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圖片導入:

同學們上一講我們學習了辛亥革命,中國的政體發生了巨大的變革,從一個古老的君主專制國家成為了一個年輕的共和國。生活在共和政體下的公民有著怎樣的生活呢?讓我們一起去體驗他們的衣食住行吧!(展示相關圖片)

二、講授新課:

1.物質生活:

衣:看宋氏三姐妹(宋靄齡、宋慶齡、宋美齡)的旗袍裝和西方女裝。列出旗袍圖片,說說旗袍的特點是什么?洋裝的特點是什么?上世紀二三十年代的旗袍,吸收了西式裁剪的精華,變得更加貼身,很好凸顯了女子的曲線美。民國初年,大多數民眾仍然著長袍馬褂,但是也有不少留學海外的青年和革命黨人著西裝,從著裝上就體現了一種中西文化上的沖突。直到中山裝的出現,近代中國男子的民族服飾產生了。中山裝被賦予了很多政治上的含義,右袖口三顆扣子,就是平等、自由、博愛;左袖口三顆扣子是民族、民權、民生。但從裁剪樣式上看,雖然是受到了日本學生裝和軍裝的影響,但仍不失為一種中西交融的產物。通過圖片,引導學生得出清末民初,中西服飾交融的結論。

食:從牛排到上海炸豬排。這體現出什么樣的變化?顯然是中西風味融合。

住:從上海前匯豐銀行到廣東開平碉樓、中山大學建筑、沙面建筑,這是一種什么樣的變化?……

行:從轎子到黃包車、火車。

總結性提問:從民國的衣食住行,我們能體會出一種什么樣的風格?學生集體回答后,板書:中西結合。

過渡:豐富的物質生活只是追求幸福的第一步,在這基礎上,人們也希望得到一種精神上的享受。清末民初,從西方傳入了照相術和電影,豐富了中國人的精神世界,為我們留下了很多珍貴的史料。

2.精神生活:老照片(播放慈禧,孫中山宋慶齡、蔣介石宋美齡結婚照)

電影(圖片介紹第一家影院、中國人拍的第一部電影《定軍山》、中國在國際上獲獎的第一部電影《漁光曲》、上世紀30年代的電影明星周璇、“韓流”金焰等)

3.社會風俗習慣的變遷:

剪發辮:學生上臺表演歷史劇。問:對于剪發辮,中國人會有怎樣的反應呢?附剪辮子歷史劇:剪辮子。

1.行人甲(走過來)

士兵:站住!剪辮令已頒布多日了,你為什么不剪辮子?

甲:這身體發膚,受之父母,剪發不孝啊!

軍官:胡說!辮子是清朝奴才留的,民國公民豈能要這豬尾巴,剪掉!

甲:唉!這萬一皇上再回來了可怎么辦啊?

2.乙:大人,我恨透滿清統治了!剪辮令一出,我就剪了。何況我還要在工廠做工,留辮子甚為不便,卷到機器里還會有生命危險。

軍官:呵呵,這才是民國的好公民!先生,以后不要喊大人了,咱們民國人人平等,稱對方先生或君就行了!

乙:呵呵,先生說的有理。我堂堂公民,呼別人為大人,那自己就是奴才,有辱人格,有失尊嚴!

3.士兵:你怎么不剪辮子?

丙:我乃大清子民,堅決不剪辮子!

軍官:你這前清余孽,滿清完蛋了!現在是民國了!(猛的剪斷辮子)

丙:(哭天喊地,動作夸張)我的辮子呀!皇上,你在哪里呀?沒有王法了啊!

演完后提問:人們對于剪辮子,是什么樣的態度?剪辮子有著什么樣的含義?

改稱呼:用中華民國臨時政府的史料來說明。

“查前清官廳,視官之高下,有大人、老爺等名稱,受之者增慚,施之者失體。光復以后,聞中央地方各官廳,漫不加察,仍沿舊稱,殊為共和政體之玷。”——北師大版八年級下第11課《社會生活的變遷》課后史料

提問,學生舉手回答:

1.改稱呼體現出了中華民國臨時政府怎樣的思想?

2.改稱呼反映出政治體制的重大變化是什么?

廢跪拜:鞠躬禮和握手禮來代替,這體現出共和國政府怎樣一種思想?

學生分組討論:他們這樣行禮,你怎么看?六人一組, 討論2分鐘,發言2分鐘。

小結:為什么中國近代會出現這些變遷呢?這既是中西方文化融合的產物,也是中國政體變更的必然要求。從封建君主專制到民主共和,清末民初的中國社會經歷了一個天翻地覆的巨大變化。中國人的生活方式在社會變遷之下,逐漸向近代化過渡。尤其是改稱呼、廢纏足等法令,體現出了一個追求平等開放的嶄新態度。雖然新成立的民國政權百廢待興,但卻散發著一改舊習的勃勃生氣。古老的中國在近代化道路上,又邁出了重要的一步。

作者單位 陜西省西安市鐵一中分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