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年我十八歲,走出師范學校的大門,走進了一所農村小學——良石村小學。

當時的我心懷夢想,又恰值十八歲年齡,多少還有點孩子氣,我和學生打成了一片,交情甚好。一年后,我已經成了一位學習型的老師,也期待自己能成為別人眼中的優秀教師。我閱讀教育期刊,關注別人的教學方法,學習新的教育理念,研究別人的課堂……我喜歡思索自己的課堂,想早一點把自己的課堂打造成精品課堂。

有熱情更有冷靜,我深深覺得高段語文教學就要抓學生的寫作和閱讀。因此,要求學生堅持寫日記成了我抓寫作所燒的第一把火。“萬事開頭難”,有些學生總是堅持不下來,時而抱怨,時而心灰意冷,時而自暴自棄,我就去鼓勵、去溝通、去跟進。于是,我要求自己每天也堅持寫日記,并真誠地告訴學生:“大家可不是孤軍奮戰,有老師陪著呢。”我的日記有很多是關于學生的,我就讀給學生聽,讓學生點評。通過日記,我和學生的心拉得更近了。我和學生約定每天早上到校的第一件事就是交日記。寫日記,讀日記,評日記,成了我們班最靚麗的一道風景。而當車麗媛、馬俊芳等學生別出心裁給日記本加上目錄時,我真的開始佩服我的學生了。從才思枯竭、無從下筆到養成習慣、欲罷不能這是怎樣的一段心路歷程?此時我的內心油然而生出一種說不出的成就感。

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我燒的第二把火是“勤積累”。午后,我經常和學生一塊兒辦手抄報,一塊兒進行摘抄。每天都要抄,每周都要查。“巧婦難為無米之炊。”試問,倘若腦中空空如也,筆下又怎能流淌出引人入勝的文章呢?

提高學生寫作能力的第三把火是“走出課堂,親近自然”。最好的作品來源于生活,生活才是源頭活水。春天,我們迎著和煦的春風,看綠樹,賞紅花,捉小蝦;夏天,我們看日出,觀晚霞,欣賞風雨之后的彩虹;秋天,我們被廣袤的蒼穹、豐收的田野、金色的落葉、南飛的大雁所吸引;冬天,皚皚白雪中,沉睡的大地上有我們擲雪球、打雪仗、堆雪人的身影。在體驗中,學生們心思靈動,思路勃發。看到的風景情不自禁要分享,內心的體驗迫不及待要訴說,不吐不快,一篇篇優秀的習作自然而然誕生了。

記得,那是一個陽光明媚的春天,到處彌漫著春的氣息。我們急切地想走進大自然,去感受春的脈搏,去追尋春姑娘的足跡。一路上,我們看到了蘇醒的小草,各色盛開的鮮花,有粉色的,有紫色的,有金色的,甚至還有明亮的、寶石般的藍色。我們美滋滋地望著它們,它們似乎也望著我們。沿著蜿蜒的公路,我們盤旋而下,就到了金水溝。我們被眼前的景色迷住了,天空像洗過一樣湛藍深遠,空氣是那么清新甜潤。由于水分充足,小草、樹木翠色欲滴,到處呈現出生機勃勃的景象。附近有菜農正忙著整理菜園,蔬菜長勢正旺,孩子們猜想著:“這就是綠色食品,這些蔬菜將會被運往哪里呢?”接著,我們來到了一條小河邊,河水緩緩流淌。我們在小河里撈到了許多小蝦。雖然沒撈到魚,但孩子們仍然露出了幸福的笑容。小河旁邊有一棵樹,長得粗壯,但是比較矮,有幾個孩子像敏捷的猴子似的爬了上去,盡情嬉戲玩耍。我自己也深受感染,仿佛回到了無憂無慮的童年。夕陽西下,我們戀戀不舍地踏上了歸途。回來之后,孩子們的習作《這里風景獨好》《別遺忘了這個角落》《 快樂的春游》等一篇篇充滿真情實感的文章讓我愛不釋手。現在,孩子們都長大了,碰到我還時常談起那次難以忘懷的出游。

有一次,我和學生們去參加縣教研室舉行的比賽。比賽結束后,學生們內心無比激動,圍著我歡呼雀躍,情不自禁地給我灑了一頭花紙屑。我內心的喜悅無以言表,感動在心。這是一個幸福的時刻。一旁接送我們的司機也被感染了,微笑著說:“真令人高興!”是呀,從學校到被選送到鎮上,從鎮上到被選送到片上,從片上到被選送到縣上,我們一路走來,汗水相伴,甜蜜相隨。

回頭望,那些點點滴滴,那些歡歌笑語,讓人自豪而甜蜜。尊重學生,關愛學生,讓學生幸福成長,將愛進行到底,這是我要始終堅持的東西。

作者單位 陜西省合陽縣城關東街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