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從沒來過驪山。

對驪山僅有的認知都來自于歷史課本或文學影視作品。

機緣巧合,今年剛好有一個在臨潼培訓的機會,借著這機會,我可以近距離靜靜觀賞驪山了。

培訓在驪山腳下的一個村子旁邊,叫煜洋酒店,不知道為什么,我卻更愿意叫它羽陽宮。

每天清晨,從睡夢中醒來,洗漱完畢,我喜歡站在大大的玻璃窗前,遠望驪山。

不用極目遠眺,驪山就在我的眼前。

天陰的日子,灰蒙蒙的,霧霾一片。驪山和山腳下的村莊都看不清楚。

本來就是初冬的天氣,山和樹都失了生氣,現在再籠了這霾,愈發的沉悶。

只看見樓下街邊賣石榴的攤販,在瑟瑟寒風中,等待著過往的行人光顧。

最美的是天晴的時候。

沒有霧霾的籠罩,驪山俊秀的身姿清晰可見。

東方的天空已經明亮,太陽即將升起來。

山腳下,裹著一條薄薄的紗幔。輕輕的,淡淡的,不升不騰。

近處的幾戶人家,炊煙斜斜飄起來。

那是勤快的主婦正在給早起的家人準備早餐吧,炊煙中都帶著絲絲溫馨和甜蜜。

不一會兒,太陽出來了。

天更亮了,霧卻大起來了。

東方的霧最先升起來。慢慢地,山腳下的紗幔也開始變深,裹著人家屋頂的炊煙一起向山頂升騰,煙嵐一片。

整個村莊和驪山頓時籠罩在一片云霧之中。云霧裹挾著晨光,使村莊一片橙明。

慢慢地,霧散了,驪山的身影顯露出來。

高高主峰上的烽火臺、山頂的宮觀,全清晰可見。甚至,穿過層層疊疊人家的屋頂,可以看見華清宮的飛檐翹角、粉墻黛瓦。

就在這一瞬間,透過厚厚的歷史云煙,我仿佛看到了發生在驪山的一幕幕歷史悲劇。

2800年前,在高高的驪山上,周幽王為博褒姒一笑,烽火戲弄諸侯,終致身死國滅,留下千古罵名。

1300年前,唐玄宗李隆基和楊貴妃“春寒賜浴華清宮,溫泉水滑洗凝脂”,從此“春宵苦短、君不早朝”,終致“漁陽鼙鼓動地來,驚破霓裳羽衣曲”,只留下“在天愿作比翼鳥,在地愿為連理枝”的愛情千古絕唱。

80年前,“西安事變”一聲槍響,結束了十年內亂,建立國共聯合抗日統一戰線,并最終實現抗日戰爭的勝利。

三千年的歷史瞬息而過,歷史的云煙化作滾滾紅塵早已淹沒在歷史的長河中,留下的,只有殘存的遺跡供游人憑吊。

憑古吊今,倍感今天生活的美好。

責任編輯:塵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