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四化”,職教扶貧更精準
作者:邵建東
發布時間:2019-02-19 14:16:46 來源:中國教育報
精準脫貧是我國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三大攻堅戰之一。通過職業教育和培訓,改變貧困地區人口的收入貧困和能力貧困,本身就是一種精準扶貧,具有基礎性、戰略性和可持續性的特征。在扶貧攻堅的關鍵時刻,高職院校更要充分發揮自身優勢,精準聚焦、深化幫扶、多措并舉,開辟職業教育精準扶貧新路。
當前,職業教育扶貧主要存在以下問題:
一是扶貧內容重技能培訓,輕產業扶貧。無論是農村剩余勞動力就業培訓、失業人群技能補償教育的非學歷型職業教育,還是各類職業技術學校全日制的學歷型職業教育,都側重于技能實踐和崗位能力的培養,投入低,見效快,可以使扶貧對象在較短時間內提升技能水平。但由于貧困地區產業發展普遍落后,一方面扶貧對象所學技能不一定契合產業發展需求,難以避免“所學非所用”的尷尬處境,另一方面,這些地區沒有形成能夠支撐長效增收、脫貧致富的特色效益產業,且特色產業和品牌創建是一個極其艱難的過程,加大產業扶貧力度迫在眉睫。
二是扶貧方式重要素供給,輕需求導向。傳統粗放式的扶貧是一種“機會—供給”模式的管理邏輯,偏向于單一要素的供給,導致所提供的幫扶缺乏針對性,扶貧成效不明顯,個別地方還出現“養懶漢”的怪象;再加上貧困地區幫扶對象觀念守舊、積極性主動性弱,甚至出現“扶強難扶弱”的弊病。因此,迫切需要采用精確識別、精確幫扶和精準管理的治貧方式,變“機會—供給”模式為“需求—供給”模式,綜合配套技術、資金和人才等資源,不斷提高職業院校扶貧的精準度。
三是扶貧隊伍水平不高,缺乏制度保障。扶貧隊伍是貧困地區脫貧致富的人才保障。由于貧困地區地理位置偏僻、條件艱苦、福利待遇偏低和制度保障不到位,嚴重影響了扶貧隊伍的穩定化、專業化和長效化建設。雖然很多貧困地區渴求專業人員指導,但是職業院校“支教”“支農”的參與率不高是不爭事實。一方面人才引進難度較大,另一方面貧困地區職業院校自身發展相對滯后,師資力量薄弱,專業化水準不高,制約了貧困地區人力資源的深度開發。
四是扶貧組織統籌不夠,缺乏協同機制。協同機制是解決當前精準扶貧深度不夠、范圍偏窄和內容受限的根本出路。我國貧困問題具有明顯的區域性特征,如民族地區、邊疆地區、革命老區等集中連片特困地區,因自然歷史等因素導致貧困程度較深、貧困成因復雜、脫貧任務艱巨。當前,還沒有較好地建立區域協同、校校協同、東西協同等幫扶機制,或沒有充分發揮其作用。
針對上述問題,職業教育扶貧應進一步明確高職院校的主體身份,跳出技能培訓和區域限制,不局限于個體、不局限于農業,通過產業化、項目化、專業化和協同化扶貧,助推精準脫貧,不斷探索創新精準扶貧新思路。
首先,要注重產業化扶貧。以教育促產業、以產業助脫貧。產業扶貧是激活貧困地區經濟活力和實現脫貧攻堅的關鍵舉措。我們不單單要解決貧困人口日常的衣食住行,更重要的是解決當地經濟發展的可持續問題。高職院校應立足專業優勢,結合貧困地區獨特的資源稟賦,因地制宜挖掘、整合資源,科學規劃和重點扶持相關產業發展。通過“學校+合作社+農戶”“學校+產業”等模式,幫助貧困地區開發特色農業、特種養殖、苗木種植、生態旅游、紅色旅游等具有比較優勢的產業,形成“貿工農一體化、產加銷一條龍”的產業鏈,真正實現精準扶貧的有效性和可發展性。
其次,要實施項目化扶貧。一些貧困地區為實現脫貧需求和供給的有效對接,紛紛嘗試科學化規劃、項目化管理和超市化服務的脫貧攻堅新模式。高職院校要積極應對扶貧方式的轉變,統籌各類資源,補齊短板,實施項目化扶貧。一是積極認領扶貧項目,以一個個切實可行的項目為載體,組建專家團隊對口援助,幫助農民以項目形式爭取國家開發銀行安排的精準扶貧貸款,促進脫貧需求和幫扶資源的雙向配置。二是主動開展創業扶貧項目,充分利用眾創空間、創業學院、創業園等創新創業平臺,鼓勵引導在校教師和學生開展與精準扶貧相關的創新創業活動,使相關創新創業成果服務鄉村振興戰略,以創業帶動就業。三是緊緊抓住國家對扶貧項目金融支持的契機,合理統籌和應用教育、人社、扶貧、農牧等培訓資金,力爭將更多的社會資金引入高職教育與培訓領域,最大化發揮精準扶貧功效。
再其次,要強化專業化扶貧。精準扶貧的專業性很強,需要專業化的人才隊伍。高職院校要充分發揮優勢,抓住精準扶貧的“生命線”,為貧困地區打造一支素質高、能力強、技術硬的人才隊伍。一是加強智力幫扶。扶智慧、扶知識、扶技術是高職院校精準扶貧的重要內容,通過擴大高職面向貧困家庭招生比例,健全“獎、助、貸、勤、補、免”資助體系,開辟就業幫扶綠色通道,阻斷貧困的代際傳遞,或提供技術應用推廣和成果轉化服務。二是加強科技幫扶。高職院校要充分發揮技術優勢,突出智力幫扶,組織產業聯絡員、教授服務團、科技特派員派駐貧困地區,為貧困地區提供科技咨詢、科技成果轉化與示范、新技術和新產品推廣等科技服務。三是優化培訓幫扶。高職院校要為貧困地區量身定做技能培訓,因地制宜開展新型職業農民培訓、涉農專業現代學徒制、開設民宿服務特色培訓項目等,切實提高貧困人員就業技能和創業能力。同時,高職要運用現代信息手段,開發線上智慧學習平臺,做好信息咨詢、在線培育、后續跟蹤工作,鞏固扶貧效果,防止返貧現象發生。
最后,要完善協同化扶貧。協同化扶貧包括東西部區域間幫扶和貧困地區區域內協同兩個層面。一是加強東西部扶貧協作。東部的高職院校應采取“對口幫扶”的方式,一方面與貧困地區職業院校建立幫扶關系,給予專業建設、教師培訓和教學改革等方面的精準指導,逐步提升貧困地區職業教育辦學水平,另一方面把學校資源優勢同貧困地區的脫貧致富緊密結合起來,建立健全產業結對幫扶機制。二是推進區域內協同扶貧。高職院校可聯合區域內其他職業院校建立技能培訓基地,通過承接本土化人才的定向培養和培訓項目,培育更多契合區域發展需求的技術技能人才,緩解人才緊缺和流失的現實矛盾。同時,高職院校要把握住區域發展的共性,尤其是連片特困區的精準扶貧,通過產業扶持、項目推進、技術支持等參與連片開發,形成真正的社會扶貧合力。三是深化校校結對幫扶。高職院校要進一步發揮優勢,采取“對口幫扶”的方式,與貧困地區農村職校建立幫扶關系,在專業建設、教師培訓和教學改革等方面精準幫扶,逐步提升貧困地區職業教育辦學水平,培育更多區域發展需要的高素質人才。
(作者系廈門大學教育研究院博士研究生、浙江省現代職業教育研究中心研究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