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在語文教學中,教師要采取適當的教學措施,將學生內心深處原始的情感培植發芽,讓情感之花悄然綻放,最終實現語文教學的根本目標。

一、 披文入情,由情入理,點出文章的情感主旨

在現行的教材中有許多情感深厚、含義深刻的文章,細細挖掘,就能情理相生,融會貫通。在總結《賣火柴的小女孩》一課時,我設計了這樣一個環節:同學們,今天我們學習了《賣火柴的小女孩》這篇課文,你們有什么感受,你能用“賣火柴的小女孩 ____” 這樣的句式說說你們讀后的感受嗎?由于有了前面學習內容的鋪墊,再加上這樣句式的提示,學生很快表達了他們的感悟。“賣火柴的小女孩幻想著沒有寒冷、沒有饑餓、沒有痛苦的世界,最后含著微笑死去。”“賣火柴的小女孩在富人們歡度大年夜的時候,凍死在路旁。”“賣火柴的小女孩用她短暫的生命告訴我們資本主義社會的黑暗。”“賣火柴的小女孩臨死前微笑不僅是因為有了奶奶的疼愛而高興,還有她為終于逃出這冷漠的社會而高興”……學生充分感悟后,我進一步串講小女孩一次次美好憧憬的破滅,讓他們的情感在具體情境中升華:一個和我們年齡差不多的女孩,在人生最美好的年華里,卻要承受沒有吃穿、沒有溫暖、沒有疼愛的痛苦。那些我們看來再平凡不過的要求,對于小女孩來講卻成了奢望。這一切是誰造成的?是她的父母嗎?不是。他們也深愛著自己的女兒,如果有一點辦法,他們也絕不會讓小女孩在這一年中最重要的日子,在冰天雪地的大年夜里出來賺錢糊口。他們或許病著,他們也想掙扎著活下去。那又是什么造成了他們如此悲慘的生活呢?是小女孩身處的黑暗的資本主義社會,是冷冰冰的人情。發掘文本背后的故事,揭示文字蘊含的情感,由此點出了文章的情感主旨。

二、 品詞析句,“點詞成金”,體味課文的思想感情

詞語是構成課文的基本要素,教學時注重重點詞語的詮釋,能起到“管中窺豹”“四兩撥千斤”的效果。在教學《十里長街送總理》一文時,我緊緊抓住“沉痛、牽動”這兩個詞來研讀這篇文章。我啟發學生思考:“沉痛”是怎樣的一種“痛”?千萬人的心是因為什么被“牽動”?學生們帶著這兩個問題投入到文本學習中,尋找問題的答案。因為這兩個問題設計得很具體,只要稍微下點工夫就能找到答案。在特定的語言環境中,他們領會出這兩個詞蘊含的意義,真摯的思想感情從而也會被激發出來。把握“沉痛”“牽動”的含義,使學生感悟到只有“沉痛”才能表達人民群眾對總理的感情之深,只有“牽動”才能表達人民群眾對總理的深切哀悼。

三、聯系生活,反省覺悟,糾正學生的思想誤區

語文教學從根本上講是對學生思想的培育。小學生因為年齡、社會閱歷及知識結構等諸多因素的影響,對事物的認識處于起步階段,自身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形成尚處于萌芽時期,難免會出現一些思想的誤區。教師在語文教學中應以文本為依托,傳播正確的觀念,幫助學生形成正確的道德意識。《媽媽的賬單》一課,講述的是小男孩彼得給媽媽開賬單向媽媽索要勞動報酬,當他看到媽媽的賬單后,又默默把他索要來的報酬放進媽媽口袋里的故事。這篇課文不僅向我們展示了母愛的無聲、無私和無價,還給我們展現了實際生活中孩子真實的、對某種事情的自以為是的認識。教學本課時,我在讓學生認識母愛偉大的同時,又讓學生聯系生活、聯系自身說說與此相關或相似的事件。拓展學生的思維,糾正他們曾經的那些不應該,提高他們的思想認識。

總之,情感教育以人為中心,以學生為主體,注重情感激發,加強情感體驗,促進情感升華,可以使語文教學成為感情的發源地,實現學生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協調發展,提高學生的思想認識水平,學生的情感之花才能盡情盛開。

作者單位 安徽省靈璧縣向陽鄉河王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