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課程背后都有一個故事,每個故事都由汗水和智慧鋪就。

課程與地域優勢的融合,讓學校發展有特色

國外,兒童在博物館上課非常普遍,博物館就是孩子們學習的課堂。美國有近400家兒童博物館,這些博物館強調“互動”的教育理念,注重激發兒童的興趣和探究欲望,注重科學、藝術、人文的有機融合,同時在體驗中貫穿勇氣、合作精神等人格素養的培養,是學生學習的理想場所。

有“博物館之城”美譽的西安,歷史文化積淀豐厚,博物館遍地開花,僅曲江便擁有36家博物館,博物館資源十分豐富。既然西安有這么好的博物館資源,我們就應該很好地使用這些資源,讓博物館成為學校,讓學生學習的范圍更寬廣。我校與西安15家博物院簽約,建立了博物館課程校外研學基地,組織學生進行有計劃、分層次、分主題、定制化的“博物館探究研學”活動。

課程與文化高度融合,讓學校成為博物館

但博物館人很多,也缺少專業的兒童講解員,孩子們沒辦法深入學習。我們一直認為學校每一處、每一景都應成為孩子們的學習資源。在這樣的理念指引下,我們將學校變成了一個大博物館,將每個教室變成了一個個小博物館,與校園文化更好地融合,潛移默化地對學生進行教育。

1.建立校內博物館,讓學校成為博物館

在曲江管委會、教育局、曲江稅務局的支持下,2016年10月,我們有了西北首家校園兒童博物館,隨后很多社會愛心人士也參與進來,民間收藏家霍玉成先生、省婦聯網校的王承軍老師、曲江文化局小小博物家項目的負責人張和鑫老師,對二小博物館的建設及博物館課程的實施貢獻了智慧和力量。

目前,二小共建起了7個主題博物館,包括“城市歷史博物館”“非物質文化遺產博物館”“兒童稅法博物館”“地球科學博物館”“VR體驗館”“兒童軍事博物館”“雷鋒紀念館”。

2.建立班級博物館,使教室成為博物館

學校每個教室在家長們的支持下也布置成有研究主題、有實物陳列、有文字介紹的博物館,學生在老師的指導下進行資料收集、討論研究,并在班級和校園里以“小小講解員”的身份展示自己的研究成果,在老師的組織下開展了豐富的實踐體驗活動。

如果您現在走進二小校園,便會看到校園處處博物館、處處圖書館、處處體驗館、處處藝術館,博物館課程和校園文化實現了高度融合。您會發現學校的門窗、走廊、教室、墻壁、角落,整個空間都在講故事,孩子的故事、老師的故事、校長的故事……

課程與教育規律的融合, 讓課程落地更科學

1.課程的基本構架

博物館課程是什么課程?很多同行都提出了這樣的問題。它既不是研究文物的,也不是研究歷史的。嚴格來說應該叫博物課程,它實現了課程間的高度融合,我們也希望通過它達到以下目標。

a.打破課程壁壘,實現課程融合,實施項目主題學習。

b.積極推動學生學習方式變革。

c.幫助學生樹立起正確的價值觀、歷史觀和人生觀。

d.促進學生思維從低階到高階的發展。

二小博物館課程作為特色校本課程進入課表,有專職教師上課,覆蓋所有學生。校內項目主題研究課程立足于學生興趣和年齡特點,以在西安建都的朝代為經,以事物的發展變化為緯,織就了一個從認知到實踐再到創造的體系。從一年級到六年級,研究內容從史前到周秦漢唐明清,課程分三個階段實施,課前收集資料自主研究,課中討論分享,交流提升,課后研學展示、拓展延伸。

2.課程的樣式

我校博物館課程體系多維而立體,具體由校內項目主題研究課程、體驗課程、主題活動課程和校外研學課程四大板塊構成,以分層設計的教學內容、直觀生動的實踐體驗活動,為學生帶來深刻的學習體驗,使孩子們近距離觸摸人類文明,感受人類智慧,擁有豐富的精神世界。

(1)豐富的校內項目主題研究課程

一年級:史前時代“生存挑戰”主題

史前時代是人類發展中最漫長的“童年”。學會生存,是我們的祖先最先面對和解決的問題,從史前時代的生存挑戰開始,一年級的小豆豆們將房屋建造、植物栽培、動物馴養、石器制造、陶器燒制等神奇的故事寫進了漂亮的班級博物館日志里。

二年級:周秦時代“物盡其用”主題

文物打破了時空界限,架起了古人與今人溝通的橋梁。二年級的學生物盡其用,從“鼎天鬲地”“車行天下”“兵兵有禮”“錢世今生”等相關物品展開博物館學習。借物看事,看風云更替,看歷史興衰;透物見人,見古人心血,見今人智慧。

三年級:漢代“風流人物”主題

風流人物數不盡的漢朝是三年級學生學習的寶庫。在班級博物館里,他們閱讀英杰故事,也了解那些可能被歷史塵埃遮掩住的普通人,感受漢朝這個家庭觀念、世俗生活、民族和國家意識形成的關鍵時期的獨特魅力。

四年級:唐代“無問東西”主題

“當時無外守,方物四夷通。”四年級從京都物語、新羅攻略、大話天竺入手,將天南海北的文明智慧在班級博物館中薈萃,在比較中品析唐王朝的繁榮開放、自信從容。

五年級:“城市記憶”主題

城市的出現,是人類走向成熟和文明的標志,也是人類群居生活的高級形式。皮影剪紙、面條鍋盔、一街一巷、一門一樓、一村一院,都是西安城珍存的記憶。從城市重要的防御功能入手,五年級的同學們用眼睛觀察、腳尖丈量、手指描繪,用心去解讀著深藏在城市里的精彩故事。

(2)多彩的校內博物館體驗課程

學校老師和熱衷博物館課程的社會人士組建了一支專業的校內博物館實踐團隊。精心設計、認真實施了校內七大博物館體驗課程,引領二小的孩子們在探究和實踐中愛上博物館。2017年9月,學校精心組織了面向全體學生的“校內職業體驗館紅領巾現場招聘會”,吸引了更多對博物館好奇和熱衷的孩子,積極加入到博物館體驗課程的實施和組織中來。

①豐富多維的體驗課程

校內七大博物館的實踐課程分別由“我的博物館”“藏品我來管”“展覽大家看”“文創真好玩”四大板塊組成。每個板塊又設計了《理論學習課》《案例分析課》《實踐體驗課》和《業務交流課》等四節豐富有趣的課程,理論與實踐有機結合的課程構架為校內博物館課程深入有效的開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②綜合有趣的課程體驗

學校邀請熱心傳統文化和社會、自然科學的有識之士,共同實施校內博物館實踐課程,使學生通過學習、講解、發現和探究充分感受博物館實踐課程的魅力。

地質專家李俊,民間收藏家霍玉成,陜北人藝術館書記、副館長、著名書法家王振家,優秀復轉軍人王承軍,紛紛走進二小的校內博物館,為孩子們講解藏品,講述藏品背后的故事,帶領孩子們動手制作非遺物品,讓孩子們共同探討、切身體驗傳統文化和科技的精妙與神奇。

孩子們在老師和專家的組織與引領下,了解了博物館的藏品,豐富了知識;積極參與各項博物館活動,通過“博物館是什么地方”“我們的博物館應不應該收費”“我們的博物館如何面對采訪”“我們的文物應該如何保存”“我們可以做哪些文創”等主題探究活動,轉變了學習和思維方式,學習自主、快樂,思維更開闊、多元。

(3)精彩的主題活動課程

學校充分利用資源,發揮地域、人文、科技優勢,定期舉行大型博物館主題活動,結合“校內博物館建成日”舉行了博物館課程開課活動;結合“世界地球日”舉行了地球科學博物館開放日活動;結合“國際博物館日”舉行了“非物質文化遺產進校園”活動,邀請陜西十余名非遺傳承人走進校園,與二小的孩子一起互動交流,孩子們通過18個非遺項目的參觀、體驗,進一步領略了中國傳統文化的魅力,增強了文化自信和對傳統文化的熱愛。

2018年5月中旬,我校與陜西歷史博物館、秦始皇陵博物院、陜西考古研究院、西安半坡博物館、漢景帝陽陵博物院、大明宮博物館等文博單位聯合舉辦了為期一周的“博物館周系列活動”。各文博單位精心為孩子們準備了學習內容,認真設計、扎實開展了深受孩子喜愛的實踐體驗活動,陜西歷史博物館和西安半坡博物館特意為二小孩子們帶來了珍貴、精美的文物仿品,博物館走進了校園,文物走進了校園,傳統文化走進了孩子們心里,我校的博物教育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效,社會反響強烈。

主題鮮明、內容豐富、形式多樣的博物館主題活動拓寬了學生的視野和學習領域,豐富了情感體驗,提升了綜合素養。

(4)扎實開展的校外研學課程

在完成每一期博物館校內課程的學習之后,博物館任課教師都會在周末分批次組織學生前往校外博物館實踐基地進行研學實踐活動。學生在專業博物館講解員的引領下,通過參觀學習,認識、了解文物,增長文史知識;在老師的組織下,通過有趣的實踐、拓展、體驗活動,進一步感悟歷史和人文知識的博大精深與中華傳統文化的精髓。學校先后組織學生前往半坡博物館、鐘鼓樓博物館、西安博物院、富平館陶博物院、秦二世遺址博物館、漢景帝陽陵博物館、碑林博物館、大明宮遺址博物館、含光門遺址博物館等文博單位進行研學活動,共計80余次,參與學生2000余人次,拓寬了學生的視野和學習領域,轉變了學習方式,促進了學生的全面發展。

課程與教師的融合,讓教師成長無邊界

二小博物館課程在老師們不斷的思考、學習、實踐中,一步步完善,一天天成熟。課程設立之初,老師們便勇敢地迎接挑戰,攻克了諸如課程選擇、學習過程指導、組織引領課堂、班級博物館建設等難題,滿懷激情地進行課程的探索、實踐與創新。

為了提升課程質量,學校定期邀請知名院校教授、博物館優秀講解員為老師、學生及家長舉行了多場專題講座和報告,同時組織老師們分批次前往半坡博物館進行參觀、學習和實踐體驗活動,不但提升了老師的人文素養,更帶領老師走出了最初的迷茫,內心逐漸清晰,腳步更加堅定,對傳統文化更加熱愛。就是在這樣的學習、實踐中,老師和孩子一起成長,一起感受博物館課程的魅力。在師資短缺情況下,我們又另辟蹊徑,邀請博物館的資深講解員走進課堂,為孩子們上行前課。

二小博物館課程自實施以來,以豐富新穎的內容、科學生動的形式深受學生喜愛,贏得了社會廣泛贊譽。博物館課程開設以來受到各級各類媒體報道100余次,社會反響極好。

博物館課程作為我校實踐智慧教育最核心的校本課程,致力于培養學生文明交流互鑒的世界格局和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宏大視野,為二小孩子們打開了一扇窗,推開了一扇門,點燃了一把火,讓他們更加智慧地學習、生活,擁有開闊的視野和胸懷、活躍的思維和豐厚的文化底蘊,為未來幸福生活奠定基礎,真正實現了學校無邊界、課程無邊界、課堂無邊界、時空無邊界、成長無邊界。

作者單位 陜西省西安市曲江第二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