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松未盈尺,心愛手自移。”43年前,在校園一角,四校人用心移植下一棵青翠挺拔的小松樹。 43年來,四校人傳承青松質樸、堅韌、豪邁的品格,鑄就了豐盈的“青松文化”,并將此文化深深根植在學校課程開發之中,構建了本校的特色課程。2015年,我們從學生綜合評價的五個維度出發,確定了 “鑄青松品質課程,育學子核心素養”的青松課程文化建設思路。將國家、地方課程的本質與學科特長進行有機結合,構建了“松香、松趣、松韻、松德”四類課程——“青松課程”,讓學生在“青松課程”中夯實基礎、提升能力、學會做人、學會做事。這一創新實踐改變了學科課程知識體系相對呆板、僵化的現狀,適應了不同學生自主發展的需要,收到了良好的育人效果。

一、松香濟達——啟迪思維,提升能力

學校教育的主要渠道是實實在在的每一堂課,而每一堂課落實所依托的載體是課本。現如今普通的課本內容已經無法滿足學生的學習需求,抓好學科拓展課程的開發,對于提高學生的綜合知識運用能力,促進學生全面而有個性的發展,滿足社會多樣化人才需求有著深遠意義。

因此,我校將國家課程校本化,扎扎實實挖掘國家課程建設者所賦予每一門課程的內涵,根據各學科的特點,組織學校經驗豐富的骨干教師、學科帶頭人帶領青年教師將國家課程標準和校本課程內容進行有效整合,進行國家課程標準的研討與梳理。通過“添、改、合、減”的策略,對教材中的內容進行合理開發和調整,形成一套獨具四校特色的學科知識體系。

數學學科,主要從“數與代數”“圖形與幾何”“統計與概率”“解決問題”四大板塊著手,分析教材、挖掘教材,創編并實施符合四校特色的主題教學的校本課程。根據小學生的年齡特點和認知水平,圍繞課本內容,設計學生喜歡的計算游戲,使計算教學更加特色化;在探索美麗的圖形與幾何中,讓圖形為生活服務;充分應用統計與概率的知識,解決生活問題,感受數學就在身邊。

語文學科,老師們圍繞單元內容,設置具有學科特色的拓展主題性閱讀實踐活動。例如,在教學“思念”為主題的單元中,可以增設朱自清《背影》、海倫·凱勒《再塑生命的人》等課外拓展閱讀內容;可以表演課本劇、情景劇、音樂劇、話劇;可以研究作者、作品、時代背景、相關鏈接;可以進行創作、改編、續寫、縮寫,不同的主題單元閱讀實踐活動讓學生愛上閱讀、愛上表演、愛上表達、愛上寫作。

在美術學科中,不僅將課本內容進行整合,同時還分別設置了“學做紙漿畫”“兒童創意水粉”“小小手學剪紙”三個校本課程。為了落實校本課程在美術課堂中的運用,一至三年級每學期安排兩周剪紙課程,一節水粉課;四至六年級每學期安排兩周剪紙課程,一節紙漿畫課程。后期學校還將著手書法校本課程的編寫,增進學生對中華傳統藝術的了解與傳承。

在體育學科中,我校啟動“武動童年”創建活動,自編了武術操,開發了洪拳武術特色課程;編寫了以跳繩、踢毽子為主題的“三跳課程”;結合學生的身心發育狀況,分年級、梯度開展,在“足球”和“籃球”教學方面制訂不同的學習目標,充分激發學生的運動熱情。

科學學科,我校結合四校航空地域特色資源,以“飛機”為突破口,挖掘航模教育資源,讓學生從對科學、工程的體驗性認識,到科學探究技能的培養,再到對科學與技術、社會發展關系的認識、思考,由淺入深,不斷培養孩子認識世界、解決問題的綜合能力。

二、松趣開懷——樹立志向,發展特長

如果說“松香課程”的建設是想讓四校學子在博、雅、趣、遠的課堂教學中,牢固掌握知識,那么“松趣課程”的開發,就是讓學生在學科活動中感受到各學科的獨特魅力。陶行知先生曾說:“要解放孩子的頭腦、雙手、雙腳、空間、時間,使他們充分得到自由的生活,從自由的生活中得到真正的教育。”“松趣課程”正是如此,通過創建多種多樣的學科活動,讓學生在活動中感受學科特色,探尋知識的奧秘,在趣味中學習,在快樂中學習,并能夠將學科中所學到的內容在活動中應用自如,融會貫通,最終達到學以致用的目的。

(一)圍繞“松趣課程”宗旨,設置了以學科內容為主題的“四節”活動

1.“神采奕奕藝術節”,讓學生感受藝術的獨特魅力。例如,美術組主辦的校園文化衫繪制、具有濃郁的民族藝術特色的美術比賽、剪紙比賽、書畫比賽、折紙大賽等,音樂組的才藝展示、唱“三歌”及愛國主義歌曲聯唱活動。這些活動以不同的主題給學生提供了豐富的情境,讓學生在參與藝術活動的過程中,拓寬文化視野,發展審美情操。

2.“言近旨遠讀書節”,學校將海量閱讀與深度閱讀進行有機結合,在海量閱讀方面,每個年級給每位學生推薦8本必讀書目,8本選讀書目,并且每本書由教研組一位老師進行梳理指導閱讀,學校、班級通過“好書推薦”和“讀書小報”“知識問答”等方式進行評選。在深度閱讀方面,要求一個班的所有學生共讀一本書,通過“朗讀”“誦讀”“表演”“小報”“連環畫”等方式讓學生養成讀書的習慣,愛上讀書。接受閱讀的洗禮,享受閱讀的快樂。

3.“神采飛揚數學節”,注重學生的獨立思考與合作意識,在活動中體會數學知識的形成過程。老師們根據每個年級的不同程度設置不同主題。例如,一年級的七巧板,二年級的方向和位置,三年級巧填運算符號等,培養學生觀察、語言表達、動手能力、分析推理能力以及初步運用數學解決問題的能力。

4.“揚帆遠航體育科技節”。學校制訂活動方案,利用平臺宣傳倡議,營造人人參與的濃厚氛圍。體育節以跳繩和踢毽子為主,制作30天打卡表,學生完成每天30分鐘的鍛煉任務,家長督促并幫助記錄練習成績,一個月后,學校組織跳繩和踢毽子中表現優秀的學生進行展示,并進行獎勵。科技節則分別選取“風箏”“飛機”為主題,分年級開展,如一、二年級折紙飛機、設計風箏;三、四年級制作風箏;五、六年級放飛風箏、設計飛機模型等,不斷深化主題,拓寬學生綜合能力的培養渠道。

(二)小青松社團大課堂,豐富了學生的課余生活

除了妙趣橫生的“四節”活動外,學校還開設了豐富多彩的社團活動。我們以學生為主體,以活動為主線,以培養學生優秀品質為目標,為學生的終身發展服務。每周一、周五的少兒泥塑、兒童書畫班、管樂民樂、舞蹈、武術、擊劍、籃球等30多個社團,每周二鋼筆字練習,周三、周四閱讀、誦讀、趣味數學活動,讓孩子們充分發展特長,彰顯個性。

三、松韻濡染——潤物無聲,美化心靈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在當前新課改的背景下,我們認為校園文化屬于隱性校本課程的范疇。“學校無閑處,處處熏陶人”。環境不僅是學生生活的空間,也是培養學生文明素質的載體。四校充分發掘、利用校園的環境,形成了濃厚的立體環境文化,使一草一木、一墻一板都能說話,都起到教育人、啟迪人的作用。

在我們的青松校園中,隨處可以看到具有學科特色的環境布置。例如,主席臺后邊的背景墻上,整齊地排列著二十四節氣,兩側的文化長廊雕刻著與節氣所對應的古詩詞。當師生漫步文化長廊,感受到的不僅僅是古老的中華文明,還有深切的民族自豪感與使命感。走在校園的樓梯上,映入眼簾的是學生們的一幅幅美術大課的藝術作品,不斷地鼓勵著學生們向往藝術、追逐藝術的腳步。

在班級文化建設上,各班級突出校園主題,設立“藝術角”和“輕松書吧”,教室四周張貼“四JING(靜、凈、競、敬)”標語,“入校即靜,入班即學”,正是在這樣具有深厚文化底蘊的學校里,孩子們才能感受到環境所帶來的學習動力。

除此之外,每天晨讀時的美文欣賞、下午15分鐘的英語廣播與15分鐘的輕松習字,國旗下演講和課本劇等具有校園特色的文化內容,更讓孩子們每時每刻都能感受文化的熏陶與洗禮。

“學高為師,身正為范”。除了校園環境的熏陶,教師的引領作用更是重中之重。學校定期組織教師練習鋼筆字、粉筆字,扎扎實實錘煉教師基本功。每學期通過錄制美文誦讀音頻、微課制作等活動,更新強化教學理念。躬耕善教的四校老師一直奮戰在教改的潮流前線,期望用自己的燭火之光照亮孩子的前行之程。

四、松德樹人——規范行為,練就自然

“立德樹人”——德育在學校教育中舉足輕重,為了弘揚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文化,我們確立了“松德課程”的重要位置,主要目的是規范學生的習慣。一方面通過各類活動促進學生行為習慣的養成。比如,依托“主題教育周”推出一個好習慣,通過演一演、說一說、講一講的方式逐步強化學生應該具備的良好習慣;通過“史上今日”的主題實踐活動,弘揚民族精神、培育愛國情感;通過“主題研學活動”豐富學生的視野,讓孩子們愛上自然風光、歷史地理、風土人情、文學藝術、現代科技。

另一方面我們學校要求各學科教研組與大隊部工作高度融合,力爭使德育活動多姿多彩。

在每周一的升旗儀式上,語文學科教師和學生運用課本劇、情景劇的方式一同研究歷史、民俗、自然環境、英雄人物等,使學生的文化意識和核心素養得到不斷提高。

科學學科開展“科技制作大賽”“科普講座”,充分地激發學生對于科學的興趣與求知欲,引導其樹立正確的科學價值觀,開闊眼界,樹立遠大目標。

體育學科融會在學校的“三禮”中,一年級的入學禮,需要體育老師下到各班進行隊列隊形的訓練和校訓校風講解,使學生在開學第一天就能深刻感受到學校的精神風貌和文化底蘊。與大隊部聯合開展的“我是小小交警員”“自理大賽”等實踐活動,讓學生的愛國意識和核心素養得到不斷提升,讓松德課程內容熠熠生輝。

“松德課程”并不僅僅局限于每一次的活動,它更深入到每一節課堂。我校在每一節課中將學生的團隊合作列為重點。在合作中,學生懂得謙讓,善于傾聽,懂得互幫互助,能夠合作共贏。這些都是“松德”課程的體現,讓學生在潛移默化中養成良好品德,成為真正對社會有用的人。

風雨幾載,執著進取,菁菁校園積淀了深厚的文化底蘊,以“青松課程”為特色的新課程改革,給西航四校帶來了無限的生機與活力。挑戰無處不在,探索永無止境。我們將根據學生評價的五個維度,繼續挖掘和完善我校的“青松文化”,賦予“青松課程”以更多的內涵,讓青松品質為四校學子鑄魂筑夢。

作者單位 陜西省西安市未央區西航四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