程,而不一定是未來成功的案例,習慣于遵循傳統,恪守老經驗,是很危險的。新任校長的那種“新辦法不會用,老辦法不管用”的因循守舊、影響開拓的精神狀態,必須堅決改變了。創新就是發展,就是創造。領導方式和工作方法的改進,是一個校長尤其是新任校長領導水平的考驗。所以,新任校長既被委以重任,就要勇于擔當,既要總結和借鑒過往經驗,又要不拘泥過往的經驗,與時俱進,把握教育發展的脈搏,跟上時代步伐,主動應變,積極求變,推陳出新。要盡快走出適應期,轉變角色,找準定位,在調查研究中找出新的工作方式和工作方法,以積極的心態謀劃運籌,對新單位宏觀掌控,依靠集體力量,發現新的問題,解決主要矛盾,千萬不能習慣于單憑老經驗想問題、開展工作了。

新任校長要少拿“老單位”說事

鐵打的校園流水的“兵”,這話一點也不假。我們看到,學校之間的教師流動是相當頻繁的,學校之間的校長流動也是較為常見的。要么是校長在一所學校的位子上待久了,相互之間都是知根知底的了,熟人關系不太好處理了,工作的動力也缺乏了,上級領導明察了這一點之后,就來個順時針或者逆時針翻轉,將本轄區的校長相互調換一下,各自去了新單位,重新打鑼另開戲,新鮮感一下子就來了;要么是老校長光榮退休了,上級領導考察一番,本校又無能夠擔當的人選,便從另一所學校里調來一名新校長;要么是老校長治校無方或者犯了一些錯誤,職位突然間丟掉了,便從另一所學校里調來一名新校長力挽狂瀾……

相對于新單位來說,老單位就屬于“過往”了。新任校長善于拿老單位這個“過往”說事的也不在少數。這里所說的新任校長,也便是指在別的學校里新調來的校長了。這類新任校長的心理反應,是很容易讓人琢磨透的:一方面處于恐慌狀態,對于新單位產生著適應期里的心理感應,在一切都陌生的基礎上,充滿著蒙眬和好奇,有著一時的茫然和無措,一時的心理不適和毛躁;另一方面又具有戀舊情節,對剛離開不久的老單位懷有深深的眷戀,懷念那里的一草一木,一師一生,那音容,那笑貌,一笑一顰,舉手投足,時不時地浮現在眼前,失落無奈,憂心忡忡,軟心腸的人恐怕背后里還會流下幾許晶瑩的淚珠來。在這種前提和背景之下,新任校長才有拿“老單位”說事的可能性。

不可否認,新任校長對老單位大都懷著這種戀戀情愫,他們畢竟在那里灑下過辛勤的汗水,畢竟在那里烙下過智慧的結晶,突然離去難免讓他們傷懷,孜孜以念,也是情有可原。但聰明的校長會把這種戀舊情結深埋心底,或者偶爾顯露也并非強烈,不顯山露水,不肆意張揚,分寸感已經把握得很好了。可惜的是,偏偏就有些新任校長很難從過往里走出來,身在曹營心在漢,總是喜歡拿著過去的“輝煌業績”來說事,這不能不說是適應能力較差的表現了。

一位中學校長被調到另一所學校擔任校長之后,跟領導班子開的第一個會就是“顯擺會”,大肆宣揚他在老單位的布局有多么合理,制度有多么完美,領導班子有多么團結,老師有多么勤奮,情操有多么高尚,學生有多么優秀……費了好大的力氣說出這么多的“多么”,意思是明擺著的:他的業績是大大的,工作能力是棒棒的。不僅如此,這位奇葩的新任校長還帶領這所學校的所有教干,來到他的老單位考察學習,讓他老單位的領導們介紹經驗,意在借他山之石攻己之玉。可惜的是,也并沒給考察團的教干們留下多么深刻的印象,他的“輝煌業績”也不過如此而已,效果當然是平平的了。不僅如此,這位奇葩的新任校長在以后相當長的時間里,還在拿著老單位的方方面面與現任學校的方方面面進行比較,一有不順心,總是在教干或者老師面前失落而又炫耀似地嚷:你看我原先的那個學校制度多么好,班子也團結,老師也順手,學生也聽話,而這里的差距怎么就這么大呢?唉,有待于提升呀,任重而道遠呀……

這應該是“戀舊者”的典型代表了。仔細分析,我們不難看出,這位如此“戀舊”的新任校長,失誤在兩個方面,一是沒有盡快地走出“繼任”的心理暗示,“收心”工作做得不夠到位;二是沒有達到與“老校長”的無縫對接,在管理上出現了一時的斷層。

因此,新任校長要盡快走出“繼任”的心理暗示。中途接任的新校長最大的心理障礙是自己,自己猛然間融入了這個大集體,這個大集體在他們前任領導和老師們的集體努力下,業已形成了特定的校園文化和工作習慣,自己想融入這個集體,讓老師們一下認可、接受和支持,確實也有一定的難度。若管理得好些,那就阿彌陀佛,皆大歡喜;若是一時遇到了挫折,就會以“接任難”來自嘲,也便會想起“老單位”的好來。在這樣的心理影響下,有些繼任校長就會束手束腳,畏縮不前,難以大刀闊斧開展工作。所以,繼任的新校長,不要被“繼任者”的心理暗示束縛住自己,要調整好自己的心態,盡快融入這個新集體,放下包袱,闊步前行,用自己的真情實感和身體力行贏得教干和老師們的喜愛。

新任校長還要保持與“老校長”的有效接軌。無論什么原因,新任校長都要與“老校長”在管理上有效接軌,即使前任校長是因為管理不當,或者出現了什么大問題而被罷免的,也不要把以前的管理體制全部推倒重來,心中要始終保持敬畏和謙虛,每一所學校都有獨特的個性和文化,都有成功的經驗值得學習和借鑒,要學會批判地繼承,在“老校長”工作的基礎上,用新的管理理念,力求用大家喜聞樂見的形式進行巧妙地創新。要永遠記住《給新任校長的18條建議》中的兩句話:“你在以前任職的學校可能已經建立了一套成熟的有效管理模式,但現在環境變了,校情不一樣了,不要指望硬性照搬你原來的那一套。有些可以借鑒,但有些必須舍棄,否則,你就割裂了學校的歷史,截斷了學校的文化,即使是改變了學校,也是失敗的改。”尊重學校優秀的傳統和成功的經驗,就是尊重學校的師生,也就是尊重你自己。

作者單位:山東省臨沂市第三十九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