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是一種通過大腦思維對學習資料進行分析、思考、理解、記憶,對知識的重點部分進行深入探究的過程。如果學生此過程進展不順利或者無法達到應有的學習目標時,很可能是學生的學習習慣出現了問題。目前我國小學生學習習慣有很多問題,分別體現在以下幾方面:上課不認真聽講、不按時完成作業、不堅持學習、作息混亂、厭倦學習等。本文就小學生不良學習習慣進行剖析并制定相應的對策。

一、形成不良學習習慣的原因

(1)教學因素

小學階段教材對學生的影響較為深遠,教材的難度、性質、組織、價值、情感色彩、趣味性等都會對學生學習產生影響。小學生容易受外界環境的影響,因此教師的教學方式對小學生的影響就顯得尤為重要。教師的人格魅力、品行素質、教學態度以及思想情緒都能對小學生的成長和學習效果產生深刻影響。除此之外,不當的教育方法,教師態度生硬和較重的課業負擔,都會使學生產生厭學心理,抵觸學習,消極對待學習。

(2)學習障礙

除去部分先天性智力缺失的學生,還有極大一部分學生因某種內在因素導致學習成績低下形成學習障礙。小學生已初具想法,他們的行為會漸漸形成習慣,性格也就越來越穩定。以多動癥為例,該類學生表現出活動過多、行為沖動,這些因素自然影響學習,這些自我失控問題和中樞神經系統功能失調有直接關系,正是這些阻礙了學生學習。

(3)心理因素

各式各樣的心理問題都可能造成學生學習困難。怕失敗、好依賴、易悲觀、怕吃苦等因素會導致學生學不好、不想學;憂慮、悲傷、急躁對學習百害而無一利,產生懶惰、逃學、厭學、學習缺乏動力等現象;家庭關系不和睦、結構不完整等因素對學生心理健康有極大影響。

二、培養學生良好學習習慣的對

(1)因材施教,調動課堂積極性

不同環境會對不同性格的學生產生不同的影響,有些學生會聽,有些同學會看,對此教師要關注學得快的、學得慢的、有特長的……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營造良好的學習氣氛,讓每一個學生在課堂上有情感體驗、有能力提升。

(2)學法指導,提高學習效率

眾所周知,小學生有意注意時間只有7~13分鐘,他們自制力差很難控制自己。我們要以平等的心態對待每個學生,正視學生出現的問題并潛移默化地進行教育。培養學生課前預習的習慣,讓孩子帶著問題去學習效率會更高;課堂上多引導學生分析和思考問題,通過自主合作完成學習任務;課后做習題時,樹立學生先復習后寫作業的意識,又好又快地完成作業;根據記憶規律、知識體系,溫故而知新,教師可以幫助學生建立糾錯本,從根本問題上下手,幫助學生解決這些難點,一周一突破,長久堅持必有成效。通過有效引導和幫助,學生的學習效率一定能提高。

(3)培養閱讀習慣,增強知識儲備

學生的首要職責就是學習,對于課本的片面學習是遠遠不夠的,但是孩子愛玩是天性,要想引導學生主動攝取課外知識需要另外的方法。根據學生易受同伴和環境影響的特點,教師可舉行班級讀書、親子朗誦、讀書筆記展覽、寫字大賽、講故事比賽,用形式多樣的活動全面提高學生的閱讀興趣,養成讀書的好習慣,為快樂成長奠基。

(4)學校家庭雙管齊下

孩子的教育不是學校單方面的事情,家庭也有著同樣的責任。家庭不單單是照顧孩子的一日三餐和起居,除去這些物質需求外,孩子精神方面的照顧更為重要。父母應與學校密切配合,關注孩子的日常表現,為孩子制定合理的作息時間,糾正孩子的不良生活習慣,采取適當關心的方式拉近與孩子的距離,將孩子的不良習慣在玩樂中進行巧妙糾正,達到寓教于樂的目的。

孩子是社會的未來,在現行教育體制下,造成孩子不良習慣的因素很多,培養小學生的良好學習習慣不能只依靠學校單方面的力量,還需要家庭的配合。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只有父母和教師雙管齊下,第一時間發現和糾正孩子的不良習慣,才能取得更好的效果。培養學生良好的生活和學習習慣是一個長期的過程,為了培養學生的良好學習習慣,我們為人師者應不斷找方法、想策略,為學生快樂成長保駕護航。

作者單位 陜西省西安市未央區高鐵寨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