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語文核心素養包括“語言構建與運用”“思維發展與提升”“審美鑒賞與創造”“文化傳承與理解”四大素養,培養和提升高中生四大核心素養是高中語文教學改革的方向和任務。教師應充分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充分發揮學科的育人功能,使學生能夠得到全面培養,而不單是傳播知識和提高技能,其更重要的是培養人、點化人、發展人。那么,我們該如何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呢?

一、創設情境,激發審美鑒賞與創造

① 情感投入,創設情境

講教艾青的《大堰河——我的保姆》我這樣設計情景的:“落紅不是無情物,化作春泥更護花”這是花兒的感恩;“烏鳥私情,愿乞終養”這是鳥兒的感恩;“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這是人類的感恩。因為感恩,這世界才會有愛的溫度,我們要回報關愛我們的任何一個人。詩人艾青飽含淚水,懷念他的養母——大堰河,今天就讓我們一起感受《大堰河——我的保姆》,去用心體悟人間的大愛。

真摯的情感,深情的語言像清泉滋潤著學生的心田,以此讓他們懂得感恩。

② 運用信息技術,創設情境

通過放錄音、錄像、幻燈片等電教方法可以再現課文情境,使學生有身臨其境之感。講教戴望舒的《雨巷》時,利用多媒體再現江南雨巷:暮春的江南,悠長寂寥的小巷,凄冷空濛的細雨,有一位撐著油紙傘的丁香一樣的姑娘彳亍而行;講教《沁園春·長沙》時,利用多媒體讓學生聽名家誦讀,欣賞長沙美景,讓學生感受青年毛澤東的青云壯志。課余時間讓學生觀看《朗讀者》和感動中國的頒獎典禮,讓學生為之感動,為之鼓舞,如沐春風 ,道德素養也逐步得到了提高。

二、培養聽說讀寫能力 ,促進語言建構與運用

在教學中,應有意識的按照葉圣陶先生提出的“六大解放”去做:一是解放學生的頭腦;二是解放學生的雙手;三是解放學生的眼睛;四是解放學生的嘴巴;五是解放學生的空間;六是解放學生的時間。其主要表現在:

① 加強誦讀,讓學生細細感悟

采用老師范讀、學生自讀、全班齊讀等多種誦讀形式,加深對文本的理解。如讀《歸去來兮辭》感受陶淵明回歸田園的樂趣;讀《滕王閣序》體會才士不遇的悲情……

② 扮演角色,訓練學生表達能力

如講教《老人與海》《林教頭風雪山神廟》時,讓學生采取“分角色配音”模式,揣摩人物復雜的心理活動。講教《雷雨》時,讓學生學習話劇表演,這樣不僅提高了學生學習興趣,還鍛煉了其語言表達能力。

③ 適當拓展,加強學生讀寫能力

結合課文,加強課堂內外的聯系,使學到的知識能靈活運用。講教錢鐘書《談中國詩》時,借鑒本文比較的方法,采取比較閱讀方法,讓學生比較杜甫的《月夜》和泰戈爾的《我的情人的消息》,分析中西方詩歌的異同,加深對中國詩歌的認識,進一步提高詩歌鑒賞能力。

三、自主合作探究,讓學生思維得到發展與提升

人的創造力就像靈感,稍縱即逝。教師應抓住機會,引導并誘發學生的創造性思維。鼓勵學生多角度思考,主動交流合作探究,培養其創新能力和學會辯證分析。

講教《歸去來兮辭》時,有的學生提出陶淵明歸隱田園是逃避現實,如果人人都這樣,誰來改造社會、建設國家?而孔子積極入世,知其不可而為之,對國家有擔當精神,值得我們學習。在這種情況下,我表揚了這位同學敢于質疑的精神,也讓同學們積極探討,引導他們如何辯證分析人物特點。

講解《老人與海》時,讓學生仔細分析老人的這句話“一個人并不是生來要給打敗的,你盡可以把他消滅掉,可就是打不敗他”。聯系實際,列舉古今中外具有“硬漢精神”的人物,通過討論,讓學生領會小說中的“硬漢”,有著無與倫比的力量和勇氣,不失人的尊嚴,雖敗猶榮。同時讓學生感悟:什么是面對厄運的百折不撓,學習什么是永不服輸的頑強精神。

四、加強課外閱讀,加深學生的文化傳承與理解

“讀史使人明智,讀詩使人靈秀,數學使人周密,科學使人深刻,倫理學使人莊重,邏輯修辭之學使人善辯;凡有所學,皆成性格。”當我們通過閱讀提升修養并影響到內心時,文明的氣息就會由內而外自由擴散。老師督促學生閱讀優秀的中外名著,體味其中別樣的人生,感受不同人物的情感歷程,吸取前進力量,這也是文化的傳承與理解。

各班可以設立讀書角,每個學生捐一本書,按文學、科技、歷史、地理等分類閱讀,再開展多種多樣的讀書活動。如撰寫讀書心得,開展讀書演講比賽,探討文化傳承等。

語文素養的提高是個長期的過程,不是一蹴而就的。教師要始終把育人作為一切教學活動的出發點和歸宿,將知識傳授與培養人的能力、陶冶人的情操、提高人的審美等結合起來,就一定能夠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

作者單位 陜西省咸陽市實驗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