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文學的歷史源遠流長,博大精深,古詩是古典文學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我國歷史上出現過許許多多偉大的詩人,他們留下了無數膾炙人口的名篇。這些詩中傾注了詩人崇高的理想、偉大的抱負、遠大的志向。對于新時代的小學生,如何激發起他們學習古詩的興趣,開發他們的智力,培養他們崇高的理想和科學的審美觀,是值得廣大語文教師探討的問題。

通過對古詩教學的研究,我感受到應該讓學生在多種方式的誦讀中,體會古詩中所蘊含的道理,使學生體會古詩的語言美,接受美的熏陶,進而提高學生的古詩學習興趣,促進學生對語文學科的喜愛。

一、熱愛古詩,重在誦讀

教師應本著讓學生多積累、多感知的目的,讓學生愛上古詩,養成主動誦讀的習慣。不必要求學生在短時間內熟背熟記每一首古詩,但可以讓學生在反復誦讀中積累古詩。不要給學生造成古詩學習上的壓力或者負擔,可以在班級中開展“每周一詩”,或利用課前時間誦讀古詩。古人曰: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背詩有一個過程,詩不像散文,詩比散文難懂。法國詩人夢希樂說:“散文是散步,詩歌是跳舞。”古詩的特點是:其素材和語言是經過提煉和濃縮的。在古詩中,句子的省略、緊縮都是很常見的,有時出于格律音韻方面的需要,甚至打亂了句中詞語的排列順序,這就是人們常說的古詩的跳躍性。很多古詩從外表看似乎句與句之間毫不相干,上句與下句之間缺少必要的聯系,閱讀時也遠不及散文那樣緊密和順暢。所以,必須通過誦讀來熟悉古詩。

二、分類學習,掌握古詩

語文教材中,在古詩的選擇上大多適合小學生學習的程度,但也有些較難理解的古詩。如五年級下冊《古詩詞三首》中的第一首《牧童》中的第一句:草鋪橫野六七里,笛弄晚風三四聲。這一句學生在理解時就有難度,教師在教學時不能逐詞講解,否則就破壞了古詩的意境美,只能在反復誦讀中體會草地的遼闊、笛聲的悠揚。為了不讓學生對此產生畏懼的心理,可將古詩進行分類,教學中區分難易,明確教學難點、重點。不必過分強調分類的標準,只要能被學生接受,能引起學生熟記古詩的興趣,就是很好的分類標準。

教學中,可將古詩按照四季來分,如描寫春天的詩有:孟浩然的《春曉》,描寫夏天的詩有:楊萬里的《曉出凈慈寺送林子方》,描寫秋天的詩有:杜牧的《山行》,描寫冬天的詩有:柳宗元的《江雪》。除了按季節分,還可以按景物描寫分,如描寫柳樹、竹子、梅、瀑布、雨、月亮、長江、黃河、廬山等。還有描寫情感的,如李白的《贈汪倫》《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高適的《別董大》,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描寫親情的有:孟郊的《游子吟》,還有邊塞詩。以古詩描寫的重點,開啟學生的思維,引導學生回答古詩中表達的情景,從而增強對古詩的理解。古詩積累到一定量的時候,孩子就能試著去運用古詩中的一些名句,為自己的文章既增添色彩又增加深度,一舉兩得,長此以往孩子對于習作的興趣也會有所提高。

三、挖掘故事,降低難度

古詩是反映詩人社會生活和思想感情的產物。因此,不少古詩的創作,以生動有趣的故事或典故為背景。在古詩教學中,讓學生了解古詩創作的背景,了解其中的故事,不但能激發和培養學生學習古詩的興趣,而且能促進學生對古詩內容的理解。不僅如此,還可以關注相關的電視節目,如《中國詩詞大會》《經典詠流傳》,這些節目于潤物細無聲中激發學生對古詩的興趣,遠比教師枯燥的課堂講解要有趣,也易于被學生接受。

古詩是古人情感的抒發,或報國無門,或壯志滿懷,或睹物思人,總之每一首古詩的誕生總是和詩人當時的心境分不開的。所以,教師對于古詩的講解不能脫離古詩產生的時代背景,運用古詩中包含的故事,幫助學生理解古詩,是非常有效的學習方法。

古詩教學對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這就要求教師必須審時度勢,不斷加強自身學習,豐富知識積累,把古詩所包含的那些有利于教育的因素發揮到極致。扎根古詩這片沃土,在繼承和弘揚民族傳統文化的同時激發學生的古詩學習興趣。

作者單位 陜西省西安市蓮湖區八一街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