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隨著思想政治教育理論及其實踐的不斷發展,大學生對于思想政治教育理論的認識和學習也不斷深入。思想政治理論教育效果的進一步深化需要高校和大學生提高對于思想政治教育理論的理解和實踐,從而實現大學生將思想政治教育理論內化于自己的社會實踐和生活實踐當中,引導自身的全面發展。

【關鍵詞】思政理論 大學生 內化 路徑

課題:將“工匠精神”融入高職《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教學改革的研究與實踐(課題編號:XTZY17J12)。

思想政治教育通過歷史實踐和當代發展證明了它具有理論上的先進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理論、觀念、實踐方法、話語概念體系已經趨于成熟化。未來思想政治教育所承擔的時代任務是其對大學生發展的內化功能,應進一步提升大學生對于思想政治教育理論及其實踐的向心力,將自身的發展內化于思想政治教育理論的發展當中,在豐富思想政治教育理論的同時,也進一步促進自身的人格完善和發展。

思想政治理論教育的內化邏輯和意義

思想政治教育的相關實踐既需要實實在在的教育實踐和社會實踐,也要建構思想政治教育本身的理論發展和理論教育。歷史實踐已經證明,思想政治教育具有理論先進性的特點,若想要更好地貫徹思想政治理論教育的有效性,就應明確思想政治教育發展的特點和規律,并引導大學生深刻了解理論學習和理論認知對相關社會實踐的意義。思想政治教育既包含了思想政治理論要求和實踐導向,又包含了關于如何教育的實踐方法。思想政治理論教育要履行政治的意識形態要求,也要承擔教育的功能和價值,將兩者完美結合在引導大學生全面發展上是思想政治理論教育的最好實踐路徑。對于思想政治教育自身發展而言,理論教育要轉化教育邏輯,不再一味強調理論灌輸,而是要引導大學生作為教育主體進行理解、認同,這樣才能推進大學生相關思想政治教育的實踐。理解、認同的過程實際就是內化的過程,大學生對于思想政治理論教育的內化就是通過學習、實踐形成自身對于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解,從而形成自己的價值體系。隨著社會的發展和大學生自身發展的不斷變化,大學生對于政治教育和一般教育的接受需要內化來實現,內化包含著同化和順應。同化代表著大學生與思想政治理論教育在價值觀上相契合,能夠在價值觀上形成共識。而順應則是對大學生認識、實踐的更高層次要求,應符合思想政治教育中政治觀教育和影響的要求,同時也是大學生作為教育主體順應教育過程和教育規律的體現。

思想政治理論教育的內化邏輯和意義主要體現在思想政治教育自身的發展以及現實、時代對于思想政治教育發展的要求,更進一步講,也是教育本身發展和大學生發展的新需求對于思想政治教育發展的要求。思想政治理論教育遵循著思想政治教育的發展規律。思想政治教育經過歷史的實踐和驗證,已經漸漸形成相對完備的理論和體系,思想政治教育本身就是從實踐中來,進而形成理論,最后又回到實踐中去檢驗理論。思想政治教育的當代發展要進一步提煉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論精華,以減少對于大學生教育的阻力。思想政治理論教育的內化過程,應突出大學生作為思想政治教育主體的地位,以符合大學生的學習規律和發展規律作為出發點,進一步優化思想政治理論教育過程,使大學生在理解和同化中積極吸收思想政治教育理論并引導自身發展,而不是流于表面。思想政治理論教育的內化遵循著教育的規律,心理學家皮亞杰曾說過,認識是主體和客體相互作用的活動,而平衡是認識內在的本質特征。思想政治理論教育的內化過程就是將大學生與思想政治理論教育的內容作為主客雙方,通過內化的認識過程來實現大學生對思想政治理論的理解與接受。就大學生發展需求而言,接受思想政治理論教育正向的價值觀是自身發展所必需的精神要素。大學生自身發展同思想政治理論教育發展要求相一致時,才能實現個人與外在價值體系的平衡,從而能夠在社會價值體系下更好地實現個人價值觀的社會實踐。思想政治理論教育的內化要求與發展歸根到底是時代和現實發展的要求,在新的時代背景下,在不同的教育語境下,思想政治理論教育需要在自身內涵不變的前提下,采取不同的發展模式去適應不同教育主體不同的發展要求,同時以大學生作為教育主體開展內化型的教育體驗,實現大學生在新時代下的發展目標。

大學生思想政治理論教育內化的路徑

1.高校應優化思想政治理論教育的教學模式和教育理念

高校要實現大學思想政治理論教育內化實踐的有效性,首先要重視思想政治理論教育模式的轉變,這里的轉變是將傳統的理論教育方法以內化教育作為引導進行調整。內化教育對于傳統教育的改良,應從思想政治理論教育的模式、結構、理念等方面在硬件和軟件方面都進行調整,以期實現思想政治理論教育的內化價值。從高校思想政治理論教育相關的硬件建設上看,要求高校從行政管理上入手,加強思想政治理論教育的師資隊伍建設,并且對于思想政治理論教育的開發和實踐給予資金上的支持,激發相關教師隊伍在思想政治理論教育教學和實踐方面的積極性。同時,高校要重視思想政治理論教育的學科化發展,鼓勵學科間的交叉發展,并且在教學中鼓勵教師和學生積極探索思想政治理論及其實踐發展的可行性。高校對于思想政治理論教育的內化教育模式實踐要建立在合理的評估機制之上,合理評估的意義在于考查教師和學生對于思想政治理論教育的理解、認同及實踐的相關效果,這些實踐效果能夠及時調整學校思想政治理論教育的方法和路徑,同時也能進一步引導大學生在思想政治理論內化教育中的自我發展。內化教育是一項注重交流的活動,高校思想政治理論內化教育的實踐,就是引導學生在思想政治教育理論的學習過程中不斷發現自身的興趣點和契合點,鼓勵學生理解思想政治教育理論,并投入積極情感,形成主客觀上的情感共鳴,以外在的理論教育實現自身的全面發展。

高校要始終明確,思想政治理論教育的內化實踐效果體現在大學生自身的發展上,所以,思想政治理論教育的內化實踐要充分發揮大學生的主體作用,鼓勵大學生以自己的思想、發展需求來認識、理解和踐行思想政治理論教育內容。高校要搭建積極的情感交往機制,鼓勵學生在人際交往中實踐思想政治教育理論的真正內涵。同時,學生與思想政治理論教育之間也可以構建相互影響的交流機制,以正確的價值觀作為紐帶促進學生的價值創造以及思想政治理論和理論教育的進一步發展。

2.在心理層面引導大學生對思想政治理論教育的情感接受

內化的過程其實也是個體對外界進行理解、認同的過程,在理解階段主要是以心理形式來呈現。大學生對于思想政治理論教育的同化需要建構認同心理,以心理變化實現行為實踐,因此,應建構大學生接受主體與思想政治理論教育客體之間的關系。大學生基于自身發展需要,在社會環境和教育環境的作用下,對于客體即思想政治理論教育的內容進行選擇,從而篩選出認為適應自己發展或者是可以引導自己更好發展的要素。從兩者的主客關系可以了解到,情感機制是連接兩者的首要因素,也是決定因素。因為大學生作為認知主體,當他們對于外界事物保持積極情感反饋時會更容易接受,那么這時開展的教育活動是有效的;而當他們對于外在的教育活動產生厭煩心理時,對于教育內容是規避的,即使這個教育內容是對其有利的,也不會主動接受。建構大學生對思想政治理論教育的接受心理,應進一步推進內化教育,要從大學生與思想政治理論教育之間的關系入手,搭建起大學生自身認知的主體意識。當大學生能夠正確地判斷思想政治理論教育內容時,就會進一步對教育內容進行選擇,而這些選擇是符合他們的發展利益的。在認識之后,大學生需要做的事情是接受后的行為導向,這就體現在大學生對于思想政治理論教育內容的主動理解、主動調整、主動行為,隨后引導大學生在實踐中形成穩定的價值觀念和價值行為模式。大學生接受心理作為一種內化教育形式,需要結合外化才能構建完整的教育體系。高校應當在思想政治理論教育開展的過程中以潛移默化的方式引導大學生對于思想政治教育相關理論和實踐的認知、了解,不斷拓寬他們的認知視野,提高他們的能動學習和能動實踐意識。大學生對于思想政治理論教育的接受,歸根到底是以正確的思想政治教育價值觀進一步引導大學生對外界的認識和選擇,在取舍中明確自身發展的價值需求,從而實現社會實踐。

3.思想政治理論教育以價值觀引導大學生的性格內化教育

如果說同化更傾向于心理及心理驅動下的實踐,那么順應則強調的是個體對于外在價值的強烈認同,這種感知和順應是鐫刻在個體性格當中的。思想政治理論的同化教育需要引導大學生在塑造好接受心理之后保持思想和行為的持續性,形成自身的發展性格,這樣才能深層次、長久地引導大學生全面發展。

性格內化實質上是心理內化的延伸,它確保了主體對于外在認知、實踐的相對穩定性,從而保證了主體的認知反應和行為的內化性。思想政治理論教育對于大學生的認知刺激能夠促進大學生新認知思維的產生,能影響大學生新的行為實踐。外在刺激和內在反應的連續相互作用,使得大學生作為認知主體和行為主體逐步確立自己的認知模式和行為模式,逐步形成大學生個體發展的性格。思想政治理論在傳達社會規范和價值導向時,也使得大學生面對這些外在信息時更加明晰自己的所需,從而選擇性地將這些信息個人化處理,外在也就逐步改變著大學生的內在。思想政治理論教育對于大學生內化教育的過程,就是將外在雜亂、多元的社會規范及價值信息個體化成內在的過程。大學生通過心理感知來接受思想政治理論教育的內容,并以自身的理解和實踐形成自己的性格內化,這是大學生個體對思想政治理論教育的能動反映,也是思想政治理論教育對于大學生個體思想、行為及性格的塑造。思想政治理論教育要引導大學生個體性格塑造的實踐性,將大學生的性格培養放置于政治教育和社會發展要求當中,使大學生的性格塑造基于思想、道德與社會關系上。在思想政治理論教育要求下,大學生對于自身的性格塑造需要明確社會價值觀的認同,明確個體與社會之間的發展關系,明確個體性格與個體價值之間的關系,以價值認同引領性格塑造。思想政治理論教育最終目標是培養大學生思想、行為的性格化發展,引導大學生個性化發展,從而實現大學生以性格能力完善自身發展價值的目的。

參考文獻:

[1]劉艷豐:《論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化模式及其優化構建》,《黑河學院學報》2017年第5期,第87-88頁。

[2]賈彬:《新時期堅持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化路徑探究》,《黑龍江教育學院學報》2016年第1期,第89-90頁。

[3]林晶、紀璇:《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范式轉換的邏輯依據》,《內蒙古社會科學》2018年第3期,第34-38頁。

[4]梁方:《基于接受心理的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內化探析》,《長春教育學院學報》 2016年第3期,第19-21頁。

[5]陳慶國:《當代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性格內化教育研究》,《東北師大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6年第1期,第192-195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