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教書不如“樂”激趣
作者:郭 赟
發布時間:2019-03-04 09:56:00 來源:陜西教育報刊社
著名科學家達爾文因一次考察,對某島上動物異樣的外形產生了興趣,最后用二十二年時間寫成了《物種起源》一書。“科學巨人”牛頓看到一個成熟的蘋果落地,他對我們認為正常的現象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從而發現了“萬有引力”。任何一位偉大的科學家的成功事例,都證明孔子的一句話——“知之者不如樂之者,樂之者不如好之者。”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教師如果不想方設法使學生產生情緒高昂和智力振奮的內心狀態,而只是不動感情的腦力勞動,就會帶來疲倦。”作為經濟快速發展的快節奏社會的教師,特別是城區語文教師,更應該明白“苦”教書不如“樂”激趣的道理。那么怎樣才能做到“樂”激趣呢?
一、課前預習激趣
語文教材內容豐富,有以自然環保、親情友情、圣人思想、古人言行等各種主題的教學單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首先要注意課前預習作業的布置。
七年級上冊第五單元是以“親情友情”為主要內容的單元,這個單元我布置的課前作業是:每個學生找一張自己喜歡的合影。第二天上課前用五分鐘時間展示照片,用十分鐘時間寫下合影人的外貌、性格、喜好,并寫一件最能體現彼此關系的事。再用五分鐘交流,然后在本單元中找出與自己的合影故事相近的課文。教學魯迅的《風箏》,展示與兄弟姐妹的合影,教學《散步》展示與父母的合影,講述一個個感人的故事。
這樣的預習作業,學生參與的積極性很高,在老師的引導下靈感涌動,順利完成了教學任務。
二、課堂導語激趣
好的導語設計有利于激發學生的聽課熱情,能夠從外部影響學生的認知結構,幫助教師確定新課教學的切入點。語文教師的“開場”要力求能夠把學生的注意力迅速吸引過來,能夠誘發學生思考,啟發學生思維,使學生饒有興趣地投入到新的學習情境中去,從而提高學習效率。
如教學《愛蓮說》時,陜北學生沒有見過真正的蓮花,我們可以搜集一些蓮花的圖片給學生展示,讓每一位學生的眼球都集中在蓮花上,并讓他們說說觀后的感悟。教師自然引出“蓮花外形如此之美,作者是如何描寫它的,蓮花具有怎樣的品格”等問題,美的圖片自然激發了學生對蓮花的喜愛,也達到了激發學習興趣的目的。
好的課堂導語是吸引學生眼球,開啟學生心扉,誘發學生學習動機的敲門磚和金鑰匙。
三、課堂問題激趣
我們在教學時,有初探課文、研習課文、課文延伸。在探究文本時,教師常采用“滿堂灌”的教學方式,教師講得滔滔不絕、口干舌燥,學生似聽非聽、昏昏欲睡。面對這種情景,我們可以先讓學生自主學習,不會的與同學交流討論,最后教師進行點撥和釋疑。
如教學朱自清的《背影》時,學習到重點段落時教師沒有講授,而是讓學生仔細閱讀精彩段落完成下列問題。
1.節選段落描寫父親,抓住父親的什么特征進行描寫?2.找出文中寫父親動作的詞語并說說這些詞語好在哪里?3.找出文中具有深意的句子。4.總結:父親是怎樣的父親,兒子是怎樣的兒子?
學生完成后教師出示正確答案,同桌互改,給出分值。對學生回答不了的問題教師給予提示和解答。
四、課后作業激趣
教學中,學生具有很大的個體差異,學生作業應依據學生的差異布置。為此,可布置分層作業,分層作業教師要精心設計。
A類作業:適合于那些學習主動性強、自覺性高,基礎扎實的學生,每次完成課后練習三,并自選閱讀理解一至兩篇完成。
B類作業:適合于那些要老師檢查才去學,但基礎較好的學生,要求完成課后練習一、二,并寫出課文的主旨,還要針對主旨找兩個類似的事例進行概述。
C類作業:適合于那些基礎差、學習能力不高,但態度端正的學生,課后作業要求完成本課的字、詞的識記和理解,文中重點句子的賞析。這類作業內容機械,所以形式要有創意。
這三類作業,不僅調動了不同層次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還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
總之,每一位教師只要肯用心肯動腦,想方設法讓每一位學生動起來,用一切手段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那么教書也不失為一件樂事,我們要時刻記住“苦”教書不如“樂”激趣。
作者單位 陜西省神木市第六中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