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民族音樂教育教學方法與課程改革
作者:高 偉 西安音樂學院 陜西西安
發布時間:2019-02-13 16:45:26 來源:陜西教育報刊社
【摘 要】高校民族音樂教育對弘揚中華民族精神、提升當代大學生核心素養、增強當代大學生的人文底蘊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隨著時代的發展,當前高校民族音樂教育教學方法的不足之處逐漸顯現,要想形成高質量的、可持續發展的民族音樂專業人才培養制度,就要追根溯源,找到問題關鍵點,制訂相應措施,對高校民族音樂教育教學方法與課程改革提出對策。
【關鍵詞】高校民族音樂 教育教學方法 課程改革
我國疆域遼闊、歷史悠久,是一個統一的多民族國家。在漫長的民族融合歷程中,催生了璀璨、絢麗而又獨特的民族文化,各具特色、豐富多彩的民族音樂就是其重要組成部分。加強高校民族音樂教育對弘揚中華民族精神、提升當代大學生核心素養、增強當代大學生人文底蘊有著深遠意義。學校教育是音樂教育與文化傳承的主陣地,而高校是學校教育中的精英教育,民族音樂文化的傳承要借助于高校的音樂教育。隨著時代的不斷進步,高校作為培養高素質人才的機構,對民族音樂教育教學方法與課程的改革更應加快步伐。
高校民族音樂教育教學基本現狀
1.院校課程設置較為缺失
根據相關研究可知,高校課程體系中的音樂教育教學較為缺失。目前,高校通常只在藝術類院系開設音樂課程,文理工科學生除了在選修課中有一定的音樂課程之外,并沒有其他渠道能學習音樂,而民族音樂教育在音樂教育課程體系中所占的比例更是少得可憐。相當一部分大學生在高等教育階段幾乎沒有接觸過音樂或民族音樂的相關課程。
2.高等教育階段師資力量薄弱
當前的高校音樂教育課程主要講西洋音樂,一方面所開設的音樂課程內容基本以西洋音樂為主;另一方面,學校聘用的教師也以教授西洋音樂專業為主。這就造成了高校音樂教師隊伍建設有所失調,民族音樂教師配備不足、師資力量較弱,致使民族音樂課程難以開設。
3.大學生對民族音樂認知程度不足
多數大學生從小接觸的音樂類型為流行音樂,在成長過程中,流行音樂能跟他們的經歷產生共鳴,學生會根據自身的喜好來篩選樂曲。同時,當前中小學音樂教育課程的開設也存在不足,導致大學生在基礎教育階段接觸民族音樂的機會較少。因此,絕大多數大學生對于民族音樂僅限于略有耳聞,有的甚至連自己家鄉的民族音樂都一無所知,更別提會哼唱幾句。
4.尚未建立完善的教學體系
根據相關調查可知,目前高校的西洋音樂教育發展勝于民族音樂教育。高校音樂教育基本以西洋音樂教育作為主線,而民族音樂教育所占比例極其有限,并沒有形成一套適合國情、校情和學情的教育教學體系。教師在民族音樂的教學方法上也幾乎是照搬西洋音樂的教學模式,使得民族音樂教育缺乏獨立性和系統性,失去了民族音樂應有的趣味和內涵,有時還在民族音樂教學過程中出現種種漏洞。
5.高校開展民族音樂教育存在局限性
高校在開展民族音樂教育中存在一定的局限性,這種現象與我國從小學階段建立的音樂教學取向有關。我國現有的音樂課程體系中,尤其是在義務教育和高中教育階段,西洋音樂占據了大部分教學內容,因此,學生在學校中接觸的音樂教育以西洋音樂為主。當學生上了大學后,盡管有部分高校開展了民族音樂教學,但要在大學階段強行轉變教學內容、改變教學結構并不現實,也不能操之過急。而對于日常很少接觸或者幾乎接觸不到民族音樂的大學生來說,傳統的民族音樂教學方式會使民族音樂不“接地氣”,課堂缺乏趣味性,從而影響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學習效果。與此同時,高校民族音樂教育教學的師資不足、學生自身底子薄、課程體系缺乏創新等客觀條件,也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民族音樂教育教學工作的開展。
高校開展民族音樂教育的意義
1.開展民族音樂教育有利于弘揚愛國主義精神
民族音樂是民族文化的象征,也是愛國主義教育的重要部分。從古至今,我國都十分重視對青少年民族音樂的教育熏陶和人文素養的培養。回溯公元前1046年周王朝時期,民族音樂便已是其貴族教育體系中重要的組成部分。周朝官學以“禮、樂、御、射、書、數”作為學生需要掌握的核心素養。有禮則必有慶賀燕饗之樂,有慶賀燕饗之樂則必有五音宮、商、角、徵、羽的伴奏。由此可見,周朝的音樂教育事業非常發達,對促進社會安定、經濟發展有著重要意義,社會意識形態也有了較大改觀。
目前,民族音樂在歷史舞臺上仍舊發揮著重要作用,譬如“詩以言志”“歌以詠言”“文以載道”“寓教于樂”等做法一直是我國音樂文化和音樂教育的經典。一曲民樂可以喚起海外游子對家和祖國無盡的眷戀之情;一首民歌,能讓我們對偉大民族、偉大祖國深感自豪。因此,民族音樂教育有利于弘揚愛國主義精神。
2.開展民族音樂教育有利于增進學生對傳統文化的認識
在我國漫長的民族交融歷程中催生了絢爛多彩的傳統民族文化,民族音樂就是其中重要的組成部分。音樂教學中,學生可以在旋律的陪伴下走進歷史殿堂,進一步加深對我國優秀傳統文化的了解和認識。高校教師通過整合課程內容,以跨學科的融合形式幫助學生提升語文、歷史、地理等多方面知識的學習興趣。例如,一曲《陽關三疊》表現了唐代詩人王維在送別友人時難分難舍的憂傷之情;一曲《梁祝》細膩地刻畫了我國古代男女之間凄美的愛情故事,教師可以通過對音樂故事的講解,讓學生感受人們對封建禮制的不滿以及對純真愛情的向往。
3.開展民族音樂教育有利于提升大學生核心素養
民族音樂產自民間,流傳在民間,表現民間的生活、生產場景,也體現著廣大勞動人民的核心價值觀。在高校中開展民族音樂教育,有利于增強當代大學生的人文底蘊,使其具有人文領域的基本知識,具有以人為本的意識,懂得尊重、維護人的尊嚴和價值,具有健康的審美價值取向,有發現、感知、欣賞、評價美的意識和基本能力。
高校民族音樂教育教學方法與課程改革的對策
民族音樂不僅記載著人們世代的勞動成果與生活印記,更是勞動人民的智慧結晶。在民族音樂的傳承和發展過程中,我們應該去其糟粕,取其精華,在不斷創新的基礎上發展傳統藝術。高校民族音樂教育教學方法和課程的進一步完善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探討。
1.教育行政部門及高校自身要對民族音樂教育高度重視
首先,國家教育部及各省級教育行政部門應當對所屬高校的民族音樂教育狀況開展深入調研,基于調研結果對相關政策作出調整,并下發指導性文件,引起各高校甚至是各中小學對民族音樂的重視。
其次,各級教育行政部門、高校對民族音樂教育教學基礎設施建設應當高度重視,要優化音樂教師隊伍結構,培養民族音樂骨干教師,進一步提升高校民族音樂教師的專業素養;搭建專業的民族音樂教室,配置教具教輔等硬件設備;整合社會資源,積極參與地方特色民族音樂交流活動,實現“引進來、走出去”,促進高校民族音樂教育教學的發展。
2.結合學校文化,營造良好的民族音樂文化氛圍
在學校教育中,校園環境是促進學生發展的重要媒介,營造一個良好的民族音樂文化氛圍將有助于促進大學生對民族音樂的了解。一方面,教師可以引導學生組建民族音樂學實踐小組,舉辦民族音樂大賽、民族音樂會等活動,透過櫥窗陳列、媒體推廣、校園廣播等形式宣傳比賽成果,吸引更多感興趣的學生加入其中。另一方面,高校可以整合所處地域的社會資源,邀請民族音樂專家到校分享、指導教學工作,組織民族音樂專業團體進校交流演出,還可以利用校園廣播、信息化設備定期播放或展示一些優秀的民族音樂作品,讓音樂走出課堂,在生活環境中增加大學生接觸民族音樂和了解民族音樂的機會,從側面積極配合課堂教學。
3.構建完善的高校民族音樂教育課程體系
課程體系是否完善關系到受教育者知識體系的縝密性和整個受教育程度的完整性,因此,構建一套完善的、常態化的高校民族音樂教育體系迫在眉睫。對非藝術類院系的學生,可將民族音樂相關內容單列出來,作為一個重點教學內容教授;也可根據學校實情適當開設民族音樂必修課程,以一個學期或一個學年作為周期對學生進行多種形式的考查,如實踐成果展示、活動成果展示等。
4.在教學過程中轉變學生思想觀念
民族音樂是我國民族文化的重要象征,亦是民族教育和愛國教育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因此,在教學過程中,首先要引導學生深入了解民族音樂對于國家、民族及其個人發展的重要性。中國是一個統一的多民族國家,中華民族是中國躋身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唯一代表,習近平總書記在2015年中央民族工作會議中指出,中華民族和各民族的關系,是一個大家庭和家庭成員的關系;各民族的關系,是一個大家庭里不同成員的關系。五十六個民族兄弟姐妹是一家,各民族的音樂文化都是中華民族音樂文化中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
5.優化教育教學方法與手段,采取靈活多樣的授課形式
我國的民族音樂形式多樣、內容豐富,在教授民族音樂的過程中,教師應放棄生搬硬套西洋音樂教學模式的觀念,采用靈活多樣、生動有趣、“接地氣”的授課形式,激發學生學習民族音樂的興趣。如,在單純音樂鑒賞的基礎上,可以結合專題講座、外出觀摩、戲劇表演、課堂翻轉、微講座大賽、微課或專題研究等形式,給予大學生自主學習、自我展示的時間和空間,使大學生能更好地學習和了解我國民族音樂的特色和深層次內涵。
6.建立課程雙向評價體系
及時反饋和評價有助于教師改進教育教學方法,提升教師專業素養,同時,有助于幫助學生調整學習態度,提高學習積極性。因此,可通過設立過程性評價和結果性評價來推動教育教學改革,還可通過主客觀相結合的評價指標評估課程設置的合理性。
有條件的高校,如音樂藝術類高校、民族高校、師范院校等可考慮將民族音樂課程學分納入學生綜合素質評價體系,提升學生核心素養,讓其為民族音樂的傳承和發展貢獻力量。
民族音樂蘊含著一個民族的精神。為了讓民族音樂能更好地傳承和發展,高校應加強民族音樂教育,進行民族音樂教育教學方法和課程的改革以及完善高校民族音樂教育體系。在高校教育中可以而且應該普及民族音樂教育,一些民族音樂工作者在探索民族音樂教育教學中已經邁出了重要的步伐。高校民族音樂教育教學方法與課程改革迫在眉睫,但也不可急功近利,在改革的過程當中必然會遭受挫折,但是,只要我們堅持不懈,把工作認真落到實處,就一定會將我國的民族音樂更好地傳承并發展下去。
參考文獻:
[1]何文興、張新林:《論高級音樂教育在素質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保山師專學報》2012年第1期。
[2]金鐵宏:《發展民族音樂教育之我見》,《內蒙古師范大學報》(教育科學版)2001年第6期。
[3]肖常偉:《中國民族音樂概論》,西南師大出版社,1999,7。
[4]馮曉莉:《中國傳統音樂在普通高校公共藝術教育中傳承的現狀與思考》,學位論文,首都師范大學,2007。
[5]張凝寧:《對非藝術類普通高校音樂教育現狀的實地抽樣調查研究》,學位論文,上海音樂學院,200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