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從我國引導一批非研究型普通本科高校向應用技術型院校轉型的背景出發,以應用型課程改革為切入點,闡述了工程教育認證標準對普通高校應用型課程改革的借鑒意義,提出了應用型課程開發的基本原則,應用型課程目標的三個向度與實現路徑,以期為我國高校應用型課程的深入改革提供新的思路和新的突破口。

關鍵詞】工程教育認證 應用技術型院校 應用型課程改革

基金項目:2017年陜西省教育廳教育教學改革重點項目《工程教育認證標準理念下的應用型本科院校課程改革實踐探索》,項目負責人:唐學學,項目編號:17BZ051。

應用型本科院校轉型的核心問題是構建應用技術型人才培養方案,而應用技術型人才培養方案的核心是應用型課程體系的構建和課程開發,如何建立科學、清晰、可行的應用型課程體系和課程開發模式是擺在所有向應用型院校轉型的普通本科高校面前的一個重要課題。

應用型課程改革研究的背景和現實意義

我國于2013年6月成為《華盛頓協議》預備成員。2016年6月2日,我國成為國際本科工程專業學位互認協議《華盛頓協議》的正式會員。這一事件對我國高等教育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意味著通過中國科協所屬中國工程教育專業認證協會(CEEAA)認證的中國工程專業本科學位將得到美、英、澳等協議中所有正式成員的承認,這將有效督促中國工程教育質量的提高,推動中國按照國際標準培養工程師并不斷提高工程技術人才的培養質量。同時,這是推動中國工程師跟國際對接的基礎,對中國工程技術領域參與國際競爭有著重要意義,也是中國工程師走向世界的重要一步。2014年,國務院提出引導一批非研究型普通本科高校向應用型轉型。這兩個重大事件在時間上高度重合,可以說都是我國教育管理層引導高等教育提高人才實踐應用能力的戰略部署。這一戰略的實現就是要把過去以學術和學科標準構建的人才培養體系轉變為以核心職業能力來構建人才培養體系。

課程開發是對學生接受教育期間的全部教學活動加以規范和設計,是對教學過程進行具體規劃。從教學過程來看,如果說課程開發是方案設計,那么,教學則是方案實施。所以,課程開發更多的是具有決策性質,是普通本科院校向應用型轉型和提高教學質量的關鍵。課程開發存在一般性模式,但不同人才培養目標和辦學定位對應不同的課程開發模式。人才培養目標和辦學定位是設計課程開發模式的前提。因此,高職高專院校、應用技術型本科院校、研究型大學這三個層次教育的課程開發模式的邏輯起點也就各不相同,見圖1所示。

高職高專院校的課程開發應以技能為起點,重在培養學生技能性的實踐操作能力,圍繞職業崗位要求來構建課程和教學內容體系,即能夠熟練運用崗位對應的職業技術,按照崗位職業規范操作。應用技術型本科院校的課程開發應緊密圍繞行業對應的工作任務,以工作任務為導向,以解決問題為核心,突出學生綜合和靈活運用知識和技術的能力。而研究型大學以將學術知識作為課程開發的起點,要求學生在系統掌握學科知識的基礎上進行理論研究,因此,是以學科體系來組織課程和教學內容,重在研究和創新。

工程教育認證標準對普通本科高校

應用型課程改革的借鑒意義

以美國《2014—2015年度認證性工程教育計劃標準》為例,它適用于三個層次,分別是本科一般標準、碩士一般標準和碩士專業標準。根據中國工程教育專業認證協會工程教育認證標準(2015版)的說明部分第一條:“本標準適用于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工程教育認證。”這一認證標準體系對應用型人才培養具有十分重要的參考價值,與我國應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養的層次完全一致。

美國《2014—2015年度認證性工程教育計劃標準》的專業標準是在滿足通用標準基礎之上適應于具體學科專業的教學計劃要求,包含對28個不同的工程分支學科課程、師資方面的詳細要求。從中國工程教育專業認證協會的工程教育認證標準(2015版)可以看出除通用標準之外,還包括了安全工程、材料、化工與制藥類等八大類專業補充標準,這些標準正是面對不同行業而設置的,與我國應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養定位(面向行業培養應用復合型人才)完全一致,而這種定位與高職面向崗位培養的技能型人才有著明顯的區別。因此,借鑒工程教育認證標準的理念和體系對構建應用型院校課程體系并進行課程開發十分具有針對性。工程教育的認證標準與我國應用技術型本科院校人才類型標準完全一致。

認證標準是工程教育認證的核心,基于“產出”的評價與認證原則在國際上是工程教育認證遵循的共同評價準則,這樣對人才培養質量就擁有一個清晰且完整可量化的評價體系。其基本原則可表述為: 1.你設定的目標是什么,即你要做什么; 2.你為實現這個目標做了什么,即你是怎么做的; 3.舉證說明你所做的。工程教育認證標準蘊含的以學生為中心、以目標為導向、持續改進質量的理念對于應用型本科院校轉型發展和應用型課程改革具有很好的借鑒和指導作用。首先,“以學生為中心”是一種教育理念和教育教學范式的更新。其次,“以目標為導向”第一要滿足當地社會經濟文化發展的需要,第二要滿足學科發展的需要,第三要符合認知規律,滿足學習者在未來社會變革中的可持續發展。“持續改進質量”是工程教育認證中質量保證的關鍵點。所謂持續改進,是質量管理中一種先進的管理原則和思想,是工程教育認證標準的核心。它在教育結果和目標評估的基礎上,對教學計劃進行改進,同時也將學生發展作為標準,在教學中形成持續質量改進的機制。基于這樣的核心理念,課程內容要注重專業知識、技能及未來的專業發展;課程評價要持續改進,重視過程考核和突出專業技能考核的課程考核評價體系,并對課程的實施建立質量監控與反饋機制。持續改進質量應一方面堅持認證時所設定的嚴格標準,另一方面又利用評估結果進行持續的教學質量提升,它是一種簡單的、柔性的質量認證理念。

綜上所述,借鑒工程教育認證標準推動應用型本科院校課程改革主要基于以下三個原因:第一,工程教育認證標準與我國應用技術型本科院校人才培養的層次完全一致。第二,工程教育認證標準與我國應用技術型本科院校人才類型標準完全一致。第三,工程教育認證標準其科學性和權威性已得到國際社會的廣泛承認。工程教育認證標準涵蓋了應用型人才的合理培養目標、明確的出口要求、完備的內容覆蓋、足夠的條件支撐、可靠的實施效果五大部分。工程教育認證標準理念科學,體系完備,標準清晰,對我國應用技術型院校的人才培養質量工程和課程改革具有十分重要的借鑒價值。

基于工程教育認證標準對普通本科高校

應用型課程改革的幾點建議

1.明確應用技術型院校的人才培養定位與課程開發模式

從2014年開始,國務院提出引導一批非研究型普通本科高校向應用型轉型后,我國高等教育除研究生教育外,現在實際存在三個層次:普通本科高校中研究型大學的本科、普通本科高校轉型為應用型后的本科、高等職業技術院校的專科。以學科體系為本位的教學模式是學術型本科高校的特征,這類院校通常是以學術為標準劃分學科體系、設置專業,以培養研究和創新型人才為目標。高職高專院校的特征是以職業崗位要求為本位,也就是說設置專業的標準是職業崗位,最終的目標是培養職業技能型人才。而應用型的本科院校則是將行業需求作為導向,將行業作為設置專業的標準,將培養應用復合型人才作為自己的目標。因此,應結合各高校實際情況,增強學校服務社會發展的有效度,增強學校與行業企業的合作度,增強培養過程與學生實踐的結合度,提高培養質量與行業需求的匹配度。培養模式體系如圖2所示。

圖2 應用技術型人才培養模式體系結構

通過該培養模式的試運行,逐漸摸索出一套更適合目前應用技術型大學的人才培養體系。按照該體系進行人才培養,預計一到兩年內可以實現創新創業教育與專業教育“兩張皮”向有機融合轉變。

2.完善和升級應用型課程開發的基本原則

“大工程教育思想”是工程教育認證標準的主體思想。美國麻省理工學院院長喬爾·莫西斯提出了“大工程思想”;美國工程教育學會發表《面對變化世界的工程教育》;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發表《重建工程教育:集中于變革工程教育專題討論會報告》。這些建議、報告反映當時美國高等工程教育改革“回歸工程”的動向。這一動向同時預示著,美國工程教育由此進入“使建立在學科基礎上的工程教育回歸其本來含義,更加重視工程實際以及工程教育本身的系統性和完整性”的“工程模式”階段。具體而言,“大工程教育思想”主要包括以下三個方面:第一,強調工程教育的系統性;第二,強調工程教育的綜合性;第三,強調工程教育的實踐性。基于“大工程教育思想”的三個方面我們可以概括出應用型本科院校課程開發的三個原則,即系統性、綜合性和實踐性。

系統性主要有兩方面的含義,一是系統地提升學生的學習。這里系統地提升學習不只是簡單地獲取知識和信息,而是對專業知識的學習、技能的提高和學習能力的提升。二是培養復合應用型人才。即應用型本科院校培養的是面向行業的復合應用型人才。任何一個行業在社會這個系統中都不是孤立存在的,復合應用型人才的培養應立足本行業知識技術的應用,同時,還應掌握與本行業相關的科學、技術、社會、政策、經濟、環境和文化知識。

綜合性包含微觀和宏觀兩個層面,微觀層面主要指圍繞工作職責和任務,綜合運用本行業知識和技術解決問題。宏觀層面則指將本行業的活動放在社會大系統中考慮其所帶來的后果和影響,采用社會、管理、經濟、環境、文化等多種學科綜合知識來解決在社會大型系統中的存在問題。

實踐性包括模擬實踐、行業實踐、創造性應用三個階段。所謂的模擬實踐是學生動手進行實踐的基礎,也是學生不斷積累并運用所學的行業知識和技術解決模擬行業問題的起點。而行業實踐則是學生基于模擬實踐以解決具體行業問題的探索和提高。創造性應用則對學生提出了更高的實踐要求,學生只有在掌握了實驗并且完全具備行業實踐能力,才可以達到創造性應用的要求。從模擬實踐到行業實踐再到創造性應用,體現的是學生實踐的三個層次,前一個層次為后一個層次的基礎,后一個層次促進前一個層次的提升,這三個層次是不斷遞進的過程。

3.應用型課程目標的三個向度與實現路徑

大工程人才的素質可以概括為專業素質、綜合能力以及工程倫理素養三個維度。這三個維度也是應用型本科院校課程目標的三個向度,即通過課程使培養對象具備專業素質、綜合素質、倫理素質。工程教育認證標準指出實現這三個維度的素質,應分別通過以下三種方式:通過大專業教育方式強化大工程人才的專業素質;奉行“全人教育”理念提升大工程人才綜合能力;從“知”到“行”內化大工程人才倫理素質。應用型本科院校課程目標的實現路徑相應可以由以下三部分構成:第一,通過大專業教育方式實現人才培養的專業素質目標;第二,通過通識教育(包括人文素質和科學素質)實現人才培養的綜合素質目標;第三,通過職業道德和社會道德教育實現人才培養的倫理素質目標。

結 語

本文首先界定了應用型本科院校的人才培養定位與研究型大學和高職高專院校的區別,以此為依據提出了應用型本科院校的課程開發模式。在此基礎上分析了工程教育認證標準的核心理念和體系對應用型本科院校課程開發的借鑒意義。借鑒工程教育認證標準的理念和認證體系,提出了應用型本科院校課程開發的基本原則,應用型本科院校課程目標的三個向度,并指出了應用型本科院校課程目標的實現路徑。

參考文獻:

[1]余天佐、劉少雪:《從外部評估轉向自我改進——美國工程教育專業認證標準EC2000的變革及啟示》,《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4年第6期。

[2]李志義:《解析工程教育專業認證的學生中心理念》,《中國高等教育》2014年第21期。

[3]董耐婷、韓燕:《工程教育認證標準對大學外語教育的啟示》,《外語界》 2015年第8期。

[4]胡琪:《大工程人才素質構建》,學位論文,中南大學,2012,6。

[5]吳曉明、李冬林、孫金風、鄔述暉:《中國工程教育認證標準研究》,《機械工業標準化與質量》2017年第5期。