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蘭詩》是千古傳唱的名篇,但在許多資料中對這篇文章有太多過度解讀,如冠之以花姓、稱之為愛國英雄、詩歌主題為愛國。細讀詩文,詩文中并無這些內容,多是解讀者后加進去的。

《木蘭詩》是一篇傳唱千古的詩文,如今木蘭已成為“女英雄”的別稱。細讀完這篇文章后,這樣幾個疑問閃現了出來:

一、木蘭姓花嗎

授課時,我一提到木蘭,學生很自然地說:“花木蘭如何如何……”于是我問學生,你們從哪里了解到木蘭姓花的?學生回答說,電視劇中(聽學生這樣回答,忽然覺得電視、電影誤人不淺)。我這樣問學生,并不是故意刁難他們,而是為了引導學生從文本出發,去認識人物。既然文本中沒有,自己也不要隨意給人物加一姓氏,因為這種態度在學習中是不可取的。就如孔子的那句名言一樣:“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p>

至于電視、電影給木蘭冠以花姓,是因為作為影視劇的主要人物,不能讓她無名無姓,至于木蘭為什么姓花,我在網上搜集了一些資料,說法眾多,但有一點是肯定的,那就是木蘭姓氏是存疑的。既然姓氏存疑,在授課時就不宜給木蘭隨意冠以花姓,以木蘭稱之即可。

二、木蘭是愛國英雄嗎

當課堂進入人物分析時,我問木蘭是什么樣的人時,學生異口同聲地回答說:“是愛國英雄?!蔽矣肿穯柫艘痪洌骸皬哪囊痪湓娔芸闯鏊龕蹏俊睂W生答道:“可汗大點兵。”學生集體回答完之后,我又問,“這場戰爭因何而起?”有學生回答說是木蘭的家鄉受到侵犯,也有學生回答說不知道……這一次,我有點欣慰,因為有學生說不知道,那證明他是在思考,而不是假裝知道。在課堂上,教師作為引導者,應該引導學生去發現問題,去解決問題。于是我問學生:“你們說木蘭是愛國英雄的依據是什么?”學生回答說,參考書上都是這樣說的。這個回答告訴我,他們沒有思考。因此,我用孟郊“勸學”詩中的“萬事須己運,他得非我賢”告訴學生:他人的意見可以參考,但不可全信,一個人應該有自己的思考,否則,你根本就不會學習?!本拖褚痪鋸V告詞說的那樣:你們不生產知識,你們只是知識的搬運工。

讀完整篇文章,我們很難找到木蘭是愛國英雄的依據。木蘭參加的這次戰爭是侵略戰,還是反侵略戰,我們不得而知。連戰爭的性質都沒弄清楚,我們就急于給木蘭貼上一個“愛國英雄”的標簽,這個標簽是如何貼上去的呢?

三、詩歌主題是什么

既然木蘭是“愛國英雄”這個說法站不住腳,那么這首詩歌的主題是什么呢?個人覺得是——孝。詩文沒有表現愛國的詩句,卻有許多表現孝的句子。如:“愿為市鞍馬,從此替爺征”“不聞爺娘喚女聲,但聞黃河流水鳴濺濺”“愿馳千里足,送兒還故鄉”等。木蘭之所以從軍,是因為她覺得父親年事已高,所以她代父從軍,這是孝;從軍途中,愈行愈遠,木蘭對家鄉越來越思念,這是孝;征戰歸來,木蘭不愿為官,急于回鄉看望父母,這也是孝。至于被人們傳唱成的愛國英雄,多是戲劇或是影視作品里“花木蘭”的形象,而非《木蘭詩》里木蘭的形象(注:這里的花木蘭與木蘭不是同一個人)。所以《木蘭詩》的主題,個人覺得應該是孝,這首詩重點寫木蘭替父從軍這件事,而非保家衛國,不然戰爭場面不會只用“將軍百戰死,壯士十年歸”一句帶過。

四、詩歌贊頌的是個體還是群體

《木蘭詩》題目如此,內容也多是與木蘭相關,因此就給人一個錯覺,好像參加這次戰爭的人只有木蘭一個,所贊頌的也只有木蘭一個。從詩句“可汗大點兵”一句,我們知道參加戰爭的不只木蘭一人,許多人的生命在“將軍百戰死,壯士十年歸”時已經結束了,這也是《木蘭詩》的另一個結局。木蘭之所以能被后人所稱頌,是因為她活著回來了,又有多少像木蘭一樣的英雄,因戰死沙場,故姓名湮滅不傳,所以《木蘭詩》中所稱頌的應是群體,而不只是個體。若從這一角度而言,說其愛國似乎才能說得通。

“優秀的語文老師都有自己的理念、思想,在課堂教學實踐中,要不斷創造并分享正確立意?!蔽也徽J為自己是一名優秀的語文教師,但我認同這個觀點。一個教師若只是按照參考書照本宣科,少了自己的見解,那這個教師也只是知識的搬運工,而不能生產知識。

這一節課快結束時,有一學生問我:“老師,為什么這首詩里前面稱可汗,后面又說是天子?”聽到有學生這樣問,我很高興,他們中已有人學會發現問題了,雖然他現在還沒能解決這個問題,但能提出問題,已然是很大進步了。這個問題,我在備課讀詩時也思考過,我就把自己的想法告訴了他:“這是因為這首詩歌,經過很多人編輯潤色,這些人中有少數民族的作者,也有漢族人,于是這首詩歌里,也就對最高統治者既有可汗的稱呼,也有天子的說法?!?/p>

作者單位 陜西省寶雞市陳倉區千渭初級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