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1月9日至11日,我參加了2018年陜西省教學能手高級研修班。本次研修分學科進行,我擔任中學地理組組長職務,負責聯絡學員、主持研修活動以及其他服務工作。

11月9日下午舉行了開班儀式,陜西省教育科學研究院教師發展研究中心王長遠主任做了《用最優秀的人培養更優秀的人》的講座。11月10日分學科舉行教學研討活動,上午進行了同課異構,下午全組學員和陜西省地理學科領軍人趙麗老師以及往屆優秀教學能手楊光輝老師進行了評課、議課。11月11日上午陜西省教科院地理教研員賀輝老師做了主題為《在專業成長的路上邊走邊悟》的報告,賀輝老師的報告不斷與學員碰撞出思維的火花。研修時間雖短,但感悟頗深,現將研修過程中的所思、所想、所悟整理如下。

一、課堂教學避免步入另外一種形式的“滿堂灌”

10日上午,我和曲江一中楊光輝老師同課異構,我們授課的題目是“熱力環流”。我和楊光輝老師在授課過程中都運用了計算機、導學案等多媒體輔助教學,都采用了實驗演示法、情境教學法和問題教學法,楊光輝老師的課堂教學啟發性更強。

例如,楊光輝老師只通過實驗演示冷熱不均引起的大氣上升和下沉運動,提出問題:紙杯在鐵架臺上的平衡被打破了,為什么呢?我通過實驗演示了熱力環流形成的整個過程,提出的問題是:觀察實驗中煙霧的飄動方向。楊光輝老師將熱力環流的過程分解,實現了復雜問題的簡單化,再通過提問,不僅提高了學生的觀察能力還發展了學生的思維能力。而我的演示實驗對思維能力的訓練作用較弱。

再如,楊光輝老師在分析了同一水平面氣壓的變化之后,提出問題:等壓面如何變化?學生思考得出不同的結論,最終由異趨同,得出高壓上凸、低壓下彎的結論。我通過動畫演示,學生觀察后直接給出高壓上凸、低壓下彎的結論。楊光輝老師注重學生學習過程中的生成,通過生生、師生對話使學生的思維處于主動、積極的狀態,引導學生自己發現正確的結論。而我的教學對學生的思維引導顯得有些被動。

又如,楊光輝老師先分析高空氣壓場類型的變化及其引起的大氣水平運動,再分析近地面氣壓場類型的變化及其引起的大氣水平運動。我同時分析了高空和近地面氣壓場類型的變化及其引起的大氣水平運動。楊光輝老師的教學有梯度,步調小,層層設問,循循善誘。而我的教學缺少梯度,步調較大,沒有給予學生足夠的思維空間。

綜上所述,如果學生的思維活動處于被動狀態,教師用問題將學生的思維生拉硬拽到下一個學習環節,那么這種課堂就成了“滿堂灌”了,終究減弱了對學生學習思維的啟發和學習內驅力的激發,學習效果會大打折扣。

二、課堂教學避免地理原理和規律的空洞化

地理原理和規律的教學,引導學生由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最終回歸到生活實踐的設計思路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和地理學習的本質。地理原理和規律較抽象,其來源于生活實踐。通過實驗、觀察圖像和視頻以及在真實的情境中體驗和感悟地理事像,可對地理原理和規律達到感性的認識,運用已有知識推理、探究地理原理和規律,可使學生對地理原理和規律的認識上升到理論的高度,得出的理論再回歸到生活實踐,對地理事像做出合理的地理解釋,可使學生實現對地理原理和規律的感悟。這是地理學習的最終目的,也達到了學習生活中的地理,學習對終身發展有用的地理的課程要求。

在教學設計中,我和楊光輝老師的設計思路都是先觀察熱力環流演示實驗,再探究熱力環流的形成過程,最后將熱力環流原理運用到海洋與陸地、城市與郊區、山與谷等不同地理尺度的生活實踐情境中,解釋相關地理事像的形成原因及其對人類活動的影響。

三、培養地理核心素養避免形式化

地理核心素養是為落實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而提出的,是適應學生終身發展和社會發展需要的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具備地理核心素養的人能理解人與人的關系,也能理解個人對自然環境和他人的責任,幫助青少年如何與所有生物(包括人類自己)和諧相處。基于這樣的要求,課堂教學培養學生的地理核心素養應滲透于無形之中,避免形式化,教學設計時不應該將地理知識與核心素養割裂。基本的教學策略應先將教學內容與核心素養相扣,分析教材與核心素養的關系,再創設不同類型、不同水平的情境,在情境中通過問題的巧妙設置滲透核心素養。

地理四個核心素養不是相互割裂的,它們之間有著密切的聯系,是一個有機的整體,人地協調觀是基本價值觀念,綜合思維和區域認知是基本的思維和認知方法,地理實踐力是基本的活動經驗。熱力環流形成原理主要與綜合思維有關,我和楊光輝老師都從關聯分析和動態分析的視角探究熱力環流原理。我們都通過演示實驗引導學生觀察,培養地理實踐力,都創設了海洋與陸地、城市與郊區、山與谷等不同類型、不同尺度、不同水平的情境,在情境中滲透人地協調觀念。

四、問題設置要從學生需求的角度出發,避免脫離對學情的思考

在10日下午的評課、議課活動中,陜西省地理學科領軍人趙麗老師指出:問題的設置是基于對學情的思考,從學生的需求角度出發,思考是否對學生的主動思維活動有幫助,再回到教材提出問題,這種從始至終的逆向思考實現了學生、教材和教師的融合。趙麗老師還指出課堂教學拋出問題時要注意問題的拿捏程度,備課時要考慮問題的思考深度,搭建起學生思維與地理知識之間的橋梁。

我在授課過程中對熱力環流的原理沒有講透,只關注了近地面氣壓變化的熱力原因,沒有引導學生思考高空氣壓變化的動力原因,導致的結果是學生不能理解高空大氣水平運動形成的原因。通過趙麗老師的指導,我深刻理解到在教學過程中搭建學生思維的橋梁的重要性,其直接關系到學生后續學習思維活動的主動性與積極性。

三天的研修活動收獲頗豐,走出去方知我就像還未破殼的小雞,和高手們在一起交流讓我產生了破殼的欲望和動力。

作者單位 陜西省榆林市橫山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