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開放以來,在省委、省政府的領導下,我省民辦教育在數量規模、辦學條件、師資隊伍、實習實訓條件、專業建設、人才培養等方面均實現了跨越式發展,已成為一個享譽全國的知名品牌。特別是民辦高等教育,一直處于全國領先地位,是我省教育事業亮麗的名片。

“中國民辦高等教育硅谷”

省委、省政府分別于2000年、2008年和2011年出臺意見,突破性地提出了支持民辦高等教育發展的具體政策措施。2011年以來,我省每年投入3億元支持民辦高校發展的做法,更是在全國引起了巨大反響。此外,我省民辦高校多年來在堅持特色辦學、品牌立校、研究生教育試點、內部管理體制改革、民辦高校管理“去家族化”試點等方面始終勇立潮頭,積極探索,成為引領我國民辦高等教育發展的一面旗幟。西安因此也被稱為“中國民辦高等教育硅谷”。

在我省的民辦學校中,西安培華學院創建最早,其前身是1928年成立的西安第一女子平民職業學校,1958年停辦,1984年復辦,并沿用了西安培華女子大學的名稱。西安培華女子大學的成立得到了各級的支持與高度肯定。這標志著我省第一所真正意義上的民辦高校成立,我省民辦教育事業從此起步。

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國高等教育雖然有了蓬勃的發展,但據報道每年僅有不足2%的適齡青年可以享受高等教育,距“大眾化教育”和“普及化教育”還有很大的距離。剛成立的西安培華女子大學是一所民辦、自費、走讀、不包分配、擇優推薦的專科大學。它把我省地區職業學校的師資培養作為學校發展的任務。它的成立,讓更多的適齡青年得到了接受高等教育的機會。

我省恢復建立“民辦公助”西安培華女子大學的消息,在全國乃至國外不脛而走。《人民日報》《光明日報》《羊城晚報》以及日本的《朝日新聞》《讀賣新聞》爭相報道。祝賀信和求學信如雪片一般從大江南北匯至我省。2003年,經我省報請教育部批準,西安培華女子大學升格為民辦本科院校,更名為西安培華學院。

此后,西安翻譯學院、西安歐亞學院、西京學院、西安外事學院等一大批全國知名民辦院校相繼成立。經過幾十年的發展,我省民辦高校總數、民辦本科院校總數和萬人以上民辦高校總數指標均位居全國前列。

民辦教育風正好揚帆

我省民辦教育起步早、發展快,在全國具有十分突出的地位,引領了全國民辦教育的發展。這一切都得益于政府高度重視和政策扶持,得益于各民辦學校多年來堅持改革創新。

20世紀80年代,隨著改革開放的逐步深入,社會發展對人才的需求量越來越大。僅依靠國家辦教育特別是高等教育培養人才是遠遠不夠的,因此,探索新的發展路子成為國家教育改革面臨的重要問題之一。

在這方面,我省走在了全國前列。早在20世紀90年代初,我省就制定了社會力量辦學條例,省委、省政府出臺了許多重大措施促進民辦教育快速發展。政策的利好加上大勢所趨,我省民辦教育呈現出蓬勃發展的態勢,民辦院校大批涌現,而且越辦越好。我省逐漸成為全國民辦教育發展的“領頭雁”。

1996年我省頒布《陜西省社會力量辦學條例》,為1997年國務院頒布的《社會力量辦學條例》提供了大量可吸納或借鑒的條款和內容。2002年《民辦教育促進法》及其實施條例頒布后,我省在全國第一個頒布了民辦教育地方性法規《陜西省民辦教育促進條例》,引領各省紛紛出臺支持民辦教育發展的地方性法規,對推動全國民辦教育地方立法產生了深刻影響。

2018年1月,省政府印發了《陜西省人民政府關于鼓勵社會力量興辦教育促進民辦教育健康發展的實施意見》,通過開展分類登記、分類管理、差別化扶持,進一步積極穩妥地開展民辦教育分類管理改革,推進我省民辦教育持續健康發展。據悉,下一步,我省將結合國家層面的各項具體細則,逐步完善分類管理的各項制度要求,推進民辦學校分類管理,助力我省民辦教育事業實現追趕超越。

截至2017年,我省共有各級各類民辦學校(機構)4516所,占全省各類學校總數的18.4%;在校學生達155萬人,占全省在校學生總數的20.8%。其中民辦幼兒園3993所,占全省幼兒園總數的51.1%;民辦小學220所,占全省小學總數的4.6%;民辦中學176所,占全省中學總數的8.4%;民辦普通高等學校30所(含12所獨立學院),占全省普通高校總數的32.3%;另外還有民辦特殊教育學校6所,占全省特殊教育學校總數的10.3%。

我省教育事業新引擎

多年來,我省民辦高校已累計為各行各業培養了具有大專、本科學歷的畢業生15萬余人。民辦教育擴大了我省教育資源的總體規模,加快了我省教育現代化進程,為我省的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提供了強有力的智力支持和人力資源保障,成為我省教育事業重要增長點和重要組成部分。

民辦教育打破了原有的教育體制和教育格局。它促使教育在管理體制、運行機制、經費籌措、管理模式、人員聘任、專業設置、教學內容、教學方法、后勤管理、招生就業等方面產生了全方位的深刻變革,改變了由國家包辦教育的單一模式,調動了社會力量興辦教育的積極性,建立和完善了多元辦學體制,形成了以政府辦學為主體、全社會積極參與、公辦教育與民辦教育相互競爭、彼此促進、共同發展的新格局。

民辦教育充分體現了對市場經濟體制的適應性。作為改革開放的產物,民辦教育為公辦學校在經濟轉型時期如何適應社會發展和促進教育體制改革提供了新視角。它首次將市場意識、資源意識、投資意識和效益意識引入辦學活動經營中,通過合法有效的經營和合理配置資源獲取了社會效益、經濟效益和辦學效益的最大化。今天公辦學校實行的教師聘任制、后勤社會化等政策,就借鑒了民辦學校在發展中的經驗和做法。

民辦教育的發展豐富了教育供給形式和資源存量與總量。民辦學校提供的教育資源在一定程度上彌補了不足,協助解決人民群眾“有學上”的需求;積極提高教育質量,打造優質教育品牌,提供可選擇的教育資源,努力解決人民群眾“上好學”的需求。此外,民辦中小學注重差異化競爭,通過提高服務保障水平,提供放心、貼心服務,解決了留守兒童、貧困學生的就學問題和部分群眾的實際困難。

責任編輯:陳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