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老家在陜西城固農村,今年過年回去待了六七天,和親友們聚在一起的時候,發現無論在哪里,大家談論最多的話題都是子女教育。我發現,教育如今成了農民致富后最看重的一個“投資渠道”,為子女的教育投入再多都舍得。這期間我還見了幾個當教師的親友,他們關心子女教育的同時,也關心落實教師減負政策問題,他們期待通過減負來為自己的教育教學“增值提質”。

鄰居軍華的孩子當年學習成績不錯,本科和研究生都去了985院校。“我娃月收入9000元,可他覺得在單位事情不多,還想讀博士,最好是讀公派的國外博士,所以他最近一直在準備英語8級考試。我們覺得這就很不錯了,可人家要繼續上學,我們只有支持的份。”談到孩子,軍華的話匣子就收不住,言語里洋溢著自豪。像這種收獲“教育紅利”的農村家庭,在我們村里還有很多,很多年輕人通過上學改變了自己和家庭的命運。這和他們自身的努力分不開,也與國家高考對農村考生政策傾斜有關。

農村學生報輔導班成家長共識

看到村里很多學習優秀的榜樣,如今一批正在讀中小學的孩子,也都信心十足地學習。比起以前,現在的家庭稍微有能力,都會給孩子提供更好的學習條件,比如把孩子送到縣城去,甚至家長或者老人租房陪讀,風雨無阻地給孩子創造最好的學習條件。為了讓孩子取得好成績,把孩子送到校外輔導班已成農村家長的共識。

大年初一給舅舅拜年。表弟的女兒甜甜在縣城一中上高二,平時由外婆在縣城照顧。表弟媳婦焦急地對我說:“甜甜成績不好,把人急得沒辦法。我們給她報了培訓班,一學期就得三四千元,可效果不明顯啊!”對表弟這樣的家庭,上有生病的老人常年吃藥,下有兩個小孩要供養,這樣的教育開支不可謂不大。我急忙安慰她,要對孩子多鼓勵,不要太著急。“現在大家都這樣,你不送輔導班別人在送啊!”兒子在縣城一所中學上初二的龍軍說。

這時,坐在旁邊的表妹問我:“你覺得給孩子報輔導班好嗎?我也準備給兒子報。”我一時語塞。因為另一家親戚的孩子在西安周至從小一直補課不斷,周末補、寒暑假補,本來想著考個好中考成績進入省示范的縣中學,可是最后成績卻不理想,進了縣上普通高中。

大年初二晚上,大家圍著火爐子,和回家拜年的堂姐一家聊起了孩子的教育。就該不該報輔導班這個問題,我和在農村學校當老師的姐夫李學進行了探討。外甥樂樂是一名重點大學的大學生,去年保研成功,他經常是身邊親友學習的榜樣。“我以前就沒給樂樂報過任何輔導班,只要求他把自己課內的內容掌握透就行。”“關鍵你是當老師的,咋能教育不好自己的孩子?”大家笑著說。姐夫說,這不是必然的,自己學校老師的孩子有沒上好學校的,也有沒考上的。老師教育自己子女并不是很專業,但借助好自己的教育優勢,教師教育子女相對科學些。在城鄉家長們都在給孩子報輔導班,在唯恐孩子掉隊的情況下,這種“不報輔導班”對焦慮的人們來說不容易接受。

面對國家從上至下“減負”呼聲越來越強烈的大環境,在家鄉我卻見到了許多農村的親友們節衣縮食,加大家庭教育投入,不惜讓孩子和城市孩子一樣走進各個課外培訓班“增負”,只為了高考中最后一搏,上個好大學,有個好前途。

“教師減負”讓一線老師期待

過年和幾位當教師的親友聊起了教師負擔這個話題。張亮(化名)是一所農村小學的老師,他無奈地說:“現在教師的非教育教學類任務不少,有教育扶貧的,還有各種迎檢的,比如雙高雙普、創建的,各類表格、報表都要做,老師們的負擔繁重。”在另一所中學任教的王俊麗(化名)說,學校很多工作是應付上級布置的各類考評檢查、活動,紙質版電子版匯報、安全、黨建、扶貧、家訪、會議等,難以安心教學,很難有工作自主性和創造性。

2月15日,教育部在召開的新聞發布會上透露,2019年將出臺制度性文件,規范各類檢查、考核、評比、填表及各類社會性事務,清理中小學教師教育教學無關活動,減輕中小學教師負擔。聽到教育部將在今年為教師減負的消息后,引發一線教師的廣泛期待,他們感到大快人心,希望這次可以真正落實,真正惠及廣大一線教師。

“校園需要單純安靜的環境教書育人。可是現在的老師們每天疲于應付各種檢查、材料,甚至占去了老師三分之一的時間,怎么做好真正的教育教學工作?”一位校長建議道,“術業有專攻,希望政府部門聘請專業行政人員應對檢查,而不是讓老師完成各種材料任務。”

責任編輯:楊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