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業負擔非重壓但隱患大

出乎意料的壓力感受:負荷重≠壓力大

據調查,遠多于其他國家且違規“超時”的作業,并未絕對地讓中國學生感到很大的壓力。有研究對6000余名初中生開展了對于語文和數學家庭作業的調查,當問到“作業給我造成了很大的心理負擔”時,有約80%的學生不認同這一消極陳述。多項國內外研究都反映:作業負荷是客觀事實,但壓力大小是主觀感受。當學生感到完成作業不是不得不承擔的負擔,而是一種自我認可的內隱需求時,作業對他們來說就會變得有興趣或有價值,就會成為學生的自覺行為,反之則會成為負擔與過度的壓力。

作業問題的真正癥結是學習動機與學習成效

雖然學生的作業壓力感低于我們的判斷,但其背后的原因與影響卻存在很大的隱患,更加不可忽視。

首先,中國學生缺少內發學習動機,缺乏學習興趣和快樂體驗。國際比較調查研究發現,我國學生認真對待學習,積極應對作業的原因來自于學校和家長傳遞給他們的“成績的重要性”“升學競爭的嚴峻性”“出人頭地的必要性”等,學生具有強烈的外在學習動機。因此,在“想上好大學,想有好成績”“現在學習最重要”等題目中,我國學生的得分都優于其他國家;而面對“解答出問題或學到東西時感到快樂”這一問題的得分,卻遠低于其他國家。而這后一題目恰恰衡量的是學生內在的學習動機。

相似的,PISA科學測試的研究結果發現,我國學生學業成績世界第一,但“將來是否愿意從事科學領域工作”的統計數據卻偏低,這反映出分數理性與學習情感存在著反差。

中國學生積極應對繁重的課業負擔的背后是功利性的學習目的,透支的是學習的興趣與樂趣,導致的結果是缺少內發的學習興趣與持久的學習力,甚至阻斷了從事相關領域事業的可能性。

其次,中國學生的作業“重負低效”,學生付出多收益少。中西方教師在作業類型設計上存在較大差異。我國中小學生的作業形式以封閉式的書面作業為主,作業內容以復習為主。有研究表明:中學90%、小學80%是書面作業,84.9%的學生表示作業內容是復習當日所學。

當我們在封閉的室內,埋頭伏案不斷刷題,大量地背背、抄抄、算算的時候,國外的孩子在做什么呢?在美國,教師注重作業幫助學生知識與技能的應用、遷移、綜合與創新,如語文作業的拓展閱讀、寫讀書摘要、編寫童話、看名著改編的電影,數學作業讓學生編題、寫論文;歷史作業讓學生看相關歷史事件的文學作品與影視作品等。可見,美國作業多是體驗型、探究型的作業。在日本,作業的內容關注學生的生活實際,如要求學生養一種植物并觀察植物的成長等。近年來,日本特別關注學生的自主學習,鼓勵學生自主設計作業,提倡學生做“自由研究”。

可以看出,國外的作業不僅不少,而且很難——“少”的只是書面作業,形式多樣、內容豐富、貼近學生生活實際的作業卻很多,而且鼓勵學生體驗感受、應用遷移、發現創造;從難度看,國外這種完成小論文、準備演講、開展項目研究或者培養觀察植物都不是短時、單次可完成的,且沒有“標準答案”,這樣的作業更難完成,但卻充滿挑戰與趣味。

“作業大餐”可以更科學更營養

作業作為連接教與學、家與校的重要一環,其改革遠滯后于課程與教學的改革。我們對于作業功能定位的認識、作業內容與形式的設計實施,都亟待改變。

改革作業配方,讓作業科學合理

作業的內容、形式、數量,可以說是教師為學生開出的課后營養餐的配方。配方科學合理與否,直接影響學生的“就餐體驗”和“營養吸收”。

在我國,作業長期以來被視為課堂教學的延伸和補充,是對知識的鞏固和對技能的強化。因此,要解決這一觀念下作業負擔重的問題,要重新認識作業的內涵與價值,進而改進作業的內容與形式——

作業不僅是復習鞏固,還是校內課程的動態延伸與生長,更應該是滿足學生個性化學習需求的重要活動。因此,作業的形式與內容不能局限于書面的訓練式作業,更需要活動作業、實踐作業、研究式作業。我們需要根據學生不同發展階段的學習規律、不同學科的教學規律以及不同個體的差異需求,合理搭配不同類型的作業。

我們可以嘗試以下四點規則,第一,在學校無法實現的內容優先成為作業,如各種體驗與實踐的作業。第二,在學校可以實現但在校外更適合實現的內容,適當布置成作業,如擴展閱讀、資料搜集、項目研究、活用知識解決生活中的問題等。第三,與環境無關、家校都可以實現的內容,盡可能通過高效課堂的方式整合在校內完成。第四,各種類型的作業均須適度適量。美國作業問題研究專家哈里斯·庫珀提出,家庭作業存在一個最佳量,它取決于學生的年齡結構及發展水平,而一旦超出某個節點,家庭作業可能起不了任何積極作用,甚至產生消極效果。

改良作業配料,提升作業品質

“配方”決定作業是否科學合理,作業大餐﹄可以更科學更營養“配料”則決定作業的品質,即作業多大程度上達成教師布置作業的目的。為此,教師需要在清晰配方的基礎上,實現作業素材的“篩除、精選、創新”三步走。第一,篩除、清理不良品——懲罰性作業。罰算、罰寫幾十遍甚至上百遍的作業,不僅造成學生“重負低效”的學習體驗,還會導致學生身心壓力。第二,減少作業布置的隨意性,精選高品質作業素材。作業需要明確的指向和效果的預判,精選更必要、更有效、更能激發自主學習興趣的素材幫助學生學習和成長。第三,設計創新綜合性強、貼近生活實際、有利于核心素養提升的作業。這樣的作業設計較為復雜,評價也具有難度,需要教師的合作研究、開發積累與共享,形成更大范圍優質作業的資源庫。

調整作業搭配,實現多元共贏

首先,加強教師間合作,關注多學科共進,關照學生的整體發展。不同學科教師之間信息阻斷、缺乏配合,是造成作業超時超量的一個重要原因。部分教師難免只考慮到自己的學科,忽略了其他老師的作業布置量,甚至一些老師還有多教一些、多留作業、多學一些的以“量”取勝的心態,用作業數量代替了作業質量,其結果是每一科目疊加,辛苦卻都堆積在孩子們身上,犧牲了學生拓展多種能力、發展興趣的時間與精力。其次,加強家校配合,共同為學生減負。一邊是教育部發文、學校和教師為學生“減負”,一邊是家長增加補習班和課外學習量為學生“增負”,而原本主張減負的家長越來越多地迫于這些周圍潛在“競爭者”帶來的壓力,只好屈從焦慮被迫“增負”,形成中小學生負擔“越減越重”的怪圈。教育評價與教育現實的距離、教育利益相關方之間的信任缺乏,導致這樣的困境,卻往往不是最利于學生成長。沒有政策的支持、家校的配合,學生作業負擔問題無法得到根本解決。

作業負擔微觀卻不微小。祛除作業負擔的陳年頑疾,需要新觀念與新配方,更需要教育利益相關群體的共同努力。

(據《光明日報》,有刪節)

責任編輯:楊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