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養的形成,不是依賴單純的課堂教學,而是依賴學生參與其中的教學活動;不是依賴記憶與理解,而是依賴感悟與思維;它應該是日積月累的、自己思考的經驗積累。

中學語文課程致力于培養學生的語言文字運用能力,提升學生的綜合素養,為學好其他課程打下基礎。新形勢下,新課程給我們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為了適應新課改培養全面發展的人才,我們必須提高中學生的語文素養。

一、教師應盡力提升學生語文學習的關鍵能力

語文學習中的“做”,是指要用閱讀、寫作、口語交際等來提升關鍵能力,從而夯實語文學習的基礎。能讀懂文章,能寫一篇文從字順的作文;有一副好口才,能言善辯,能說會道;特別是要有閱讀的好習慣、好方法,這樣就具備了學習語文的關鍵能力。常言道:“得語文者,得天下。”我們教師要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點亮孩子心中閱讀的燈。因為,不讀書的學生是學不好語文的。所以,我們要尊重孩子的閱讀興趣,助力學生語文能力的提升。

二、教師應培養學生獨立思考和自學能力

善于獨立思考,是一個人成功的關鍵因素。特別是學生讀書時要有較高的思辨能力。“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這句名言,可以說是廣為流傳,它強調的實際意義是閱讀感受和思考的個性問題,勿庸諱言。面對新課程,教師應倡導學生獨立、自主學習,相信每個人都有自己獨立的思想和獨特的學習方法。在教學中,給學生充分的自由,讓他們有獨立思考的空間和自學的機會。在學習活動中,由“要我學”變成“我要學”的學習意愿,使學生對自己的學習負責。只有把學生的學習責任,真正的從教師身上轉移到學生,學生自覺擔負起學習的責任時,學習才能變成自主的行為。

三、教師應著力培養學生的閱讀興趣和審美能力

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是培養學生創造力 、提升審美力的前提,也是提高教學效果的重要手段。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是學習的動力,是發展的契機,也是學生追求真理、探求科學知識的內動力。

特級教師于漪說:“高效課堂教學中,要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重要環節是先抓導課環節。一開始,就要把學生吸引住,精彩的課堂開端,不僅能很快集中學生注意力,而且可以激起學生們參與教學活動的興趣。”

提升學生審美能力,就是培養學生對事物和文學作品的感受美、鑒賞美、評價美和創造美的素養和能力。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不僅能陶冶學生的情感, 凈化他們的心靈,還有利于學生完美人格的形成,更重要的是有利于他們全面健康的發展。

如教學《狐貍和烏鴉》這則寓言時,課堂上當我帶領學生對狐貍的行為進行批判時,我們班級中平時不大喜歡發言的張同學,突然舉手,說出自己的問題:“老師,我覺得狐貍很聰明!因為狐貍善于察言觀色,不斷改變說話的內容,直到烏鴉開口。”對于學生這個脫離文本的思考,作為教師的我真的很驚訝,該怎么評價呀?我平靜了一下,開始說:“張同學,你思考問題角度很獨特、新穎,好樣的!”學生內驅力的覺醒,不是要我學,而是我要學!意外的收獲是:張同學從這節課以后,慢慢地喜歡上了閱讀,更重要的是他善于思考了!

趁此總結,我認為提升中學生審美能力的途徑主要有:

1.引導學生置身于作品中,獲得情感的體驗。

2.引導學生從文學作品中吸收精華,領悟作品的內涵。

3.要提升學生自身的人文素養,積淀自己的人文底蘊。

總之,除上述內容外,在語文教育教學中,如何提高中學生的語文素養涉及諸多方面。但是,在新課程的指引下,只要我們不斷探究和創新,不斷地改進和完善教育教學方法,重視學生的長期發展,就能為全面提高中學生的語文素養貢獻力量!

作者單位 陜西省渭南市大荔縣實驗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