強市必先強教,強教必先強師。為實現“建設教育強市”的戰略目標,實現教育現代化,商洛市始終把教師隊伍建設擺在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努力培養造就一支“師德高尚、業務精湛、結構合理、充滿活力”的教師隊伍,助推了教育質量全面提高,保障了教育事業改革發展。

發揮榜樣的力量

2018年教師節前夕,經過層層選拔,商洛市特殊教育學校副校長黨紅妮從64名候選人中脫穎而出,榮獲2018年全國教書育人楷模稱號。消息傳來,全省人民振奮,山城商洛沸騰。這是商洛市在繼仰孝升、劉占良等一批國省教書育人楷模和模范教師后,又一位全國教書育人楷模。

從事特教工作的黨紅妮,深深愛著學校那群殘障孩子,工作中的她不僅“為人師”,更是“為人母”。教學中她堅持“醫教結合”,實施分層教學,為每個孩子尋找最適合的教育。黨紅妮千方百計挖掘資源,組織綜合活動課和社會實踐課,教會學生一技之長,使他們不再是社會的負擔,而是自尊、自愛、自立、自強的人,對社會有用的人。有教無類、有愛無礙,給殘缺以尊嚴,給特障以坦平,這是特教老師黨紅妮的情懷,也是榜樣給山區教師的力量。

要追溯經濟不發達的山區商洛市,為何屢屢出現在全國有影響力的教育典型人物,這應該和該市高度重視師德建設有關。近年來,商洛市把立德樹人作為教師隊伍建設的根本立足點,突出師德約束、正面教育、激勵懲戒三項重點,從責任主體、典型引領、制度建設、紀律約束四個方面,完善師德建設工作機制。一方面強化師德考核,將師德師風作為評價教師的重要內容,與教師年度考核、晉職、聘任、評優等緊密結合。另一方面每年開展師德先進、師德標兵、師德楷模和教學能手、學科帶頭人、教學名師評選活動,近五年來全市培養省級師德先進個人66名。通過師德宣講、典型宣傳、大家訪等多種形式,講述師德好故事,廣泛傳播教育正能量。

“縣城老師都想到我們農村學校來任教”

“補助政策深得人心,每月700元的補助成為我們山區教師的‘定心丸’。以前老師都會想方設法往縣城調,現在有了補助,老師都愿意留下來好好教書,因為我們的收入比城里同級別的老師高。他們開始羨慕起我們來,越來越多的縣城老師都想到我們農村學校來任教。”在山區學校工作多年的丹鳳縣北趙川九年制學校校長柯啟朝興奮地說。

而這種變化,是在丹鳳縣實施了鄉村教師生活補助政策之后出現的。放在以前,可是想都不敢想的。距離縣城60公里的北趙川九年制學校,山大溝深,物資匱乏,交通不便,經濟落后,很多教師不愿意到學校來任教,即使來也只是匆匆過客,接受不了艱苦條件,總會想盡千方百計調往縣城。老師留不住,家長、學生也心涼。

“我每月工資足足增加了700元,這不僅改善了我的生活,更讓我感受到黨和政府對我們農村教師的關懷。”何亮老師體會到鄉村教師的優越感后激動地說。8年前,他和愛人張盈同時被分配到北趙川九年制學校,每當看到同事先后被調到城區學校,何亮在思想上也曾有過動搖。但看到班里孩子們對知識的渴求,就一次次打消了進城的念頭。現在,他每年比在縣城工作的同事能多領8400元,夫妻二人每年就是16800元,除去開車花銷最多7000元,每年兩人能多余下1萬元,更堅定了他們留下來的信心。

“這里山清水秀,民風淳樸,國家對我們山區教師的政策這么好,我的錢袋鼓了、名聲有了,領導器重我、學生愛戴我,我的人生價值得到了體現,我為什么還要回縣城工作呢?”王葉老師自豪地說。家住縣城的王葉分被配至學校已經6年,能進縣城是她夢寐以求的愿望。實行山區教師補助后,她轉變了觀念,覺得還是留在山區實惠。

為了提高農村教師待遇,讓優秀教師愿意到農村學校從教,商洛市全面落實鄉村教師生活補助,全市820所學校1.23萬名教師享受人均每月414元的鄉村教師生活補助,最高每月補助達到1000元。

讓年輕教師招得來、留得住、成長快

由于自然條件的限制,長期以來,鄉村學校學生數少,城區學校班額大,教師數量不足,學科結構不合理等因素一直制約著鎮安縣教育的發展。為了改變這種現狀,近三年,鎮安縣不斷拓寬教師補充機制,先后招聘農村學校特崗教師169名,農村人才振興計劃教師7名,招聘公費師范生42名,其中176名新上崗教師全部充實到邊遠鄉村學校任教,建立鄉村教師“減一補一”的長效機制。一大批年輕教師把現代化的教學思想與理念、教學手段與方法引入課堂,有力促進了教學質量的提高,受到社會各界好評。

“嘗到”同樣“甜頭”的還有洛南縣高耀鎮,近幾年當地教育熠熠生輝,原因是這里有一支富有活力的教師隊伍——特崗教師和支教教師。這些知識淵博、充滿活力的年輕力量不斷充實著教師隊伍,2018年全鎮教師56人,其中特崗教師和支教教師26人,占教師總數的46%。前幾年,當地教育質量一直位于全縣中下游水平,自特崗教師和支教教師到來后教育質量明顯提升。

對于農村教育來說,近年來招聘的特崗教師是頂梁柱,是鄉鎮以下學校教育的脊梁。要把年輕教師招得來,還要把他們留得住,讓他們成長快,各地各校采取了許多“暖人”舉施。

商南縣山大人稀,交通不便,校點分散。近三年來,該縣招聘的139名特崗教師全部被分配到農村鄉鎮及以下小學任教。年輕教師工作熱情高,專業知識扎實,但由于剛參加工作,工作經驗不足,教學方法單一,有“身在農村心在都市”的心理傾向。為了讓他們留下來,各校開展樹立扎根山區、安心從教的思想教育,采取“一對一”師徒結對幫扶活動、依托大學區平臺讓年輕教師“走出去”、將名師“請進來”等活動助力特崗教師專業成長。

商南縣鄉鎮以下學校交通不便,沒有直通車。為了讓年輕教師安心在山區工作,學校采取“拼車、暖胃、安睡”等措施,溫暖他們的心、留住他們的根。學校大多離縣城一百多公里,學校鼓勵教師相互拼車回家,周末能夠和家人團聚。教師食堂“每天有食譜,三餐不重樣”,讓年輕教師“吃得放心、吃得實惠、好而不貴”。學校還為教師新建了周轉宿舍,配備了席夢思、電視、網絡、廚房、衛生間、辦公桌凳等,給他們一張“安睡”的床、一個溫暖的“家”。不僅如此,商南縣還“踏”出了符合鄉情校情的管理模式,用豐厚的鄉鎮工作補貼、鄉村教師生活補助、班主任津貼、獎勵性績效工資使年輕教師留下來。工作兩年就能提拔為學校中層管理干部,五年之后就能以優異的成績選拔到縣直級條件優越的學校。

洛南縣為了使特崗教師和支教教師扎根山區教育,按照距離鄉鎮遠近給予邊遠山區教師每月500元至900元的生活補助;實施鄉村教師工作補助,基礎補助金200元,每工作一年增加10元;給予山區人才支教教師每年人均2萬元的工作補助金,實施績效工資傾斜政策。

據統計,商洛市每年拿出增人計劃的50%用于教師補充,五年來通過特崗計劃、振興計劃、免費師范生、研究生引進等渠道補充教師2695名,除免費師范生和碩士研究生外,其余新招聘教師全部補充到農村學校任教。在商南縣開展為期3年的義務教育優質均衡發展試點工作,通過學區制管理、校長教師交流輪崗、三區人才支持計劃、走教幫扶等方式,促進了縣域內校長教師資源均衡配置。據統計,近年來全市交流輪崗教師達3063名,占全市專任教師數的13%。

實施惠師政策激發隊伍活力

“班主任津貼的發放促使了班主任積極主動參與學校各項活動。以前布置活動,班主任都不愿意參與,能推就推。現在好了,班主任總是說,學校有活動就布置給我們班,我保證做好。”丹鳳縣第一小學劉亞珍老師高興地說道。

2017年班主任津貼實行以前,丹鳳縣第一小學班主任工作激情不高,主要原因是大班額,事務多,工作繁雜,處理班務工作任務重,老師非常辛苦,學校安排工作多以精神鼓勵為主,長時間容易產生倦怠情緒,甚至出現出勤不出力現象,工作只是疲于應付,影響了學校教育教學工作的正常開展。

2017年6月丹鳳縣科教體系統出臺推進“三項機制”實施辦法,其中對于班主任待遇的落實提出了明確的規定,按生均每月落實班主任津貼6元,每學期按五個月計算。新的班主任津貼發放以后,教師樂于承擔班主任工作,甚至出現了爭當班主任的現象;班主任工作積極性高,各項工作得到了有力的落實,班務管理出現了新的氣象。周愛華老師說,雖然班主任工作的艱辛不能用金錢來衡量,但班主任津貼的發放是對班主任工作的肯定,更是對班主任工作的激勵。

在實踐中,商洛市積極推進各項惠師政策落地生根。2018年以來,提高全市縣及縣以下學校教師專業技術崗位比例,這次崗位比例提高后高級中學、初級中學、普通小學、幼兒園中級職稱比例均達50%,高級中學、初級中學、普通小學、幼兒園高級職稱比例分別達到35%、25%、15%、10%,基層廣大教師深受鼓舞。

在保障教師權益方面推出三項舉措,落實教師體檢、中青年骨干教師休養、住房公積金財政補助政策和養老保險、醫療保險、大病救助等制度。多方面改善教師工作、學習和生活條件,幫助教師解決實際困難和問題,提升教師的獲得感,為廣大教師樂教愛教、立德樹人做好保障服務。這些涉及教師利益、權益的舉措受到了教師們的熱烈歡迎。

為教師搭建專業成長的平臺

僅僅一學年,洛南縣教育人才服務團對景村鎮中心小學進行教師結對幫扶,課堂就出現了新變化:教師的課堂觀、學生觀、質量觀、效率觀有了很大轉變,一大批課改積極分子涌現,他們的課堂給人耳目一新的感覺。教師的備課方式由原來的為上課而備課轉變成為學生學習而備課……服務團選派西街小學省市級教學能手,以西街小學“121”教學模式為載體,每季度到校進行一次教學服務活動,對業務骨干力量進行備課、磨課、講課、聽課、說課、評課和示范課的一對一服務,解決了教學中實際存在的問題。

鎮安縣中小學骨干教師隊伍建設實施了“321名師工程”,組建培訓團隊11個,對新任教師崗前培訓、鄉村教師專項培訓,重點對農村義務教育階段體音美、信息技術等緊缺學科教師培訓,開展送教下鄉、名師大篷車、觀摩學習、研訓指導等活動讓老師受益匪淺。三年來,組織各類培訓3萬人次,一批批學有所長、教有所獲的教師脫穎而出,僅“三級三類”教師就達到462人。

這只是商洛市區縣助力教師專業成長的縮影。商洛市借助國培、省培機遇,通過走出去、請進來、送下去、集中培訓、校本研修五種形式,強化校長、教師、教研員的培訓提升,五年來培訓教師超過12萬人次,完成了每位教師每5年一輪的培訓任務。通過骨干體系培養工程,五年來培養省級教學名師、學科帶頭人、教學能手360名,評選市級三類骨干教師768名。加強教育對外交流合作工程,與南京市簽訂了寧商教育扶貧合作協議,在校長教師培訓交流、教育教學管理、學校結對幫扶等方面開展對口交流幫扶。特別是2017年,邀請南京市優秀校長、骨干教師分別到七縣區及市直學校開展送教活動,共做報告27場,培訓校長教師15034人。各縣區還組織校長教師外出學習,據統計2018年暑期全市共有230名校長、860名教師到北京、上海、江蘇等教育發達地區考察學習。

正是由于商洛對教師隊伍的一項項優惠政策的落地,一批批教師才會為了山區教育的明天,默默無聞地扎根在商山洛水間。

責任編輯:楊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