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生學會學習,不僅是要學會知識,還要學會提問,在學習中多問為什么,知道知識的來源,善于提出問題才是會學習。教師只有在教學中不斷提出問題,才能讓學生在不斷思考中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增強他們的思維能力。因此,教師設計的問題是否具有有效性,就顯得尤為重要,在初中語文教學中,要注意以下幾點:

一、問題的設計依據是教學目標

教師在上課之前,首先就要明確本節課的教學目標,整個教學過程要圍繞著教學目標來進行,所以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所設計的問題也要圍繞著教學目標,讓學生在問題中不斷進行思考,從而更深入地理解課文內容。問題的設計也要有理有據,由淺入深,教師提出的問題,首先應該是學生對某些知識點的識記情況,然后是對某部分內容的理解,之后就是對知識的靈活運用,運用所學知識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

如在學習劉湛秋先生的《雨的四季》時,教學目標主要是讓學生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以及文本優美的語言。在預習的時候,教師就可以提出問題幫助學生預習,如文中四季的雨有什么特點,又有什么不同,文中有哪些句子可以表現雨的特點,讓學生首先在自我探究的過程中體會文章的語言美,這可以在之后的學習中,讓學生更深入地體會文章的語言特色。而在課程結束的時候,學生對文本已經有了深入的閱讀和理解,教師可以提出一些問題,讓學生進行更深入的思考,如文章中作者是怎樣表現自己對雨的喜愛之情的,作者為什么以“雨的四季”為題,而不是“四季的雨”。學生在思考中會了解到本文不是寫某個特定地域、特定季節的雨,而是要展現雨在春夏秋冬四個季節中的不同形象和特點。學生應該如何理解文中“雨”這一意象,讓學生理解作者通過寫雨來表達自己的詩情,意境和審美情趣。只有這樣,在課前預習,課中學習和課后復習的時候,教師都能圍繞教學目標提出不同的問題,才能讓學生更深刻地理解本節課的內容。

二、問題的設計提出要循序漸進

學生的思維發展和認知能力都是有規律可循的,因此教師在設計提出問題的時候,也要注意符合學生的思維發展規律,要由淺入深,由簡到難。教師在提出一個相對來說比較有難度的問題時,就需要作好鋪墊,先提出幾個簡單一點的問題,只有這樣才不會讓學生在思考的時候沒有方向。所以教師在設計問題和提出問題時,都要有一個由簡到難的過程,并結合學生的思維水平和實際教學進度做出合理科學的提問。

如在學習老舍先生的《濟南的冬天》時,教師會要求學生分析文章的語言特色,如果教師一開始就直接提出問題,讓學生思考濟南的山有什么特點,學生就會無從下手,不知道具體該從哪些方面進行思考。此時教師就應該先提出幾個問題作為鋪墊,如作者是從哪幾個方面來描寫濟南的山,讓學生有一個思維的突破口。“陽光朗照的山”可以看出濟南的山是溫暖的、可愛的,“薄雪覆蓋的山”可以看出濟南的山是秀美的,“城外的遠山”可以看出濟南的山是素雅的、恬靜的。由此舉一反三,分析濟南的水時,也應該有同樣的思維過程。有些問題可以直接根據文章內容提出,讓學生根據課文內容回答,如讀到“最妙的是下點小雪呀”,教師就可以直接問學生,雪景妙在哪里?讓學生通過細讀文章來找到相應的答案。所以教師在設計提出問題時,一定要循序漸進,讓學生順其自然地思考。

三、問題設計應處理好主次問題間的關系

語文教學中最基礎的就是引導學生閱讀,在閱讀的過程中教師需要引導學生對文本進行深層次的理解,此時教師所提出的問題就要分清主次,在主要問題上要多花些時間,所以問題要重質而非量,在提出主要問題之前,先提出一些輔助性的問題來作鋪墊,所以在設計問題時,教師要設計好主次問題的量和順序,讓學生能找準課程學習的核心。

在閱讀《與朱元思書》時,文章第一句就是“奇山異水,天下獨絕”,這就是文章的主要問題了,針對這一問題,教師可以提出其他幾個問題:文章的山水是怎么“絕”的?有哪些段落是描寫山水的?往往這樣的問題,學生思考的范圍就會比較寬,沒有具體的思考方向,此時教師就應該設計一些細化的問題,如作者是怎樣評價自己的“一百里游程”的,作者是從哪些角度描寫富春江的山水的,文中運用了哪些修辭手法來表現山水美景,像這樣主問題與輔問題相輔相成,讓學生進行不同方向的思考,可以讓他們更容易、更深入地理解文本內容。

初中語文是一門比較重要的學科,相對于小學來說課程內容更深入,也為高中的語文學習作了鋪墊。因此,教師要做好初中語文的教學工作,在提出問題時要保證問題的有效性,圍繞教學目標展開,循序漸進,處理好主次問題,只有這樣才能使學生的語文能力不斷提高。

作者單位 陜西省楊陵區第五初級中學 陜西省楊陵區五泉鎮五泉中心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