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通過實證數據分析歸納省屬高校大學生就業力水平現狀,提出通過構建基于就業力的大學生就業政策體系、建立基于就業力培養的系統職業指導體系等途徑來提升省屬高校大學生就業力水平。

關鍵詞】省屬高校 就業力 提升 策略

本文系陜西省首批輔導員工作室“李萌工作室”建設研究成果。

引 言

大學生就業問題是最大的民生問題,事關社會穩定和千萬家庭的幸福,歷來受到黨和政府的高度關注。經過調研發現,大學生就業難的主要原因是其就業力不能滿足用人單位的要求,因此,有效提升其就業力是關鍵所在。

省屬高校是省、市負責管理的高校,地方政府撥款是其主要經費來源,而往往受制于當地經濟水平,學校對教學軟硬件的投入都十分有限,由此導致地方高校大學生就業力普遍不高。與此同時,本地生源在省屬高校在校生中所占比重越來越大,越來越多的大學生選擇在家鄉學習、就業,造成地方就業競爭加劇,致使用人單位更加注重從就業力角度考查應聘者。以陜西省為例,根據《2017年陜西省高校畢業生就業質量年度報告》統計數據顯示,2017年年底全省共有普通高校畢業生338045人,有179054人留陜工作,占比為53%。由此可見,省屬高校大學生的就業力水平關系著地方經濟的發展和社會的穩定,必須給予高度重視。

省屬高校大學生就業力現狀分析

為了解大學生目前的就業力水平,課題組在訪談和預調研的基礎上歸納出32項重要就業力因子,并分別設計了針對用人單位和高校畢業生的調查問卷,運用李克特5.0法進行數據統計分析?!坝萌藛挝粚Φ胤礁咝4髮W生就業力水平需求情況調查問卷”由用人單位根據實際情況填寫,旨在了解用人單位對各項就業力因子的重要性評估以及對大學生實際水平的評價。樣本涉及黨政機關、事業單位、國有企業、三資企業、民(私)營企業五類省屬高校畢業生主要流向的單位類型,代表了用人單位的普遍意見。該問卷共發放300份,收回290份,有效問卷287份,有效回收率為95.7%?!暗胤礁咝4髮W生就業力水平調查問卷”面向大學生發放,旨在了解畢業生對各項就業力因子重要性的評價及對個人能力具備情況的自評。樣本選取西北大學、陜西科技大學、西安財經大學、陜西學前職業技術學院、陜西能源職業技術學院等七所省屬院校,涵蓋了省屬高校的所有類型,該問卷面向理、工、管、文等12大學科門類的700余名畢業班學生發放,學生學歷包括??啤⒈究?、碩士、博士四個層次,收回問卷671份,有效問卷621份,有效回收率為92.5%。然后使用SPSS 20.0軟件對數據進行處理,梳理歸納出地方高校的大學生就業力現狀。

1.大學生對就業力的重視程度低于用人單位的重視程度

大學生對各項就業力項目的重視程度平均分為4.07,用人單位則為4.14。從具體指標看,雙方重視內容也有差別,其中打分排名分值差距超過10位的有:個人形象管理(5,28)、鑒別判斷能力(21,8)、適應能力(16,4)、自我定位能力(17,29)、表達能力(24,13),括號中前者為學生就業力因子重視程度打分排名,后者為用人單位打分排名。由分析結果可見用人單位更看重學生在工作中的表現,而對個人形象管理和自我定位能力這些可以由用人單位統一規劃和調配的能力相對弱化。

2.用人單位對大學生實際就業力水平的評價低于學生自評

用人單位對大學生實際就業力水平打分均值為3.33分,學生的自評均分為3.62分,顯示用人單位對大學生就業力的實際情況并不滿意。雙方對具體就業力指標實際水平的評價也有較大差距,學生自評排名高于用人單位評價排名差距超過10位的就業力因子為:吃苦耐勞(4,24)、抗壓能力(11,25)、情緒管理能力(8,21)、忠誠(2,13)、適應能力(16,26)、應變能力(9,19)、組織協調能力(13,23),括號中前面數字為學生自評得分排名,后面數字為用人單位評價得分排名,可以看出讓用人單位最不滿意的因子多為個人心理素質和工作態度方面。用人單位評價排名高于畢業生自評排名差距超過10位的就業力因子為:自我推銷能力(25,3)、就業信息獲取能力(26,5)、計算機應用能力(29,9)、專業理論能力(30,12)、專業應用能力(31,20)、社會資本積累能力(22,11),括號中前面數字為學生自評得分排名,后面數字為用人單位評價得分排名,可以看出大學生對自己的專業知識和能力不自信。上述對比說明學生對自身就業力水平的評價與用人單位要求還有較大差距,需要繼續努力實現自身能力與職業需求之間的匹配。

3.畢業生和用人單位對就業力現狀均不滿意

畢業生認為就業力重要程度的均值為4.07,自身具備情況自評均值為3.62,表明畢業生對自身的就業力水平不滿意。用人單位認為就業力重要程度均值為4.14,畢業生實際具備情況為3.33,反映出用人單位對畢業生的就業力水平也不滿意。

提升省屬高校大學生就業力的途徑與方法

1.構建基于就業力的大學生就業政策體系

要破解大學生就業難題,首先應從就業力角度審視當下的大學生就業政策,調整政策框架,將制訂政策的目標從“就業率”向“就業力”轉變,制訂能充分調動政府、省屬高校、用人單位的互為補充、協同聯動的政策體系[1]。

政府應出臺鼓勵就業力研究及實踐的就業政策,擴大高校辦學自主權,支持高校特色辦學和多元化發展;加大財政投入力度,鼓勵高校開展提升大學生就業力的教學改革方案,支持開展相關學術研究;要把大學生就業力提升作為評估高校教學成果的重要指標,促進高校提升就業力教育水平。

高校應構建以就業力為導向的人才培養模式。高校的主要職能是教學、科研、服務社會[2]。對省屬高校而言,服務地方經濟社會發展是其重要任務。高校應實現就業力教育的全程化,確保每位學生能夠享受學校提供的相關服務,利用學校提供的平臺和資源充分發展自己的就業力。

用人單位應積極參與大學生就業力提升工作。用人單位應加強與政府和高校的合作,一是了解行業發展前景,為高校人才培養、課程設置、教學改革提供智力支持;二是提供實習實踐平臺,指派專人對大學生的工作實績進行點評和指導,及時查漏補缺。三是積極配合政府和高校開展大學生就業的相關調研,為政府制訂相關就業政策、高校開展人才供需預測提供基礎信息支持。

2.構建基于就業力培養的系統職業指導體系

當前,我國高等教育領域學生適應社會和就業創業能力不足,創新型、復合型人才缺乏[3]。系統職業指導體系的建立,將有助于大學生以社會發展和職業需求為導向,深入認知職場環境和社會發展動態,為適應未來職場做好準備工作。

第一,應強化專業教育課程的適應性。培養社會適應性人才是地方高校轉型發展的“試金石”[4]。高校必須整合校內外資源,將促進社會進步和科技發展的最新成果納入課程體系,增強課程的時代性和實用性。要根據不斷出現的新領域、新職業和新需求及時開發新興課程,促進專業課程體系的完善,提高學生的專業知識能力。

第二,應提高實踐教育課程的針對性。針對不同需求的大學生設置不同的實踐環節,允許學生多重選擇、多種嘗試,提高學生的整體就業力。

第三,應優化文化素質教育的實效性。文化素質類課程對大學生的價值觀養成和人格塑造具有積極作用,對大學生就業力的提升有極大促進作用。歐美發達國家非常重視此類課程并在課程設置中占有很大比重,如美國麻省理工學院賦予文化素質類課程50%的學分,而我國大部分高校都在10%~20%之間[5],遠遠不能滿足人才培養的需求。因此,應完善文化素質教育制度,將其全面納入課堂,并精心設計課程內容和呈現方式,讓學生在潛移默化中接受文化熏陶。

3.加強大學生就業主體意識教育

當今社會已經進入無邊界職業生涯時代,個體承擔自己職業生涯發展的主要責任,用人單位要求從業者具有可遷移技能,能力要求不再單一化,因此應加強大學生就業主體意識教育,使其在競爭中掌握先機。

首先,加強無邊界職業生涯意識培養。通過課堂、講座、團體輔導等形式,讓學生充分認識到當下職業世界的變化,引導學生提前做好充足的準備工作。其次,加強主動性人格培養。培養學生獨立自主的學習能力、質疑精神及獨到的見解。再次,加強自我管理能力培養。通過安排實習實踐等環節,讓學生在實際工作氛圍中鍛煉自己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參考文獻:

[1]張體勤、江巖:《基于就業力的大學生就業政策研究》,《中國人力資源開發》2009年第7期,第72-74頁。

[2]張勝利:《地方高校服務地方經濟社會的“道”與“行”》,《湖南社會科學》2011年第6期,第184-186頁。

[3]林雪明:《獨立學院大學生就業力的若干思考》,《教育理論與實踐》2012年第24期,第3-5頁。

[4]朱慶峰、孟克、顧坤華:《地方高校人才培養的社會適應性探究》,《中國高教研究》2015年第10期,第91-94頁。

[5]南京大學教育學院:《高校結構調整與大學生就業問題研究報告》,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