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改不能只說聚焦課堂

近年來下基層學校調研,與很多中小學教師交流,當說到課改問題時,發現仍有為數不少的學校,從校長到老師,對課改的理解與實施還存在較大誤區,導致課程改革的戰略目標難以完成。

不知從何時起,很多中小學,對我國2001年教育部頒布的《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后的課程改革的提法,也許為了好記和節省字,在表述時幾乎都簡稱為“課改”。之后,在中小學一線便很少能聽到完整的基礎教育課程改革或課程改革的說法,以至于大多數人都簡單地把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理解成了課堂教學改革。

于是,對課改的具體實際改法和做法,便幾乎千篇一律地形成了一個共識,那就是聚焦課堂。然后,再圍繞聚焦課堂教學改革問題,進一步探索形成各種意在提高課堂教學質量的創新性的提法。比如:高效課堂、智慧課堂、魅力課堂、幸福課堂等,其中,不乏有注入一些為出課改成果和亮點而產生的功利性因素,或者為獲取某種利益或博人眼球而刻意打造的一些所謂的典型示范課堂教學模式。

如前幾年,有些學校在某種方式操作助推下,把某幾所中學發明與打造的所謂高效課堂教學模式,作為典型的課改模式,進行簡單移植和復制,有些地方還通過教育部門行政推動的方式,大張旗鼓地予以推行,并說這是課改的重大成果。

于是,很多地方的學校竟然將這種行政推動的做法當成經驗予以強行推進,并且由聚焦課堂、高效課堂衍生出各種五花八門的美其名曰高效課堂的教學模式,說得嚴重一點,幾乎成了課程改革的一大公害。

這樣,活生生地將內容非常豐富、內涵非常深刻、影響非常深遠、具有重大意義,甚至是波瀾壯闊的國家基礎教育課程改革,聚焦到課堂教學這樣一個點上去了。

有人說,課程改革必須發生在課堂上,所以就應該聚焦課堂。其實,只要對課程改革進行深入理解,就會發現這個說法,其實是站不住腳的。

課改的核心是聚焦課程

既然有的學校和老師將課程改革誤解為課堂改革,那就有必要搞清楚什么是課程,及課程改革與課堂教學改革又有何聯系和區別。

在一些發達國家的中小學教育中,課程是學校的核心產品,開發課程就是開發學校的品牌,開發學校的未來,課程是學校的核心競爭力。

在我國,從2001年教育部頒布的《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中可知,課程改革就是要調整和改革基礎教育的課程標準、課程目標、課程體系、課程結構、課程內容、課程管理、課程實施、課程資源開發、課程評價等,構建符合素質教育要求的新的完整的基礎教育課程體系。

也就是說,課程改革是培養學生成為社會主義現代化人才和合格建設者,與可靠接班人的科學完整的體系和系統,課程是一個教育戰略層面的問題,絕不是課堂教學那么一個對國家規定的課程教學操作層面的事情。

換句話說,課程作為一個龐大的體系和系統,就是對學生全面實施素質教育、培養全面發展人才進行立體育人的完整的體系和系統,強調的是整合課程內容和體系,淡化的是過去重知識輕素質的學科本位意識,改變的是課程教學內容的繁難偏舊,老師要有把兩門乃至多門學科的知識整合到自己的課堂上進行教學的能力。

這樣,教師不僅要在課堂上通過整合不同學科知識來落實課程標準的三維目標,不僅要教好國家課程,而且還要落實好在地方課程、校本課程、綜合實踐課、研究性學習課,甚至包括社團活動課、學校文化活動等在內的各種旨在提高學生綜合素質的實踐學習過程中,課程標準所要求的三維目標的達成。

再換句話說,課程改革所要求的學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的轉變,也不僅僅只是在課堂教學中要落實,而是在國家、地方、校本三級課程學習與實踐過程中都要予以落實,甚至更多還要發生在課堂外的各種實踐活動上,絕不可以只把目光聚焦在課堂上,而應該放眼于學生校內外一切學習過程的所有課程上。

如果教師把課程改革中的所有要素,都窄化為僅僅是課堂教學改革的課堂教學實施要素,就難免將三維目標的課程標準,只落實在對學科知識的學習和掌握上,課程觀就轉回到了課堂觀。

當然,本人強調老師要樹立的課程觀甚至大課程觀,并不是以此否定聚焦課堂和課堂教學改革的重要性和課堂教學的價值。

恰恰相反,本人同樣認為,課堂是落實國家課程的主陣地,開好、教好國家課程,深化課堂教學改革,肯定是教師實施課程改革非常重要的一環,但同時更認為,教師的教學視野一定要放寬,在教學中對課程目標的達成過程,絕不能僅僅只局限于課堂教學和聚焦課堂。否則,就很容易重蹈課程改革前的那種學科本位狀態下的知識傳授而非綜合素質培養。

從這個角度說,校長和教師都要樹立課程意識,而不僅是課堂意識,教師的教育教學水平和能力,不僅要體現在課堂上把書教好,更要從提升學生綜合素質、核心素養和三維目標達成出發,把課堂內外與提升學生綜合素質有關的一切課程資源都開發和調動起來,并用于培養學生成長成人成才的全過程。

教師須知,在任何一所學校,如果老師都樹立了大課程觀而不僅僅是聚焦課堂觀,老師的教學就不會只把眼睛盯在課堂上,而是會將校園內一切看得見的和看不見的元素,都變成課程開發和利用的資源。

課改不能成為“案發現場”

筆者以為,在對待課改問題上,學校和老師首先要戒除急躁和功利,既不應該先著急學這個高效課堂模式,那個幸福課堂模式,也不用著急創這個智慧課堂模式,那個溫度課堂模式,而是要先從源頭上搞清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本意,老老實實深入學習和領會《綱要》的內涵,立足校園,放眼課程,樹立大教育觀和大課程觀。

課改一定要先回歸,再說創新的問題。要做到素質教育的全面實施,應該也必然是在國家、地方、校本三級課程中予以不折不扣的實施,應該是在整合學科知識的課堂教學中實施,而不僅僅是所謂深化學科知識在課堂上實施。盡管所有老師都力圖在課堂上落實“三維目標”,但課堂的特點決定了更容易使“雙基目標”(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達成。

筆者以為,教師要通過課程改革的實施,把學生培養成適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所需要的人才和可靠接班人,就不要再把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簡稱為課改了,也不能把課改再誤解為課堂教學改革和聚焦課堂了,更不能簡單地功利化為高效課堂了,而是應該回歸到2001年《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從源頭上搞清課改的本質,將課程改革進行到底,真正把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落在實處。

最后,借用英國Kaitti教授的說法再次重申:“失敗的教育與成功的教育的最大區別,其實就在于學校的課程。”如果學校對課程的理解、課程的改革和實施不到位,或者根本就沒有完整理解真正意義上的課程建設,沒有課程意識,沒有大課程觀,那么,在面向現代化的今天,這樣的學校教育就必然會成為失敗的教育,只有課堂觀而沒有課程觀的學校,很有可能成為失敗教育的“案發現場”。

相反,如果學校和老師具有足夠的課程領導能力,有課程的價值追求能力、課程的理解能力、課程的規劃能力、課程開發能力、課程設置與實施能力、課程管理和評價能力、對課程的整合和協調能力以及課程的實踐能力等,大課程觀都很到位的話,學校就一定會成為成功教育的精神故鄉。

王越群,陜西大荔人,民進會員。現受聘為陜西省人大常委會咨詢專家,陜西省人民政府婦兒會特聘專家、陜西省教育廳學前教育視導專家、西安市高陵區人民政府特聘教育發展戰略研究首席專家、陜西省中小學幼兒園教師和校園長培訓評估專家。

王越群教授長期從事歷史文化、家庭教育、教育信息化、教師教育、基礎教育改革發展理論與實踐等方面的研究,先后主持或主要參與兩項國家級科研項目和10余項省級科研項目,先后公開發表論文40余篇,出版10余本學術著作。

作者單位 陜西學前師范學院

責任編輯:塵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