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體環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的思考
作者:楊葉枝 上海理工大學 中國上海
發布時間:2018-12-29 15:42:50 來源:陜西教育報刊社
【摘 要】21世紀以來,隨著互聯網技術的更新換代與不斷發展,人類在信息和智能雙革命疊加的時期迎來了新媒體時代。新媒體時代對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微博、微信、視頻、直播等各類新媒體平臺已經融入大學生的生活和學習,潛移默化地給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帶來了契機和挑戰。本文旨在通過對比傳統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和新媒體環境下的思想政治教學模式,發現各個要素之間的聯系,試圖探尋一條可行性更高、有實際意義的思想政治教育策略。
【關鍵詞】新媒體 微時代 思想政治教育
傳統思想政治教育面臨的問題
1.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多理性、少感性
如今的教育注重更多的是知識的傳播,而忽視了大學生作為一個人擁有完整情感和個性的特質。傳統思想政治教育重點在于灌輸理論知識,而沒有重視大學生的生活情感,忽視了對其情感要素的培養,致使思想政治教育者和被教育者建立感性的溝通環境相對比較困難。首先,兩者的身份不同。教育者大多不能以平等的身份和地位與被教育者溝通。其次,每個人的價值觀是根據自己的人生經歷慢慢形成的。教育者若是不能客觀地站在對方的角度和立場思考,沒有用積極的情緒去了解學生的內心世界,而是把自己所認為對的價值觀強加于學生,這樣的方式很容易使學生喪失和教育者溝通的興趣,甚至會產生不可調和的矛盾。
2.溝通模式比較死板,渠道單一
傳統思想政治教育通常以比較死板和僵硬的形式存在。政治理論課是大學生必修課之一,然而學生大都抱著應付的心態來上這門課。同時,授課的教師很少創新授課方式來激發學生的聽課興趣,使思想政治教育淪為一種口號。同時,這種現象還體現在溝通渠道單一的問題上。正式的溝通包括集體授課、班會講評、輔導員談話,主要是由教育者對被教育者進行思想和行為規范的條例灌輸;而非正式的溝通渠道則很少。這樣一來,溝通往往只是存在于有形的世界里,而忽視了虛擬世界先進的溝通方式。
3.大學生缺乏對于思想政治教育溝通的需求
溝通需求是社會需求中非常重要的一種。大學生通過不斷與人溝通獲取精神的安慰和寄托,化解心中的煩躁和困苦,溝通需求是完善個人精神世界的一種渴望。倘若溝通方式出現問題,或者教育者和被教育者關系出現問題,那么大學生就會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產生反感,不愿意參與到教育活動中。這種需求的斷裂,可能會使大學生思想和行為出現較大偏差,對其一生的成長都會造成不良影響。
新媒體給思想政治教育帶來的契機
1.新媒體給思想政治教育溝通提供了新渠道
以往,獲取信息的途徑有報紙、電視、廣播和電腦等,而現在手機、平板等移動終端日漸成了人們獲取信息的一個重要來源。微信、微博、博客、直播等為人們提供著大量文字、圖片、視頻、語音等各種形式的內容,信息可以被閱覽、被點評、被點贊、被轉發。這樣一來,每條信息在短時間內就可以被上萬人查看,每個人都是信息的傳播者,又是信息的生產者,而傳播次數和速度都是成倍增長的?,F在的大學生對新科技、新技術、新媒體的適應能力非常強,同時,他們也是手機和網絡的重度依賴者。微平臺已經成了大學生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大學生渴望社交、渴望新鮮的知識和信息。因此,思想政治教育者需要研究這些新媒體、新平臺,拓寬溝通渠道,利用新渠道傳遞正能量、傳播知識、傳播文化,這是教育者需要抓住的契機之一。
2.新媒體給思想政治教育帶來新資源和新形式
相較于傳統媒體,新媒體的最大特點就是形式多樣且功能豐富,在信息的發布和獲取上門檻很低,方便快捷。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來說,新媒體在知識共享、信息傳遞方面為其提供了新的資源平臺。方便的內容生產使得成本降低,周期縮短,實現了信息的最大程度傳播,體現了新媒體“去中心化”的特點。思想政治溝通方式也從面對面交流向網絡化溝通轉移。教育者和被教育者之間可以通過QQ、微信、郵件等形式互相交流溝通。新媒體的瞬時性不僅提高了溝通效率,還減少了面對面交流會出現的尷尬。
3.新媒體使思想政治教育溝通更具時效性和生活化
教育者可以利用新媒體的瞬時性和時效性與學生、家長隨時隨地建立線上溝通。傳統媒體是單向延時傳播,新媒體則是雙向實時傳播。只有雙方都愿意參與到討論溝通中,才能提高溝通的效率。即時通信是學生和教師日常交流反饋的工具,它最大的特點就是即時性。其傳播的方式豐富多樣,包括文字、圖片、語音、表情、視頻等,傳播的內容更是五花八門。傳播成本低和不受空間限制的特點使得教育者在世界任何一處都能和被教育者溝通交流,取代了長途跋涉面對面的交流,溝通形式也更生活化,兩者之間更平等。網絡語言和網絡表情等要素使得雙方拉近了關系,促進了情感交流。學生更敢于在教師面前袒露心聲,打破了教育者凌駕于被教育者之上的狀況,減少了學生的逆反心理,有利于民主的營造。
新媒體給思想政治教育帶來的挑戰
1.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受到挑戰
人們通過移動終端在碎片化時間內獲得了大量信息,但又時常沒有時間來消化和理解。這種現象最終導致內容的生產和傳播往往沒有經過深思熟慮的推敲和計劃。另外,新媒體中各種信息漫天發布的行為容易產生過多的垃圾信息,形成快餐文化。相比傳統媒體的嚴謹,新媒體更容易出現非主流甚至是無營養的內容,這給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帶來了不小的挑戰。網絡媒體信息非常豐富,浩如煙海,還存在很多不良的信息,會對我們傳統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帶來巨大沖擊。而大學生因為自我約束能力和判斷能力差,思想觀念很容易受到錯誤引導,不利于培養其積極向上的人生態度。
2.思想政治教育者的權威性受到挑戰
在傳統思想教育工作中盡管方式方法略微死板,但是教育者的權威性得以彰顯。如今新媒體時代,大學生成了網絡主力軍,使用新技術得心應手。他們往往能比教育者更敏銳地捕捉到新信息、新動態,有時會讓教育者感到尷尬。換言之,他們更容易跳過教育者,從網絡上獲得教育的內容并進行傳播。這種現象打破了教育者和被教育者之間的絕對界限。教育的主體和教育的客體不再清晰分明,而是集于一身,無形中給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增加了工作難度。
3.主流意識形態受到挑戰
意識形態的滲透問題是國家安全的重要課題之一,也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難題之一。大學生尚未形成成熟的人格,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還不穩定,對大量經過包裝的信息難以分辨。一些西方國家敵對勢力會借機利用新媒體誣陷和造謠,抨擊我國社會主義制度,攻擊共產黨的領導,煽動宗教極端組織,宣揚民族分裂思想,教唆暴力恐怖活動,其險惡用心昭然若揭。新媒體如今已經成為某些西方國家對我國進行意識形態滲透的重要媒介,大學生群體正是他們針對的主要群體之一。
構建新媒體時代思想政治教育新策略
1.加強教育者溝通的話語權和權威性
如今,教育者和被教育者之間的角色容易被新媒體互相轉換,這會導致教育者的話語權和權威性的喪失。因此,教育者首先需要調整自己的工作思路,加強線上溝通,把傳統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流于形式的方式剔除,但要保留像輔導員一對一談話、班會講評等傳統的溝通方式。傳統的溝通方式保留了教育者的權威性和話語權,線上溝通可以了解學生內心的真實想法,雙管齊下才能更好地掌握學生的思想動態。
2.建立思想政治教育多平臺集群效應
高校應根據新媒體時代學生的思想特征和要求,通過發揮集群效應不斷深化教育內涵,提升綜合專業素質,貼近學生實際,發揮信息技術的優勢,建立校園多平臺管理系統,積極傳播正能量和主流價值觀。例如,利用互聯網的虛擬性,在學生獎助工作判定環節采取線下面對面商議、線上背對背獨立表態的方式,確保結果的客觀和公正。目前,高校順應潮流大都建立了自己的官方微博賬號、微信公眾號。校園媒體應借此平臺,將思想政治教育不斷滲透到學生的日常生活中,形成“一端兩報三網四微”的新媒體傳播矩陣。
3.以問題為導向,加強新媒體管理
高校在運用新媒體傳播思想政治教育內容時,必須加強對新媒體內容的監管。作為發展中的新事物,新媒體是一把雙刃劍,還存在許多問題。高??梢酝ㄟ^技術手段在后臺監控不良信息,用科普講座等教育手段讓學生意識到違法、虛假、低俗的垃圾信息對社會和國家產生的負面影響。對互聯網的監管是世界性難題,層出不窮的惡作劇手段更是讓人防不勝防。因此,學校除了要借助法律武器之外,還應建立以問題為導向的管理辦法,并有相關應對機制來處理問題。
參考文獻:
[1]歐重香、賈坷、葉?。骸缎旅襟w時代高校輔導員工作的創新》,《柳州師專學報》 2015年第12期,第84頁。
[2]龍妮娜:《新媒體背景下高校輔導員隊伍實力建設的基本向度》,《學術論壇》2014年第4期,第162頁。
[3]趙欽政:《“微時代”下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溝通問題研究》,碩士研究生論文,太原理工大學,2016,6。
[4]趙利芳:《網絡環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傳播策略探究》,學位論文,蘇州大學,2016,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