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5日,渭南市臨渭區崇凝鎮線王小學五年級的科學課,和往常不太一樣。教室里沒有老師,學生們爭先恐后地和講臺上的電視機“對話”:“萊特兄弟是怎么飛到天上去的?”“為什么飛機長得都不一樣?”“一架飛機最多能裝多重的東西?”屏幕另一端,西北工業大學航空學院兩名大學生拿著飛機模型,和100公里外的小學生互動答疑。

這是西北工業大學利用遠程通訊技術,通過互聯網電視,對線王小學開展網絡實時科普航空知識活動的現場。以往的科普支教,受限于時間和距離,只能寒暑假短期舉辦。以這次活動為開端,西工大將定期常態化開展網絡遠程實時科普,把受眾擴展到更多偏遠地區。

“我學到了好多知識,知道了飛機的類型、作用和原理。” 申壹澤搶到五次提問機會后,意猶未盡地追問:“我還想知道兩個哥哥的身影和聲音是怎么傳到教室里來的,能告訴我嗎?”

線王小學是一所農村學校,學校沒有專職的科學教師,學生也多由祖輩照管。校長向娟說:“孩子們最缺的不是文具、書籍,是見世面的機會。”

當西工大的趙麗巖老師把運-20飛機模型拿進教室時,申壹澤和同桌一個箭步沖到講臺前。獲得許可后,他們端起模型,眼睛一眨不眨地觀察起來:“這就是那架能裝220噸貨物的運輸機啊!”

線王小學所在的線王村是西工大定點扶貧單位。2017年以來,西工大為全村29名建檔立卡貧困學生送去6萬余元助學金,為線王小學捐贈了價值4萬余元的圖書,為每個班級配備完善了體育用品。為了實現精準扶貧,西工大把扶貧和扶志扶智結合,通過義務支教、校園科普、研學旅行等活動,為孩子們播下夢想的種子。

去年暑假,線王小學50名學生應邀到西工大研學旅行。對王詩雨來說,那是她第一次走進大學,第一次見到飛機。回家后,她告訴媽媽:“西工大的哥哥姐姐給我講了好多天文地理知識,真羨慕他們懂那么多,將來我也要上西工大!”

左子涵的“西工大夢”則源自一個筆記本。上學期,他收到西工大老師送的筆記本,扉頁上寫著:加油,登上世界最高峰,完成我們的航天夢。“這是我收過最好的禮物!”左子涵把扉頁撕下來貼在床頭,“西工大是最強的大學,我一定要考上西工大!”

責任編輯:白乂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