職業院校:中小學勞動教育的助推器
作者:陳鵬
發布時間:2019-03-05 09:33:28 來源:中國教育報
國務院日前印發的《國家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中強調,鼓勵職業學校聯合中小學開展勞動和職業啟蒙教育,將動手實踐內容納入中小學相關課程和學生綜合素質評價。此前,國務院辦公廳發布的《關于深化產教融合的若干意見》也指出,將動手實踐內容納入中小學相關課程和學生綜合素質評價,鼓勵職業學校實訓基地向普通中學開放。可以看出,職業學校在助推中小學勞動教育方面承擔著義不容辭的責任。
改革開放以來,尤其是上世紀90年代以來,受應試教育的功利主義取向影響,曾經與生產勞動緊密結合的教育實踐漸趨式微,使得廣大中小學關起門來辦學,導致勞動教育的僵化、弱化與虛化,甚至異化為懲戒不良行為的規訓手段。盡管近年部分發達地區的中小學積極探索綜合實踐活動的實踐方式,為勞動教育的開展奠定了重要基礎,但是僅靠中小學自身的力量,無法支撐起勞動教育的有效實施。廣大職業院校擁有豐富的勞動教育資源,可以助推中小學勞動教育的復歸、成長與壯大。
職業院校何以成為中小學勞動教育的助推器
職業院校助推中小學勞動教育之所以具有獨特的優勢,既有深刻的歷史原因,也有豐富的現實積累。利用這些優勢,職業院校可以而且能夠更好地服務于中小學勞動教育的開展。
一方面,從歷史的視角,職業院校擁有天然的勞動教育血脈。在中外教育的發展史上,“勞心者治人,勞力者治于人”的階級觀念引致了教育與實踐的逐漸剝離,使得學校教育成為傳播意識形態、科學知識的陣地,進而將動手實踐拋向了民間。然而回顧職業教育的發展史,其正是在與傳統的普通學校相制衡中、在民間的勞動實踐中得以逐漸壯大。從民間作坊到手工業學徒制,再到學校職業教育,職業教育在傳承勞動技能與勞動精神中逐漸建構著屬于自身的教育體系,培養著生產、服務一線的高素質勞動者和技術技能型人才,與傳授通識知識和高級專門知識的普通教育相并而行,成為不可或缺的教育類型,彰顯著自身的獨特優勢。職業教育面向最普通的勞動大眾,凸顯著一線性、服務性、接地氣的特點。職業院校起始于勞動實踐,傳承著勞動精神,服務于勞動一線,充溢著勞動教育的血液,與勞動教育一脈相承,成為培養大國工匠、能工巧匠的主戰場,因此在中小學勞動教育的助推方面理應具有足夠的自信。
另一方面,從現實的視角,職業院校有著豐富的勞動教育資源。我國職業教育在曲折發展中不斷壯大,在規模發展中不斷提高著內涵質量,積累了豐富的勞動教育資源。在職業教育內部,職業院校建有先進的實訓基地,建筑館、創業館、軌道交通體驗館等模擬實訓室,為中小學勞動教育的開展提供了可能的場域;一批既懂理論又懂實踐的“雙師型”教師,能夠為中小學勞動教育的開展提供專業的指導;生動的精品視頻公開課、資源共享課及國家精品在線開放課等課程資源,可以克服中小學勞動教育校外實踐的時空矛盾。在職業教育外部,職業院校建有一批緊密合作、協同發展的伙伴關系,既聯系著智能制造、高端裝備、生物醫藥等高新技術產業,又溝通著家政、健康、旅游等服務業,這些企業可為中小學生提供融入社會的實踐平臺。無論是中職還是高職,其所具有的實踐教育資源都是中小學無法比擬的,甚至在某些方面強于普通本科高校,這為助推中小學勞動教育提供了更為可能的空間。
職業院校如何推動中小學勞動教育的開展
廣大職業院校應承載光榮的歷史傳統,充分利用現有的豐富資源,通過請進來、走出去和送出去戰略為中小學勞動教育的實施推波助瀾。
其一,“請進來”,讓中小學生在職業院校感受勞動之味。職業院校的豐富勞動教育資源,只有讓廣大中小學生深入到校園中才能真切體會到。為此,職業院校應適時適度地向中小學開放實訓室,讓中小學生在觀摩、模擬體驗中感受勞動產品的真諦與美好以及勞動者的光榮與偉大,開啟職業夢想。一方面,職業院校應幫助中小學開發勞動教育課程,充分利用實訓資源提供教學服務。由專業課程教師聯合中小學勞動教育的專兼職教師,結合職業院校的專業特色和實訓設施條件,針對中小學生各個階段的年齡特點,開發有梯度的螺旋式職業體驗課程,由專業教師帶領中小學生在實訓室完成勞動過程的訓練和勞動產品的制造,中小學教師參與管理。另一方面,職業院校應借職業教育活動周、招生活動周、寒暑假等時間,向中小學生敞開大門。在此期間,既可以通過優秀校友、大國工匠、能工巧匠的宣傳,讓學生感受勞動最光榮、勞動最偉大的勞動文化,也可以讓學生在專業實訓室、大師工作室通過短暫的勞動體驗,激發對勞動過程的熱愛,萌發對職業理想的憧憬。
其二,“走出去”,讓中小學生在自己學校親近勞動之美。受一些客觀因素制約,中小學的勞動教育實踐不一定都能放到校外開展,這就要求職業院校為廣大中小學送“勞”到門。送上門來的“勞”,主要包括三個內容:第一是勞動課程。職業院校教師可以在中小學實訓條件具備的情況下,為中小學生送“課”,指導手工制作、科技創作等實踐活動,或者僅通過簡單地演示與講解,讓學生形成對勞動過程、勞動要素的初步感知。第二是大國工匠。職業院校要積極發揮勞動教育的媒介作用,邀請其合作大型企業的大國工匠進入中小學校園,為學生們分享職業成長的典型經驗,激發學生的崇拜之情。第三是網絡資源。職業院校的網絡資源不僅要在職業教育內部共享,還應向廣大中小學開放,尤其是部分專業入門課程、實訓模擬課程資源,讓學生們通過了解初步的專業知識和虛擬的生產過程,建構對勞動過程的基礎感知。
其三,“送出去”,讓中小學生到企業中體驗勞動之魅。企業是最真實的勞動場域。廣大職業院校應在推動中小學勞動教育中發揮“中間人”的角色,撮合中小學與企業的合作,將中小學生適當地送到企業中去參觀、鍛煉,體驗勞動的魅力。一方面,職業學校可以將勞動教育課程教學搬到企業,使中小學生在企業師傅的引導下,邊做邊學、邊學邊思、邊思邊問,真實感受勞動生產的完整過程。另一方面,可以借助政府的力量,充分利用學生寒暑假時間,通過專項資助勞動夏令營、冬令營的方式,由職業院校牽頭,組織中小學生走進戰略性新興產業、先進制造業等領域的技能大師工作室,通過工作室參觀、科技前沿講座、勵志演講與匠心分享等活動,感受技能大師的成長歷程,分享勞動者的成功經驗與社會價值,為長大后辛勤勞動、誠實勞動、創造性勞動奠定豐實的生涯基礎。
(作者系江蘇師范大學教育科學學院副教授。本文系國家社科基金項目“生源有效供給視角下普職教育銜接研究”的階段性研究成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