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教上門”路上
作者:張映賢
發布時間:2019-03-04 11:00:55 來源:陜西教育報刊社
“送教上門”是提高貧困山區殘障孩子入學率的有效途徑,要想高質量地做好該項工作,很有必要在師資配備、送教內容、送教方式等方面進行改進。
黨的十七大報告中明確提出要關心特殊教育,十八大強調要支持特殊教育,十九大報告中提出要辦好特殊教育。雖是幾字之差,但我們深刻感受到特殊教育的春意越來越濃。自2014年起,國家已連續頒布了兩個三年提升計劃,對特殊教育的總體目標提出了具體的要求。要想2020年殘疾兒童少年義務教育入學率達到95%以上,“送教上門”無疑是解決殘障孩子入學問題的有效途徑之一。
2014年開始,寧強縣特殊教育學校就嘗試著對47名學生實施送教上門,并摸索出了一些好的做法。但要讓“送教上門”不流于形式,收到實實在在的效果,真正成為改變殘障孩子命運的有效途徑,其實還有很多事情要做,還有很長一段路要走。在長達4年的工作實踐中,我們深刻地認識到還有很多問題亟待解決。
1.進一步解決好有人“送”的問題。隨著國家對特殊教育的重視,對適齡殘疾兒童、少年入學普及率要求也越來越高,對教育質量的要求也日益提高,勢必造成特殊教育學校大幅增加相應的工作量,這與原來為特殊教育核定的教師編制數形成了無法解決的矛盾,造成了“送教上門”人力資源匱乏的情況。特別是山區縣需要“送教上門”的學生大多居住分散,且面廣人稀,而“送教上門”的教師不但要承擔送教,還要承擔校內教學及事務性工作,往往造成了工作上的顧此失彼。要想改變這一現狀,必須多部門聯動,只有有足夠的師資,才能高效地開展送教上門工作。
2.進一步解決好“送教”師資水平問題。無論是第一個三年提升計劃提出的全納教育,還是第二個三年提升計劃提出的融合教育,對于需要“送教上門”的學生來說,首要的任務是生存教育。就目前的狀況來看,58%的孩子屬于腦癱,他們一旦離開自己的父母,是很難生存下去的,雖然國家的政策很好,但生活自理是首要條件,所以采用醫教結合的方法加強康復訓練是當前送教上門工作的首要任務。但是,貧困山區的特殊教育工作者主要是從普校轉型而來的,沒有康復訓練的專業知識,更沒有相關的醫療常識,所以有必要樹立“大特殊教育觀”:一是要加強從業教師的專業知識培訓,特別是康復訓練的理論知識與基本技能培訓;二是要讓“送教上門”的教師具備一定的醫療常識,這樣才能有效地體現“結合”理念,畢竟每次送教帶一名醫生是不太現實的,如果送教教師對于一般的醫療常識問題可以自行解決,無法解決的再提請專業醫生制定個體方案,這樣既達到了醫教結合的目的,又有效地整合了人力資源。
3.進一步解決好“送什么”的問題。“送教上門”的根本任務是讓學生在政府的幫助下能融入社會,獨立生存。寧強特教雖然能針對學生的個體差異,緊扣《培智學校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從知識目標、康復目標兩個方面制定 “一生一案”,但對學生融入當地社會的教育還有待加強,教學內容還應充分利用地域特點(如當地生活環境、經濟來源等),結合學生生理、心理特點,制定“融入”方案,盡量體現地域性、個體性、適用性,使學生具有基本的生存能力,這才是送教的終極目標。
4.進一步解決好怎么“送”的問題。大部分學生的智力水平與身體狀況,決定了他們接受知識的能力非常低下,僅憑教師送幾次教是達不到應有效果的,所以“送教”的方式顯得尤為重要。根據幾年的實踐,個人認為有必要先教家長,給家長布置一個周期的任務,再讓他們潤物細無聲地去教育孩子,才能解決根本問題。為了達到這一效果,可以定期集中組織家長培訓學習,幫助他們樹立生活的信心,掌握一定的教育、康復訓練方法,了解一些醫療常識;然后再與家長共同制定切實可行的教育、康復方案;送教教師在做好送教的同時,通過家校聯手共同教育殘疾兒童。
當然,貧困地區辦特殊教育,特別是要開展高質量的送教上門工作是一個全新的挑戰,我們將在摸索中艱難前行,永不止步!
作者單位 陜西省寧強縣特殊教育學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