榆林高新第四小學校長莊孝成:每個人都可以更優秀
作者:莊孝成
發布時間:2019-02-20 16:22:18 來源:教師報
作者簡介:
高級教師,陜西省首批學科帶頭人,陜西省校本研修先進個人,陜西省特級教師培養對象,陜西省中小學教師繼續教育培訓專家庫成員,國家二級注冊心理咨詢師。主編《好習慣伴我成長》《養正教育》《小學數學思想及教學案例》等8部校本教材和教師培訓專集。2017年榮獲全國課堂教學大賽一等獎。現任榆林高新第四小學校長。
在初入教壇的迷茫中尋找方向
1994年7月,我師范畢業后,以一名省級三好學生、優秀學生干部的榮譽被幸運地分配到具有悠久革命歷史的綏德師范附屬小學工作。初入教壇,學校就安排我接替一個休產假的老師,執教五年級一個班的數學,并兼班主任工作。當時我心智尚不成熟,個頭又不高,我跟在五年級學生隊伍后面上早操,教師們差點沒認出我這個新來的“小老師”同事。
剛參加工作的我,熱情高昂,和學生的年齡相差不過五六歲,像一個“猴子王”似的整天和學生打成一片,班級氣氛很活躍,把師生間的民主關系搞起來了,可對學生學習上的要求卻沒嚴格落實下去,教學專業的發展就像這黃土高原上的一棵荒草——自由成長。當時的我,不知道老教師們談論的《教學大綱》長什么樣。剛拿到教材的時候,也不知道究竟應該教什么、教多少、教到什么程度……在第二學期期中考試成績下來后,我的教學成績與同一級的優秀老師相去甚遠,學校“果斷”地調整了我的數學教學和班主任工作。數學成績的差距、工作的調整,讓我意識到自己的工作被否定了。
在“停職反省”的一個多月里,學生放學后仍然跑來向我匯報班級里每天發生的事情,新老師怎么樣、同學們怎么樣……而我還是偷偷規勸那些調皮的小男生,要聽老師的教導。學校哪個老師請假了,我去頂替一下,變成了一個可有可無的替補老師。一周后,學校安排給我幾節寫字課,我如獲至寶——“又有活干”了!
本就寫字不好的我,夜里偷偷地練寫那本《寫字》書中第二天將要教寫的每一個字,我知道自己寫得不好,但我一定要告訴孩子們怎么寫就可以寫好,讓孩子們不要照著老師寫的字寫,要照著書上的例字和方法寫。在那困惑的一個多月里,我常常反問自己:你是一個連字也寫不好的老師,還上學時是個什么優秀學生,有什么“不服氣和趾高氣昂”了?我自認為這門課自己教得很糟,學校一定更不滿意。可在學期末的學生問卷中,同學們反饋是,這個教寫字的新老師“最認真”、他們“很喜歡”,因為他們在描紅本上寫的每個字,老師都逐字批改,還給他們得很多“紅圈”,一直鼓勵表揚他們,繼續寫好字。假期里,我一直在思考,同學們為什么會這么評價我呢?這些孩子并不是我原來教的孩子,他們不是出于“保護”我這個“失意”的老師。我似乎意識到:教學更重要的是要教給孩子們學習的方法,給學生更多的鼓勵性評價!
第二年秋季開學時,我又被“委以重任”,學校安排我帶五年級一個成績很差的班級的數學課兼班主任工作;我本希望接手我原來帶的那個即將畢業的班,可領導對我的業務能力不放心,不同意我的請求。盡管沒能如愿,但我感覺學校這樣的工作安排,自己還是在“不認可”中“被認可”了一些,也可能是學校再沒有比我更合適的替代老師了。雖然心中的那點不甘心、怨氣還沒完全散去,可我內心里還是感謝領導沒有把我一棍子打死。我深深告訴自己:一定要抓住這個機會,只要有教學崗位,我就有改變的希望!
為了急于給學校領導展示自己教學成績的進步,我吸取以前“對待學生不嚴格”的教訓,加大了對學生管理力度,對那些成績差、對數學沒興趣的學生,我偷偷地用上了“體罰”,讓他們不敢不學,一學期下來,我的教學成績果然進步了。但一個新變化是,孩子們見了我不再像是原來那樣嬉笑地迎上來,而是開始“躲著跑”。第二學期——我“又出事了”,在上午放學時“體罰”了一個不寫作業的學生,學生回家委屈地告訴了父母,他的父母找上門來,要打我這個“小老師”,被學校領導和老師們攔下了,弄得我很“尷尬”,下不了臺。被家長一番歇斯底里地辱罵過后,我才知道自己得罪的是城中村一個最有名的村主任。剛剛成年的我,才認識到并不是所有的人都愿意原諒你的錯誤,即使你“教育”的愿望和初心是好的、目的是正確的,教育方式的錯誤,同樣不可原諒。
兩年里,對學生教育從“寬松地迎合”轉向“專制地體罰”,接連碰壁,使我陷入了深深的教育思考:在學校教育里有沒有更優雅、更有效的教育、教學方法?如果有,在哪里?誰能教我?從此,我陷入了無邊的困惑與迷茫之中,甚至懷疑自己究竟能不能做好這份工作。
在20世紀90年代初,靠自己考學、分配工作的我,一直是在百里之外農村勞作的父母的驕傲,想想整日在黃土地里勞作的父母,遇到再大的困難都是默默地尋找辦法克服,我也便像他們一樣,默默地在困惑中反思,在反思中改進,努力地改變著工作帶來的心理頹勢。
這一年,我虛心地拜學校的數學教研組長黃義祥老師為師,向他請教課堂教學的具體問題,他指導我“教學要遵循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訓練為主線的‘三為主’教學原則”。我還用微薄的工資托在西安上大學的同學郵購了《小學數學教學大綱》《給教師的一百條建議》等一些教育書籍,開始了我深入教學崗位的學習。在認真研讀了《小學數學教學大綱》后,我才認識到教材編寫、課堂教學是有綱可依的,初入教壇的我,缺乏的不僅是教學方法,更是對大綱要求、教材編排意圖認識的不明確,最大的問題是出在“學”的不足和“教”的匱乏上。
在探索“教”的積淀中蛻變成長
1996年春天,學校舉辦第一屆教學能手評選比賽,我第一次報名參賽抽到的課題是“異分母分數加減法”,經過一整天的精心備課后,胸有成竹的我卻在課堂上緊張得手足無措,課堂小結時,想強調“異分母”與“同分母”分數加減運算時的區別,卻拿起黑板擦把“異”字給擦掉了,下課有老師問我:“為什么擦掉‘異’字?”我說沒有啊,可當我回頭看黑板時,課題真的變成了“分母分數加減法”。總結會上,學校仍給我頒發了一個“優秀獎”,讓我感到緊張驚喜卻滿臉榮光!
1997年,學校的第二屆教學能手評選競賽時,不斷學習、反思、調整,逐漸站穩講臺的我,學會了制作彩色投影膠片,還常常撰寫一點自己的教學反思,并學會了寫說課稿,參賽講的《長方形的面積》一課讓我自信滿滿,獲得了學校二等獎,這讓我看到了自己在教學上的努力,換來了一個進步。
逐步找到教學感覺的我,為了能盡快提高自己,在上下班走路時,都在思考當天的課上得如何、講失誤的和能改進的地方。1998年,學校舉行第三屆教學能手賽教,我以《分數的意義》一節精彩的課堂展示和其他老師還不敢用的脫稿說課方式,一舉獲得了全校數學組第一名,被確定參加當年綏德縣教學能手評選賽教,并以全縣第二名的成績被確定為第二年榆林地區教學能手評選的參賽選手。這一年是我教育生涯的重要轉折,課堂給了我極大的自信,內心深處萌發起“名師意識”,我嘗試把動畫、電視錄像、膠片投影儀等設備引入課堂,廣泛使用電化教學設備增大課堂的趣味性和教學容量,還常常給全校老師做如何制作投影膠片、膠片投影儀使用與維護等培訓。
為了備戰1999年的榆林地區賽教,在一年的準備時間里,我沒給自己放過一天假,當時還沒有住房的我,寒暑假都泡在辦公室里看書、查找資料,在沒有網絡、資源稀少、沒有打印設備的教學條件下,我只好在圖書、雜志、報紙里找自己需要的東西,看到很多想用的資料就用手抄寫下來,做成筆記。
1999年的冬至,我如愿代表榆林地區在西安小學參加了陜西省第五屆教學能手大賽,這是20世紀最后一次“省級教學能手”評選。賽前出發時,市上領導囑咐每位選手,這是世紀末最后一次省級賽教,從歷年比賽情況看,榆林選手和西安等各地市選手差距比較大,每位選手一定要珍惜這次參賽機會。
為了節約經費,學校派我只身一人前往西安參賽。我看到西安參賽老師有很多人協助,他們快速地把電腦、新型投影、實物展臺、音響搬入了課堂,應用更直觀、視聽統一的多媒體技術課件開展教學活動。雖然不讓觀課,但我用“磨蹭”的方式走過樓道刻意觀察著西安老師的新型課堂,這次參賽讓我深刻認識到團隊協作的重要性,也看到了我與省城優秀老師在信息技術教學手段上的巨大差距。在賽場我第一次見到“數學大咖”馬俊華老師,他成為我日后學習、追趕的榜樣!
在經歷連續三年校、縣、市、省多輪賽教和學習準備,在省教學能手備賽即將結束時,我突然間發現,小學所有的新授課型其實就可以分為概念類、計算類、幾何類、統計類、解決問題類等幾大類課型,再加上練習課和復習課型,其實每一種課型都有共同的一些教學規律和教學方法。整冊撰寫的那所有的說課稿、教學設計其實就沒有要照著文稿來說和教的意義了,只要是當時六年級教材中的一節課,我就會想到一些可用的方法和素材。在賽教結束后,經過一個寒假和春節漫長、忐忑的等待后,2000年3月,我收到了榆林市教育局轉給我的陜西省第五屆省級教學能手表彰認定文件和證書。
在20世紀,獲得陜西省教學能手稱號的老師十分稀少,我用五年的時間,全身心地投入到課堂教學磨煉與積淀之中,積累起了一些課堂教學的技巧和方法,由一個懵懂少年成長為一位省級教學能手,其中的辛酸苦辣只有自己知道。已經初步形成了一些教學觀的我,覺得自己終于找到了一些教學的方法。受各縣區邀請或榆林市教育局委派,我經常要去各縣區做示范教學、教師繼續教育培訓等教學交流。當接受這樣的新任務時,站在一名省級教學能手的角度回望自己,我突然間發現,自己在教學中好像什么新思想、新想法也沒有,我能給縣區的老師示范和傳遞什么呢?才發現自己欠缺的還很多,進入新世紀,我開啟了自己教育人生又一個新的學習旅程。
在教學方式的轉變中走向成熟
21世紀初,我國啟動了第八輪基礎教育課程改革,我所在的綏德縣作為陜西省“首批課改實驗區”,在和大家一起接受了一系列高強度、大跨度的基礎教育課程改革通識培訓、學科培訓和自我學習后,我再次陷入迷茫,甚至是痛苦之中。綏德縣的小學各科目幾乎都將更換為蘇教版教材,我用五年時間夜以繼日的努力所學習掌握的很多觀點、教學方法,在新一輪課程改革的要求中要被徹底打破、顛覆重建,好不容易才學習建立起的觀念和掌握的教學方法,很多與新一輪課改理念要求不吻合,甚至是相悖的。作為一名“省級教學能手”,大家都關注我的教學觀變化,這讓我覺得壓力很大。在積極參加各種培訓的同時,我認真研讀《數學課程標準(實驗稿)》,不斷地購置新課程改革的書籍,全面學習、積極實踐、努力給大家做課程改革的排頭兵、領頭雁。
按照《課程標準》的要求和改革理念,我自覺地轉變“教”與“學”方式,痛苦地讓已經嫻熟的“教師為主導”的“教”,讓位于學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學”,努力地讓自己原來神采奕奕的“講堂”讓位,轉變成學生積極參與、展示爭辯的“學堂”。在經歷著學生自主學習出現混亂、教學任務沒完成、教師講的內容還是太多、沒給學生充分的展示時間等各種各樣教學改革的挫敗感中反復摸索,走過不適應、不得法、改得不徹底的各個探索階段后,我不斷總結著新課程改革理念要求下小學數學課堂教學的一些規律。
在“以學為主”的課堂教學中,教師必須給學生“提供一個自主探究學習的支架或者是學習指引路線圖”,要針對每節課的學習內容給學生設計一個科學的“探究提綱、學習任務單或者是導學案”,這樣學生的學習探究就會“有計劃、有路徑、有任務、有目標”,只有把學生在課堂學習引向對立思考、嘗試解決,在課堂展示交流中學生才有自己的見解可發表、才敢于質疑爭辯。那么,教師的主要作用是在課前做好學習任務的策劃、課堂教學的組織、指導和評價點撥,激發起全體學生的學習探究熱情,努力地讓教室變成學生獨立鉆研的學堂、思維碰撞的展臺、合作幫助的共享區。在新一輪全面深化課堂教學改革的進程中,在全面落實學生主體地位的要求中,不可過分放大,把學生自主學習、合作、探究走向極端化,弱化教師對課堂的預設、組織、調控、評價作用,在有限的課堂學習時間里,教學更應該是師生雙主體間共生、共融的學習共建過程。
在2011版《課程標準》定稿的再培訓過程中,我逐步走出了個人專業成長的“高原期”。2012年榆林市高新區教育應運而生,面向全國公開選拔第一批校長、副校長人選,我被選調到榆林市高新區成為榆林高新教育的第一批拓荒者,與榆林高新教育一起成長。2013年,恰逢全省遴選首批學科帶頭人培養對象,我有幸入選,和一群有教育思想、教育情懷、教育理想的人在一起,接受有計劃的再教育、再提升。所有培養對象的思想火花碰撞在一起,又形成了一個難得的相互學習、相互促進、相互借鑒、相互影響的交流平臺。
2015年年底,讓我意外的是,陜西學前師范學院教師培訓部通知我,學院計劃在第一批學科帶頭人中遴選兩名優秀學員擔任全省第二批學科帶頭人培養導師,希望我能接受聘任,并在第二批培養對象的第一期培訓中主講一個專題,分享個人專業成長的經驗,我欣然接受并順利完成組織交給的所有任務;2016年,我又擔任了全省第三批學科帶頭人培養對象的實踐指導任務,兩年共指導五位省級學科帶頭人培養對象,深入每一位學員的所在學校,從課題立項、工作坊建設、課題研究督導,到結題總結、考核認定的答辯準備,和他們一起學習、一起研究解決問題。2017年,以培養出杜苗、馬艷榮、王敬波三名陜西省教學能手的成績單,踐行著一個省級學科帶頭人作為先成長者一定要指導、引領后成長者一起成長的培養要求,也鞭策著我逐步走向小學教育教學專業工作的一個成熟期。
2017年11月,我代表陜西省參加了全國2017年課堂教學展示比賽暨第十三屆小學數學教學改革觀摩交流展示培訓活動。與來自全國32個省份的32位選手、全國小學數學界的30多位頂級專家和4000多名一線優秀教師齊聚廣東佛山,展示各省小學數學課堂教學改革的最新研究成果。我執教的六年級上冊《比的認識》一課榮獲全國一等獎,有幸在全國的最高講臺上接受專家提問、點評和對話引領,得到他們的鼓勵和專業指導。這次大賽,我深深體會到“學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在專業成長的路上,我有幸得到了各級領導和專家的關心支持,在成長的路上,真切地認識到我們的每一次成長,都是一個新的起點!
我是陜西省“三級三類”骨干體系建設過程中的一個見證者、受益者和成果共享者。一路走來,最大的感悟是,我們每一個人都可以比過去的自己更優秀!優秀的老師不過是學得快一些、學得早一些罷了!在和大家一起成長的過程中,感謝所有指導和幫助我的老師和培養單位!沒有組織提供的每一個成長平臺,每一個人就不會自覺成長成現在的模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