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精品資源共享課建設是創新發展行動計劃中高職院校課程改革的重要組成部分,“電機與電氣控制”精品資源課是寶雞職業技術學院機電一體化專業的重點建設課程。本文針對課程團隊、課程內容體系、課程培養模式、課程特色等方面進行研究,通過本課程的資源共享,轉變了教師的教育理念,改變了學生的學習方式,為高職機電專業課程改革發展提供參考意見。

關鍵詞】電機與電氣控制 精品資源共享課 課程建設

基金項目:寶雞職業技術學院2018年度院級科研課題“《電機與電氣控制》精品資源共享課建設研究”(項目編號:2018133Y)。

隨著高等職業教育創新發展行動計劃建設的完成,高校優質課程資源的建設也步入一個新的臺階。目前高校常見的課程形式包括在線課、精品資源共享課、云課堂、MOOC等,其中精品資源共享課是在原精品課的基礎上升級轉換而來的。精品課主要是以教師為服務主體,便于教師相互學習與授課,而精品資源共享課主要以在校學生和社會學習者為服務主體,它是在長期教學中積累了先進的教學方法和理念,有良好的教師團隊,并且得到學生的認可,有著很強引領作用的課程,所以也是各高校課程建設的主要方向。

它主要有兩個特點:一是課程內容精煉。對于高職授課而言,學生打開課程資源后要在第一時間吸引他們的注意力,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趣,摒棄長而繁瑣的講解,以短而精的講解激發學生自主學習的動力。而內容精煉不代表內容少,應包括基礎資源與擴展資源,同時要與職業崗位相互對應。二是資源的共享。精品資源共享課不應僅面向在校學生,還要面向社會學習者,尤其要適應移動互聯網平臺和各種移動應用終端,通過網絡共享將課程建設成果不斷延伸。

建設團隊

精品資源共享課建設團隊主要由原精品課團隊組成,其中專業負責人、課程負責人對課程進行整體規劃布局,團隊成員各負其責,充分發揮各自優勢,協調配合,形成一個有著深厚學術造詣和實踐經驗的高水平教學團隊[1]。教學團隊中不僅有來自教學一線的教師,也有來自企業的工程師,能加強實踐指導實現校企共建課程。其中,主講教師3名分別是老、中、青三個層次,分布合理,主講教師各自負責所講內容建設與制作,同時也包括后期的管理與維護,省去專業網站維護人員。教師在網站維護的同時,還可以解答學生的提問,批改作業,與學生一起討論、交流,拉近師生距離,也能發現課程教授中的問題并加以改進,課程團隊基本情況如表1所示。

精品資源共享課建設

寶雞職業技術學院機電信息學院機電一體化專業的“電機與拖動”課程與“機床電器”課程,自2009年9月開始將其合并為“電機與電氣控制”,并作為本專業的基礎課程,總學時86個學時(其中含實驗24個學時),包括2周的電機檢修實訓課程。本課程2012年申報院級精品課,同年建設并驗收通過。在建設中主要是建立了課程內容體系、課程資源、實驗實訓教學體系等內容[2];在教學方法上采用先理論—后實踐—再理論的方法;知識體系按照電機結構、電控原理、PLC編程學習;課程概念重點把握電機旋轉磁場及電控低壓電器等概念;技能提高采用先實踐認識、后課程實驗實訓的方式,取得了預期的效果。課程內容體系如圖1所示。

圖1 課程內容體系設計

1.依據崗位設置課程

精品資源共享課建設依據人才培養方案中的崗位群和工作任務來設置具體課程,現有的崗位群主要有機電產品生產現場操作人員、自動化生產線設備現場技術人員、制造類企業的機電設備維護與管理人員、機電設備銷售與售后服務技術人員。這些人員應具備的專業能力有:對常用機電一體化設備的機械結構、電氣系統進行安裝、調試及維修的能力;修改控制程序和對常用工控設備進行程序設計的能力;普通機床和數控機床編程與操作的初級能力。這些崗位與能力要求要隨著社會發展而不斷變化,寶雞職業技術學院“電機與電氣控制”的相關教師通過走訪企業和高校,分析目前本地區工業企業崗位,最終得到的崗位工作能力是:電機的維護與保養、電氣線路的安裝與調試、線路故障排查等,以此來確定課程內容體系與課程內容,并與秦川機床廠合作開發課程內容。

本課程的內在邏輯是:

(1)以傳統啟停控制為主線,講述直流電機、交流電機、變壓器等實踐應用控制項目,在具體項目中分解知識點。

(2)以調速、位置控制為主線,講述步進電機、伺服電機等電機的控制項目,討論編程控制方法。

2.項目教材

圍繞本課程內容體系與人才培養方案,以理論知識最終應用到實踐為目的,以任務為引領、項目為依托、獲取能力為目標,組織編寫《電機與電氣控制技術項目式教程》(主編唐惠龍、牟宏均)。該教材和傳統教材相比有四個特點。

(1)以項目教學為主線,實時介紹相關基本理論,同時將抽象理論形象化、簡單化便于學生理解。如介紹三相異步電機旋轉磁場時,在講理論的同時將三維模型教具與多媒體動畫相結合,既能動手實踐又能仿真模擬,學生理解起來更容易。

(2)將最新實用電機控制技術加入本教材,如步進電機、伺服電機、永磁同步直流電機等,突出教材內容的前沿與實用特點。

(3)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將工程實際控制案例加入教材案例中。

(4)為電機實訓增加相應知識點,包括檢修工具、工藝、檢修方法、故障判斷、電機拆裝步驟等,給電機檢修實訓提供了使用的參考范例。

課程培養模式與目標

以工學結合培養模式為基礎,以真實的機電產品制作、檢修為教學設計,以企業員工標準為課程評價標準。課程的根本目標是培養學生電氣控制線路分析能力、電氣設備的安裝、調試、運行和維護能力及職業道德與敬業精神,這是學生在工廠成長發展的基礎。同時,將學生能力分為通用能力、專業能力和核心能力,全面發展素質教育,提升學生的綜合能力。

1.課程內容模塊

課程采用的是理論—實驗—理論—實訓—上崗的教學模式,課程內容融入高低壓電器裝配工國家職業標準、維修電工國家職業技能標準[3],內容涉及安全文明生產、基本儀器儀表的使用、電氣識圖、安裝調試等,使學生逐漸掌握電氣技術的基本技能。課程內容模塊如表2所示。

2.課程基本資源建設

課程基本資源建設涵蓋了教學所需的資源,包括人才培養方案、教學團隊、課程標準、授課計劃、課程單元設計、課程錄像、典型案例視頻及企業生產工具、生產對象、生產場景、校內教學條件等。具體內容如表3所示。

3.拓展資源建設

拓展資源建設主要是能為學生提供知識點以外的相關內容,同時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體現了資源的多樣性與交互性,主要包括學生實訓視頻、虛擬實訓項目、企業案例、企業網站鏈接、動畫素材、在線測試、習題庫、試題庫、移動應用等。具體內容如表4所示。

資源共享課程特色

1.以學生為主的導向學習

建設精品資源共享課的目的就是服務于學生,所以課程建設的好壞要由學生評價,如學生在網上論壇中實時發表對課程的看法和認識,若有的學生反映課程視頻時間過長、課程動畫偏少、網上提問解答不及時等問題,教師會進行及時整改。對于課程資源的問題,課程組教師可通過學生的反饋對課程資源進行重新完善與改進;對于網上問題解答不及時的現象,會采用電腦與手機APP兩個平臺互聯互通,確保教師管理員能及時看到學生提問,同時將教師管理員從本專業教師擴大到企業工程師,便于學生得到更專業的指導[4]。

2.濃厚的學習氛圍

學生通過網絡平臺學習時,網站上的問題解答與討論區、錯誤案例均為剛入門的他們提供了借鑒與指導。另外,課堂簽到、提問、作業這些環節在使用積分獎勵后,學生上課的積極性大大提高。學生上課時從以前低頭看手機,變成現在抬頭用手機,積極性再次得到激發。網站上的技能大賽模塊還為有興趣的同學提供繼續提高的機會,教師也可通過技能大賽模塊選拔和培養技能大賽選手,這種培養可以將大賽的經驗與方法不斷傳承下去,形成一種人人好學勇爭先的學習氛圍。

3.虛擬仿真技術

本課程的知識既有基礎理論又有實踐操作。學生在學習理論知識后,在實踐時總是力不從心,為了彌補理論與實踐之間的缺失,學院加入了虛擬仿真軟件,讓學生學習完理論課后,在課下使用仿真軟件先模擬操作,通過它來發現自己的問題與錯誤,以便實際操作時能順利完成任務。

結 語

通過高職“電機與電氣控制”精品資源共享課的建設,促進了教師教學觀念的改變,推動了教學方法的改革。學生從被動接受變成主動自學,同時通過精品資源課的使用,教師的角色也從課堂主講變身為引導者、啟發者,將課堂的主動權交還給學生,教師對精品資源共享課的態度也從原先的被動接受變為現在積極使用。但是本課程建設中還有很多不足。

1.要繼續豐富教學資源,提高資源的有效性和多樣性,以便吸引更多的學生、教師、社會學習者訪問網站學習,使資源的共享性、有效性更大化[5]。

2.課程建設應該繼續與企業合作,將知識點與企業設備應用結合,教學過程與企業生產相互對接,使學生畢業后直接勝任生產崗位。

3.通過收集課后的學生評價、社會評價等信息,不斷改進課堂教學方式,使教學效果不斷提高。

4.對課程建設的監督與管理需要學院制度和資金的保障,只有對課程精心管理與督導,才能使課程不斷成長壯大,與時俱進,最終形成具有自己特色的高校精品資源共享課。

參考文獻:

[1]程婧璠、劉兵、袁小會、劉岑、劉桂花、高淼:《高職制造類精品資源共享課建設探索》,《武漢工程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6年第28卷第3期,第82-84頁。

[2]宋躍、余熾業、胡勝:《“單片機與接口技術”精品資源共享課設計與建設》,《實驗技術與管理》2017年第34卷第6期,第150-153頁。

[3]雍麗英、趙丹、崔興艷、高波:《基于校企對接的課程開發與建設——以國家級精品資源共享課〈機床電氣設備及升級改造〉建設為例》,《哈爾濱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4年第3期,第7-8頁。

[4]雷慧杰、王立輝、姚玉欽:《基于自主—協作學習模式的精品資源共享課建設研究與實踐》,《安陽工學院學報》2015年第14卷第2期,第119-122頁。

[5]于微波、劉克平、張德江、王麗娜:《計算機控制系統國家級精品資源共享課建設與實踐》,《吉林省教育學院學報》2017年第33卷第1期,第90-94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